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职业化是NGO的必由之路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最近一段时间,江西省一位“微博达人”因为在做公益时常常“光说不练”,引发不少活跃的公益人士集体吐槽。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也引发了民间公益组织如何管理好志愿者的集体反思。此外,有调查显示,由于部分志愿服务活动单调、重复、吸引力不足等原因,我省民间公益组织中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志愿者不足总数的20%。(4月9日中国广播网)

  缺少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志愿者是很多民间公益组织,甚至是在民政局正规注册的NGO组织都遭遇过的尴尬。民间公益组织不是政府,不能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基本不靠利益驱动,尤其是不靠经济利益驱动。促使公益活动一直能开展下去的原动力是靠自觉自愿的志愿者精神。几乎每一个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初期,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灵魂人物,比如自然之友的梁从诫先生,他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成为这个组织的精神领袖,然后与身边围绕的众多崇拜者、志愿者,共同为这个组织的健康发展而努力。

  但是,随着组织的不断壮大,靠“精神领袖”模式往往不能很好的应对来自内部的不规范操作问题,以及来自公众的质疑声。因为缺少第三方监管、财务不公开、运行不透明,其发起的活动被网友质疑为借机敛财、“打着公益的旗号捞好处”。对于民间公益组织来说,如何赢得公众的信任,吸引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有尊严的的发展下去,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再宏大的理想也会断送在现实世界里。

  尤其是这几年,随着我国对民间公益组织的政策扶持,以及进一步开放公益组织的注册,现在各地的民间公益组织政策都已经比较宽松,注册已经不算是很难的事情,很多人因为心中一时冲动就注册了公益组织,导致NGO数量骤增,泥沙俱下,其实公益活动并非学雷锋做好事那么简单,专业的人才能做专业的事,因此,公益组织职业化是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发展到某一阶段,不仅需要骨干、需要志愿者、需要善主,更需要一个完善的指挥协调系统、“全职”的领导者和工作人员、完整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以及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公益理念和认识,提高为志愿者服务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吸引更多人参与和支持公益,只有这样职业化的发展,才能有尊严的生存、发展下去,最终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文/高世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