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舌尖上的刀鱼”要对符号消费纠偏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三月江刀”肉肥味美,但如今再想尝上一口“鲜”,并不容易。目前,在上海市场上,2两以上的正宗长江刀鱼已经卖到6000元左右一斤,较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可谓金贵,而产量奇低显然是最主要的原因。部分商家对今年是江刀“最后一捕”的恶意炒作,也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价格。(3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通过刀鱼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多地观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一个具有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国度,公众一些重要价值观往往和吃饭问题息息相关,老百姓也从来不缺乏对美食消费的热情。“舌尖上的刀鱼”尽管在价格上令人咋舌,却依然有其消费市场。

  在今天的中国,“吃什么”依然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人们通常按照食物的品质和成本赋予其差异化的符号意义,稀缺的食材、考究的工艺共同成就了食物在等级化的金字塔体系中的高位。刀鱼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还具备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功能——能够吃上刀鱼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能够在舌尖上享用刀鱼的大都是非富即贵的“上等人”。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消费的趣味与偏好是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同再生产的工具;人们通常利用消费上的差异,来建构不同社会阶层的界限。数十年前,刀鱼只是一道寻常菜肴;只不过,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竭泽而渔的过度捕捞,让刀鱼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从一道大众菜肴摇身一变为“少数人的享受”。

  当刀鱼成为一种稀罕物,捕获刀鱼并非易事;正是在高额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渔民才会为他人的盘中餐不辞辛劳甚至铤而走险。围绕着刀鱼,渔民、中间商、餐厅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当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分到一杯羹,刀鱼沦为符号消费牺牲品的命运就难以避免。

  将刀鱼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给刀鱼撑起“保护伞”、建构“防护网”,需要增强一种“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可是,拯救“舌尖上的刀鱼”光有“紧箍咒”还不够,还要让它们发挥制度应有的效力,提升非法捕获、买卖刀鱼的违规成本,减少“刀鱼利益链”的生存空间。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只有从根本上减少对刀鱼的符号消费需求,增强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刀鱼的生存生态才会得到改善和优化。说到底,有效保护刀鱼等野生动物,让“欲望号街车”停回该停的地方,不仅考验着社会治理的智慧和能力,也需要凝聚全社会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共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杨朝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