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中国好债主”超越契约关系的“共同体意识”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10年,河南泌阳赵先生在张智博公司买了一辆货车,交完首付还欠25万元贷款,随后就没了消息。身为担保人的张智博在催要贷款时得知,赵先生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妻子改嫁,撇下两个年幼的孩子。面对此情,张智博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他不仅为赵家还清贷款,还每年资助两个孩子1.2万元生活费。(3月31日 光明网)

  在契约意识深入人心的当下,“欠债还钱”不仅有道德上的支持,还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债务人意外离世,并不意味债务关系的终结;父母和孩子作为赵先生遗产的继承人,应在遗产继承的范围内继续偿还债务。那种“人死债消”的传统观念,并没有法律依据。

  面对赵先生一家悲苦的命运,“中国好债主”并没有生硬、冰冷地索要债务,而是主动伸出援手。如果这个时候张智博去“讨账”,对这个不幸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张智博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雪中送碳”。这种“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做法,让弱势群体悲苦的人生多了一些光亮和温暖。

  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张智博和赵先生一家原本只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没有血缘、地缘等社会联结纽带;张智博的所作所为,不是出自功利和算计,而是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和责任。张智博和妻子用自己的爱心与善举,让一个原本支离破碎的家庭重新看到了希望。

  “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这种诗意化的表达手法,道出令人痛心的“价值失落”。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冲击下,一些人陷入了“口袋满当当、脑袋空荡荡”的困惑之中。在社会原子化、利益碎片化和人际关系干燥化的当下,依然有一批人用身体力行的角色扮演,向我们传递着朴素人性的巨大力量。

  从对待自己到对待他人,“中国好债主”的价值选择让人感动,也给人以前行的动力。人与人之间的心心相印,让“共同体意识”逐渐回归;两个原本没有什么交集的家庭,成为了一个事实上的大家庭。对他人的遭遇有着敏感的反应能力,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少一些麻木与冷漠,多一些“同理心”和“助人自助”精神,公共生活才会更有品质。

  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最能测量一个社会的文明指数。在这样一个利益多元、思想多变的时代里,既有炫富炒作的空空灵魂,也有“中国好人”的默默奉献;既有“宁在宝马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错乱,也有乐于助人的精神追求。“中国好债主”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透过法律意义上的债务关系,看到更多朴素人性的光辉。(杨朝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