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7月信贷大幅回落的正面导向作用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2个和1.0个百分点;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852亿元,同比少增3145亿元;7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其中,新增贷款创下了2010年以来的新低。

  对此,有人担心,7月份信贷规模的回落,有可能会影响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减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使实体经济面临更加突出的资金矛盾。

  从静态角度分析,确实有可能产生这样的结果。但是,从今年以来政策的立足点和导向来看,则不应当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政策的基本取向,就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也明确要求,必须投向小微企业和“三农”,那么,如果政策没有走偏的话,在7月份有限的信贷资金中,流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应当是重点。

  真正令人担心的是,6月份的超万亿信贷资金,到底流向了哪里,有多少是流向实体经济的,有多少是继续流向限制行业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信贷规模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可能对经济发展有利,都无法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是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的问题。

  应当说,7月份的信贷规模回落。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按照各方公开披露的数据以及提供的信息,7月份信贷资金的重点,都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三农”等。而钢铁、水泥、房地产等限制行业则受到了金融部门的重点监控,银行在给这些行业提供信贷资金时,也变得更加审慎和小心了。也就是说,过去那种不顾一切的放贷,已经受到了一定约束和控制。

  倒是如何处理好信贷资金规模与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的资金关系,不让实体经济因为其他方面的投入较大、需要的资金较多,而过度挤占有限的资金资源,是需要把握好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在没有获得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在政府的干预及银行防范风险的双重压力下,更容易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所以,有关方面在制定信贷资金规模和结构时,应当认真对待、妥善处理。

  从总体上讲,7月份信贷资金规模的回落,有6月份冲高因素的影响,更是信贷资金导向意义的体现。至少,银行在信贷资金投放方面,已经开始注意把握结构问题,不仅对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控制越来越严,对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等控制性行业的贷款也越来越谨慎。即便没有将资金全部投向实体经济,对整个市场流动性的平衡与把控,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而从7月份PPI降幅收窄、出口状况持续好转的情况来看,今后实体经济对资金需求的要求也会持续增强,资金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调整信贷结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改善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也将成为十分重要的方面。如果这方面的矛盾不能有效解决,对经济步入平稳发展轨道,也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对国有企业改革也会产生负面冲击。

  也正因为如此,虽然7月份的资金投放规模回落较大,甚至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但是,从政策导向来看,其正面意义和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如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应该也必须转变成为当前经济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而不是只喊口号。而7月份信贷资金增幅回落,经济数据却呈向好状态,也已从更加积极的方面告诉我们,真正把实体经济放在突出位置,才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重中之重。管理层也应当从这样的“反常”现象中,悟出点什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