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谁能唤醒沉睡的“僵尸档案”?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转出去的档案,就像泼出去的水。从山西到重庆求学3年,毕业又在当地工作3年,再北漂到北京工作3年,山西女孩伍迪(化名)的人事档案兜兜转转9年后又回到自己手中。档案“僵尸化”成为许多大学毕业生被迫面临的问题。

  一边是转出方不可能再重新收回,一边是接收方因“报到证上的单位与派遣单位不一致”而拒绝接受——伍迪的个人档案就成了没人问没人管的“僵尸档案”。既不能改派,又不能接受,可问题是按照规定,档案不能个人保管。更要命的是,人事档案是记录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在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报考公务员、办理养老保险、办理个人退休手续,以及开具考研、出国留学政审公证等相关手续时,都需要多次使用档案。档案在自己手里成了“僵尸档案”,此后一系列蝴蝶效应般的麻烦,恐怕就要绵延不绝了。

  这事儿看起来挺难:重庆也好,太原也罢,两地人才交流中心也不算有错。按章办事,依法履职,各有各的原则,各有各的坚持。不过,“人才交流中心”,顾名思义,是为“人才”服务的,而不是对规定负责的。于是问题就来了:第一,各地关于档案管理的制度、规定、标准和解决方法不尽相同,有的管理教条,有的相对灵活。然而随着人口流动更为频繁,公共服务中“各自为政”的壁垒到底谁来撤除?第二,一个是档案的派出部门,一个是档案的接收部门,却缺乏主动和直接的沟通,把协调的工作和责任推给了办事人。这直接导致了伍迪在档案迁移中多次碰壁,最终陷入了这个无法证明自己的怪圈。那么,群众办事如此不方便,说好的责任清单呢?

  伍迪的“僵尸档案”,看起来只是个案,却折射着公共服务中的典型性乱象。不久前,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到2014年增长到2.53亿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将增长到2.91亿人。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如此失范的服务节奏,跟倍受诟病的“奇葩证明”有何两样呢?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下更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等),始终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尽心竭力做好政府工作”。可是,一份小小的档案,流通起来却又如此之“难”,找谁说理去呢?

  解决这个问题,答案无非两个:一是地方性服务规范要有“接轨意识”,该清理的清理,该转身的转身,别总是活在自己的逻辑里。二是职能部门加大问责力度,以“首问负责制”等原则,落实好群众性服务工作的责权关系,卡壳在哪个层级,就问责哪个层级。唯有如此,唤醒沉睡的“僵尸档案”才会成为现实。

  说到底,公共服务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也许这些千难万难之事,都不过是风轻云淡的小事。(邓海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