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媒体

审批何以成了部门“核心利益”?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孟群舒

  上海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日前召开,再度强调行政审批改革力度不可消减、不可倒退。

  回顾这几年,中央推进审改的力度很大,各地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的数量都不少,动辄几百项。而在上海,行政审批改革更是从2000年起即启动的长期工程。改革走过了不凡的历程,取得了可观的经验,但如果从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角度看,要问企业和群众对行政审批改革的获得感如何、办事爽不爽,就会感觉这项改革恐怕还有颇多改进空间。

  比如,有些部门选择容易改的、对部门利益影响小的审批进行改革,而一些“含金量”高的审批权,还紧紧攥在手里。同时,行政审批评估评审事项比较多、耗时比较长、费用还比较高。

  还有企业反映,一些审批事项下放到区县后,基层一线办理人员不熟悉业务,不了解情况,企业感叹:“还不如原来方便。”

  企业的反馈提醒我们,审改工作推进至今,决不能沾沾自喜,简单满足于取消审批的数量,而必须把企业和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检验审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从深层次看,阻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就是观念问题和利益问题。

  观念束缚和利益羁绊,直接影响着改革步伐和执行力度。比如,有些部门只管审批却不愿担责,有些虽然取消了审批,但换种形式,搞起了评估评审。这让企业颇为“头疼”:不仅降低了办事效率,还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对政府部门而言,则是既减轻了责任,又收到了费用。还有一些部门面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立场摇摇摆摆:上级部门督促紧一些,就往前走两步。但是一旦触及部门利益,有些人哇哇叫两声,又缩回去了。

  必须看到,改革越深入,全局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冲突就越是明显。有时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某个审批事项取消,具体负责的某个部门就可能无事可干。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审批是某些部门的“核心利益”。

  如何打破部门“核心利益”、持续推进改革,恐怕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政府部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就难以在审批改革中站稳立场,屡屡停留在算小账、兜圈子中。企业的获得感,也就在政府部门的犹豫态度面前打了折扣。

  打破部门的小利益,为的是改革全局的大利益。在这方面,上海已有过切身体会。浦东新区2001年率先取消了292项行政审批事项,并改变84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方式,对企业设立实行直接登记制、并联审批制和告知承诺制,营造了开放透明的投资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相继落户浦东,也有力推动了十几年来上海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不只是企业的迫切渴望,也是“排头兵”和“先行者”肩负的光荣使命。上海审改工作唯有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才能在扩大开放的环境下增强国际竞争力,并为全国创造经验。

  打破部门“核心利益”,还必须靠行之有效的制度。

  今年上海市政府将审改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各区县、各部门主要领导必须对照目标任务,狠抓推进落实。对工作不力、效果不彰的,将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严肃问责。

  一系列的举措为审改工作带来了新抓手,其成效如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