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师道尊严”不应被弱化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近些年来,每到9月10日前后,都有大量关于改孔子诞辰日为中国教师节的讨论。有少网友认为,教师节改期只是一个形式,关键是切实做到尊师重教,同时也要加强师德建设。笔者认为,类似看法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而以孔诞日为教师节同重建“师道尊严”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众所周知,尊师重教是中国人的一大传统。所谓“重教”,就是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谓“尊师”,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全社会要尊敬教师;二是教师必有可尊之处,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即通常所说的“师道尊严”。在历史上,中国几乎家家户户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人们习惯于将教师与父亲并列同尊,甚至有弟子为已故教师“守孝”或“心丧”三年。这些,都是中国“尊师重教”传统的集中体现。

  单就“师道尊严”传统看,“学为人师”是知识范畴,要求老师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广博学问;“行为世范”是德性范畴,要求老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第一位专业教师,孔子认为教师应忧虑三件事情,首先是“德之不修”,其次是“学之不讲”,最终要归结于“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的德性实践层面。孔子这一思想,是中国师德观念和教育理念的重要基石。换而言之,在中国传统之中,教育既是一个知识范畴,也是一个德性范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德性的守护者。

  近百年来,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教育生态发生很大变化,“师道尊严”传统也出现一些弱化甚至异化的现象。不少人感觉,中国教育越来越侧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德性培养,进而对教师“学为人师”能力的要求空前突出,而对其“行为世范”水平的要求有所降低。更重要的是,还出现了极少数教师收受礼品、打骂学生、学术造假等不当行为,甚至猥亵幼女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发了民众的普遍焦虑。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首先,仅把教育目标设定为“兴国”“强国”,忽视道德水准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容易造成重视知识培训而忽视德性培养的现象——这是全球教育的通病,不唯中国有之。其次,中国教育长期学习甚至简单模仿西方教育,片面强调师生平等,动辄尊重学生个性,容易忽视教师在学生德性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三,中国由传统农耕社会快速步入现代工商社会,世俗化、功利化、商业化骤然侵入社会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亦不幸免,师德失范现象并不为怪。

  指出中国教育生态变化和“师道尊严”传统异化现象的客观原因,并不等于要听之任之。相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的最后底线,师道不再,师德失守,既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也是无法承受的文明灾难。就此而言,提高教师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从物质层面做到“尊师重教”固然重要,但重建“师道尊严”,在精神层面激励教师真正成为知识和德性的领航者,更能发挥教师的自觉性和主体性——这是教师职业最为独特的价值之所在。(杜春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