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亲吻陌生人”式的社会信任建设欲速则不达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近日,一条题为《在大学里和陌生人kiss,原来是这样的一种体验》的微信消息传得火热。作者柳可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本科生,他和一群学生创建了摄影团队。3月中旬,他们在南京高校发起“你好,陌生人”活动,活动要求参与者与陌生人亲吻,以表达彼此间的信任,有人甚至参加活动献出了初吻。(4月5日 《现代快报》)

  通常的情况下,亲吻多数发生在恋人之间,即使作为一种社交礼仪,也难以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这一次,“亲吻陌生人”以其角色反差,迅速引发了围观和讨论。将“亲吻陌生人”视为表达信任的方式,看似标新立异,实际上却是对信任建设的误读和走偏。

  “亲吻陌生人”的初衷,不在于刺激肾上腺,而是在于通过符号互动的方式,来增进社会信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面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彼此之间的亲吻不仅意味着身体距离的接近,也意味着心理距离的缩减——如果没有信任作为联结纽带,两个陌生人怎么会进行身体的亲密接触?

  正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信任是说服力的核心。在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里,信任只限于血亲之中;在一个高信任度的社会里,信任会超越血缘关系。“亲吻陌生人”之所以能够上演,就是因为它发生在大学校园里,参与者又都是大学生,同质性较高,群体内信任和认同度都较高。倘若“亲吻陌生人”发生在街头巷尾,参与者自然会少许多。

  “诚信超市”也好,“亲吻陌生人”也罢,大学校园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社会信任的“试验田”。与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社会相比,在大学校园里试验成功的“亲吻陌生人”,在马路上或许就会失败。就此而言,“亲吻陌生人”只是看上去很美好,对社会信任的建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十分有限。

  社会信任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既需要制度层面的设计和完善,也离不开公众参与。只不过,“亲吻陌生人”式的社会信任建设初衷良善,方法错乱,这种偏离公序良俗的做法,难以得到更多群众的认同,更难以成为公众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不可避免会陷入“欲速则不达”的俗套。

  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社会结构的部分转型,难免会带来社会连接距离的拉大。社会信任的建设,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亲密无间,甚至可以达到“陌生人亲吻”的地步,而是要求相互保持基本的信任。(杨朝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