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医药器械

数说大连教育“十二五-大连康复之家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1-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2010年以来,市、区两级财政投入40多亿元用于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化建设,全市已有650所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标准,2015年底前,我市已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省定标准化。实施中小学校舍工程,累计中小学校舍总面积86.9万平方米。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师资调配等方面进一步向农村和相对薄弱学校倾斜,目前,我市农村地区免费教科书和中小学公用经费的80%均由市财政转移支付。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这五年,对大连的教育来说意义非比寻常。“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将惠民利教落到实处,推动教育民生领域发展。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城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攀升,全市教育事业呈现出健康、科学、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全省乃至全国保持了率先发展的优势地位。

    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城乡600多所幼儿园中的5000多名经济困难家庭幼儿免收入园托保费。

    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

    各项教育民生工程的出色完成,让大连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教育惠民,让大连城乡的每一个孩子乃至外来娃都享受到均衡、公平、优质、特色教育。 而透过以下一系列鲜活的数据,人们更能进一步地感受到,在“十二五”期间,大连教育收获的长足进步及其给广大市民带来的一系列利好。

    几年来持续对农村中小学校车配置给予补贴,目前已完成了8个涉农地区中小学校车配备工作,配置校车892台,解决了8.5万名农村中小学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先后完成了175所农村学校和幼儿园供暖任务和112所学校旱厕任务,极大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学校办学条件。先后为农村281所中小学校增配了食堂设备,完成了143所学校和幼儿园的食堂建设项目,极大改善了学生就餐条件和。

    近年来,我市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教育的公平性,完善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全域均衡发展。

    我市将就近入学工作纳入教育综合督导,把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工作纳入考核项目,与行风评议、政绩考核紧密联系起来,年底将督导结果进行通报,并对违规违纪者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目前,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工作已经进入到一种常态化的管理模式,100%的小学和初中实行了划片就近入学政策,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逐年减少,学生择校率呈逐年下降态势。以2015年初一为例,城市学生择校率已由5年前的8.5%下降到目前的1.4%。

    为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五年来,我市共投入3亿多元,为全市14个区(市、县)全部新建和了高标准特殊教育学校,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区(市、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为了均衡生源结构,引导学生就近入学,我市实行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政策,择校生或小升初不按入学的学生不得享受优质高中到校指标。目前,我市优质高中指标到校的比例已经由1993年的10%提高到85%,同一重点高中录取的不同初中指标生最低分数差已经由10分拉大到35分。“指标到校”政策的实施,对均衡生源结构,择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5年,市属高校累计有5333名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市学金、服兵役补偿金,总计金额为2053万元。近3年来,大连市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助、贷、补、勤、免”各类资助政策体系,包括高校本专科生助政策体系、研究生助政策体系、高校服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学费减免政策、勤工俭学、生源地贷款和校园地贷款政策,资助资金累计达7672万元,资助学生近3万人,其中生源地贷款放贷款总额340万,资助学生350人。

    2015年,大连在“均衡”的基础上,在“优质”上寻找新的突破。一方面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就近入学方案,着力聚焦主城区、热点学校择校问题,对名校、热点学校的择校生比例进一步严格控制。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提高义务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同时,探索学校联盟、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试点,把优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辐射出去。近五年,全市共交流中小学教师621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其中教师1727人,占交流教师的28%。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实施,进一步均衡了师资资源,缩小了校际之间师资水平的差别。组建九大特色学校教育发展联盟,吸纳314所中小学加入,占全市小学、初中总数的40%,打破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交流的壁垒,大大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老百姓口的好学校更多一些,进一步满足百姓“就近上学,而且是就近上好学”的愿望。

    48%的孩子能入公办幼儿园

    “十二五”期间,我市实施农村公办幼儿园条件改善工程和民办幼儿园条件提升工程。2011年以来,全市新建、改扩建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29所,全市已累计新建、改扩建农村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71所。按省级标准为3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和413所村级幼儿园配备图书、玩具,为100所和69所农村公办性质幼儿园增设食堂设备和取暖设备。对符合条件的600多所民办幼儿园在图书、玩教具和计算机配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专项扶持,促进了民办幼儿园条件和保教质量的双提高。

    大连早在1986年就取消了全市统一组织的小学升初中考试,城区小学毕业生按学校划片采取“对口直升”的办法就近升入初中,实行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近年来,全市标本兼治,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干部教师交流力度、组建特色品牌学校发展联盟、实行重点高中指标到校政策等多种措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百姓口的学校。

    让孩子“就近上学,就近上好学”

    2015年秋季开学统计,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53750人,占学生总数34.9%,其中农民工108378人,占学生总数24.6%。我市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和转学的程序,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设入学的绿色通道,取消了所有来我市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的借读费,实行免费教科书政策,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普通高中公费录取之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允许填报公办普通高中公费统招志愿,进一步了流动人口的权益。在连参加异地高考的人数较2013年增长10倍。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孩子一样,同享城市高质量的教育。

    从2011年秋季起,我市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学生实行全免费教育,全部免除包括学杂费、学习用品费、住宿及行李费、餐费、校服费、通勤费、体检费、洗漱用品费等所有学习生活费用,同时将特教生均公用经费由1000元/年提高到8000元/年。为实现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市投入近2000万元,为全市所有特殊教育学校配备了康复设备。

    加大投入

    我市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发展方向,努力扩增普惠资源,全面提高保教质量,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市通过采取“建、收、扶”等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全市共新建公办幼儿园64所,回收小区配套幼儿园48所,新增公办学位2.1万个。同时,对500多所公办性质幼儿园按生均给予运行经费扶持,对回收幼儿园的装修开办予以补贴。完成了每一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以上标准化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任务,每一个村办好村级幼儿园(班)或幼儿教育活动室。建立并完善以社区为依托、以学前教育机构为中心、向家庭辐射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体系。截至2014年底,我市有投入的公办幼儿园558所,占全市幼儿园的44%;在园幼儿6.9万多人,占全市的48%。公办幼儿园和在园幼儿比例较五年前分别提高了41%和40%。

    不断提高财政投入水平,保障适龄儿童的教育权益。201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近年来,我市两次大幅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初中和特教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达到1150元、1350元和8000元,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教师工资标准、学校办学设施标准和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实现城乡统一,加快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5年,我市教育重点民生项目全部按期超额完成。其中建设中小学食堂40个,现有24所学校食堂建设并投入使用,农村中小学供暖设施52所,已在供暖期全部投入使用。出台了《大连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集体宿舍建设实施方案(2015~2017年)》,启动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集体宿舍建设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农村教师宿舍1000间。2015年计划新建300间,实际开工建设农村教师集体宿舍369间。

    “一个不能少”

    在均衡基础上寻找优质教育新突破

    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

    推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完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制度,促进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融合。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扩大了残疾儿童随班就学规模。2013年,我市出台了《大连市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办法》,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每年可获得最高5980元助学资金,接纳残疾学生就读的普通教育机构每年最高可获得每生1万元的励,并首次将孤独症儿童就学纳入助学办法中。通过调整残疾儿童入学方式的途径,实现了听障、视障和智障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97.5%的目标。

    推动教育硬件升级均衡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