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通信广电

广电与新媒体新形势下广电传媒的“用户思维”论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1-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用户这个概念来源于科技用语,意用者。用户当然也是消费者,不同的是,用户有了更多共同生产和共享消费的元素。当一个受众变成一个用户时,往往他的黏性也在增加。用户思维,指的是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对称的消除,使消费者掌握了更多的产品、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市场由厂商主导转变为消费者主导,消费者主权时代真正到来。因此,企业必须从市场定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并确保真正践行。

所谓需求管理,就是要以用户的多元需求为出发点,在评估、使用、、拓展和管理用户综合需求信息的同时,组织、优化内容生产与全过程,提供内容及相关的多元服务,实现用户效用最大化。不仅要对内容需求进行管理,还要对消费方式需求和服务需求等加以关注,以便在恰当时间、适宜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与服务。这里的用户效用最大化,核心是用户付出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与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用户体验最便利。它们决定了的有效性,决定着用户对消费体验的感受和评价。

那么如何确立用户思维呢?最为通俗而简洁的做法,是回答好三个问题:你的目标用户是谁?目标用户要什么?如何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它们构成了确立“用户思维”的三个。

满足用户需求与为观众提供可看的广电节目,表述上虽是点滴差异,运作上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范式。前者是对用户需求的全方位洞察,后者是对大众普遍性收视需求的单维度满足。也正是这样的差异,让广电传媒必须考虑如何才能实现单位用户的最大价值回报。可以说,广电传媒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全方位、精细化地研究用户的各种需求。在实际工作中更是要对用户需求进行有效管理,以更好地确定新的满足逻辑与影响逻辑。

从广电而言,从为中心的宣传到受众为中心的沟通,再到现在的平等互动,的生态在改变,受众的性质在改变,内容生产的逻辑以及方式都在改变。所谓传统与新兴的融合创新发展,其核心都必须围绕“用户”来进行,只有以“用户”为中心的广电尝试,才有可能按照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用户需求是传媒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广电传媒的“用户思维观”,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确立的一个基本。目前,整合新闻资源,推动传统和新兴融合发展,成为落实中央全面深化部署、推进宣传文化领域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力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只有适应新兴特点,不断深入研究用户,把握好用户需求的变化,我们才能在党和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传递主流价值观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唱响社会发展主旋律的“好声音”。

因而,所谓用户价值,在形式方面表现为分享可能、参与可能、选择可能和便利可能;在内涵方面,表现为内心与价值观的共鸣程度。

二,高度重视参与感。让用户参与产品开发,便是C2B模式,即先有消费者需求而后才有企业生产;让用户参与品牌,便是粉丝经济。其要义是制造粉丝,以粉丝的力量来推动社群。

作为广电传媒的采编人员,我们在完成信息产品、按下“发送”键之前所做的,是要还原千千万万用户的阅读情境。他一天有多少时间看资讯?看资讯的场景是什么?信息接收能力怎么样?总之要想尽办法,给他们提供最佳的消费体验。因此,我们认为:广电传媒的每一位编辑记者都应该成为产品经理,这是落实传媒“用户思维”观的重要一环。

一,得者得天下。从市场定位及目标人群选择来看,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大多抓住了“屌丝群体”、“草根一族”的需求。“屌丝群体”即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就是企业应该努力的方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这五大,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发展建立在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基础上。

三,用户体验核心论。用户体验是用户接触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纯主观感受。好的用户体验,贯穿于每一个细节,能够让用户超出预期,获得惊喜。做好用户体验,就要有与用户“交朋友”的心态,不断强化信息的互动性,提高用户的成就感、新鲜感、创造感与愉悦感。

作者:太原 崔燕 放大

而“用户思维”观的体现,还必须有相应的方法和技术作为支撑。新平台让广电传媒有了直接和用户建立联系的机会,用户的体验和互动性大大增强。许多广电传媒都开办了各式各样的新,针对手机等各类终端的特点进行布局。如湖南台的“芒果TV”、江苏卫视的“乐享”、上海文广的“阿基米德”、成都广电的“看度”等,以完善与用户间的交互体验。美国的许多家向Facebook购买用户评论数据,以便从用户社交关系链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出他们的行为模式、兴趣偏好等,更准确地向用户推荐个性化的服务内容。与此同时,在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作用下,用户的自主意识也在空前提高,个人、机构等具有网络社会行为特征的用户,已经被纳入全内容生产的协作运营体系中。

作者:太原 崔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