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人大师徒没跟上互联网+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研究生郝相赫在微信朋友圈中以“垃圾”这样的恶语评价北大、人大两位教授的学术研究,其导师在微信公众号中发表公开信,愤然与其断绝师生关系。武侠小说中因为严重过失被逐出师门的一幕,在互联网+时代因为一个微信公众号的转载传播引发轩然大波。

  郝相赫起初觉得冤枉,因为他认为微信朋友圈是私人空间。而老师坚持郝的狂言与一般性质的说错话不同。那么学生在互联网上发言的尺度,与导师在现实中的度量胸怀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与差距?首先,当朋友圈里的言论因为公众号的传播成为公众热门话题时,私言就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公议。其次,导师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沉潜治学的固有模式,与互联网自由言论发生激烈碰撞的时候,能否将其弟子就此逐出师门?在互联网时代,国家教育与一言私塾之间应该有一条清晰界定,这才是当今学界真正的规矩与尊严所在。

  武则天拿着《讨武檄文》盛赞骆宾王;韩愈直接就说“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所有这些在今天的历史评价和记忆中,都被冠以豪迈、胆识与气魄。而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被轻易改变,几句轻狂的网上言论,让学生的狂傲被放大到老师无法承受的地步。网上的热议又迅速引申到今天的我们如何坚守师道尊严,又如何坚持恰当的学术争议这些话题,而这些热议背后,是我们思维还没有被放在这个时代大的背景中。

  当各个行业都在深思熟虑,互联网+时代我们加什么的时候,我们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建设我们的思想甚至潜意识中的互联网+,如果没有一颗互联网+的大脑,我们在互联网发展弯道中即使速度领先,也会因为忽略意识深处的互联网意识建构,仅仅在实物层面注重互联网+利益方面的角逐,终因刹不住车而摔得更重。

  这场同门师生因为互联网而引发的问题同样有这方面的因素。如果学生能够意识到,互联网时代的言论传播具有其裂变式扩散的特点,因而在发朋友圈时更审慎更严谨的话,如果老师能够真正理解,这个时代言论走向很多不是刻意为之的话,这一幕就不会上演,这场争论也不会出现。师道尊严和学术争鸣会在更理性的范畴内,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不断发展出新的适合时代并为大家接受的模式。

  当今时代,我们都在互联网+这趟列车上飞速疾驶,但请别忘了带上我们的思想、情操,甚至是潜在的互联网+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置身这个时代、掌握其特有的节奏、不急不躁地解开一个又一个矛盾链条。(武雪梅 辽宁省互联网宣传管理局副局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