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从清明节中追寻文明传承的人文密码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W020150417540127249678.jpg

  新莺嘹乱柳烟低,梨花风起踏青时。清明,这个草长莺飞、春光骀荡的日子,一面对应着传统社会农耕文明框架下的二十四节气,另一面则与源自春秋时代晋国名臣介子推功成身退、自放绵山典故的寒食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身兼“节气”与“节日”的清明,就有了相对于其它传统节日更加醇厚的人文意韵,更因其“春天的节日”而格外受青睐。

  不得不承认,我们今天说“清明”,更多是把它当做一个传统节日,而对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似乎有些淡漠了。这当然不无缺憾。尽管如此,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依然散发着农耕文明的淳朴清新。清明节气的三种物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以及“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仍旧在华夏大地上氤氲弥散。其中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和“民以食为天”的民本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旧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传统节日的层面上,清明则得到更多的传扬。祭奠祖先、踏青游春等都是清明节理所当然的主题活动。“祭祖扫墓、怀思追远”是传统农耕文明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映射。《论语》引述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参的话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将追思祖先提升到醇化民众道德和净化社会风气的高度。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治理框架下,“齐家”层面上追思祖先的“慎终追远”是个人修身的延续,更是现阶段“治国平天下”的落脚点,外化于社会治理层面上则是“民德归厚”。这是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人文润泽。

  统而括之,传统社会是农耕文明时代,现代社会则是信息文明时代。鉴于经济社会环境已经有了巨大变化,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如何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中调适、融合、发展,如何用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密码”打通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经脉”,显然是对现代公共治理能力的考验和鞭策。我们知道,中华传统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断裂的文明形态,这就足以证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可以穿越不同社会形态的“密码”。这个密码无疑就是内敛于个人、外化于社会的“人文精神”。不论是由个人(格物、致知、修身)经家庭(齐家)到达社会(治国、平天下)的成长路径,还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所体现出来的浓郁的人文情怀,都或隐或现地指向那把传承中华文明的“钥匙”。

  身兼“节气”和“节日”的清明,本身即蕴藏着传承文明的“人文密码”。清明节气物候中的自然观念与农谚中的民本思想,清明节日文化中的“追思怀远”“踏青游春”,无疑是连缀古今的文化密码。今天的清明节,我们倡导绿色出游、绿色祭扫、文明祭扫,利用传统节日文化的“人文钥匙”,借鉴现代网络技术,打造“互联网+传统节日”,致力于传统节日文化绽放新生机,无疑是对现代社会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有益探索。(凌国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