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热点

读书笔记:商业的本质与互联网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读书笔记:商业的本质与互联网

  许教授从经济学出发,建立了四个锚点,通过四个锚点对于互联网兴起之后带来的种种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复杂的商业行为回归经济学本质,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看清本质,看清未来,才能走的更远。

  技术并未改变经济规律与商业的本质,而是反向渗透于组织中,在技术的支持下,企业的组织变革向平台化(扁平)组织+细胞性(无边界)组织演变。

  第一种是熊彼特的观点,将创新归因于无法复制的企业家个人气质、心理与认知方式,认为创新是对于现有经济和行业格局的破坏,职业经理人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依照规则管理好企业,却不可能进行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也是唯一的职能,成功或失败取决于企业家的直觉与勇气,而不是取决于职业经理人的计划和执行。

  第二种是德鲁克的观点,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动,而非人格特征,它的基础在于观念和理论,而非直觉。

  许教授的观点是对于二者的结合,讲前者视为对颠覆式创新的观察和总结,将后者作为针对大公司有组织和系统号的创新。

  为建议对于各种创新商业模式的分析框架,作者从经济学原理出发,给定了四个分析的锚点:分别是梅特卡夫效应、双边市场效应、规模经济、协同效应。

  规模效应:规模效益取决于成本结构,企业总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组成,固定成本比重越大,规模经济效益越好。规模效益的另一个表达是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互联网的规模效益与传统的钢铁厂没有区别。

  规模效应的前提是完全相同的产品或服务,规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质化,取得先发优势的大公司拥有近乎于0的边际成本,引入差异化产品,大公司不想看着用户流失,只能新增开发成本,边际成本不再为0.

  协同效应:协同效应以来规模,但主要源于品种增加带来的收入,百货大楼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而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几乎是无限的。

  梅特卡夫效应:梅特卡夫效应是从大量观察中得出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公式,互联网公司的市场价值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最终决定价值的是用户的互动方式与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

  技术的创新+市场规模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与经济增长。蒸汽机从人类从农耕文明跨入工商文明,铁路将工商文明传播至世界五洲,电网、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继续铁路的故事,创造了更大规模的市场,不断深化社会分工与协作。无论哪种网络,它们对企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不仅体现在工具效率的提高,而且因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深化社会分工,从而驱动经济增长。

  互联网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空间,将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放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并不能说互联网改变了商业的本质。

  除了音频视频等可在线上传输的产品,互联网公司从未在虚拟空间获得过无限大的协同效应,凡是线下交付的产品和服务,边际成本非但不为0,很可能是递增的,比如电商平台,新增一个品种的边际成本近乎为0,但是满足客户订单的成本不等于0,电商的销售品种数量以及协调效应受到线下市场供给和需求的限制。因此电商平台在试图通过长尾商品来发挥虚拟空间优势的时候,反而会品种越多,亏损越大。互联网公司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主要取决于供应商的生产规模,而并不是互联网公司的客户规模。

  互联网的大规模商业应用是从零售开始的。此处的零售指赚取买卖差价而不是租金,比如亚马逊、苏宁、京东,称之为电商。传统零售商如沃尔玛、,称之为店商。

  电商几乎不具备梅特卡夫效应,双边市场效应也十分有限,其商业本质和传统零售相同,研究电商需要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为核心,围绕零售业的两大维度展开,一是商品的性价比,二是客户的购物体验。

  零售可以拆分为三个环节:采购、分拣配送、交货。在采购与分拣配送环节,传统店商的效率更高,在交货环节缺乏足够数据无法得出结论。但整体而言,电商的总体效率很可能还不如传统线下店。从亚马逊的财报也可见一二,2017年亚马逊终于盈利了30亿美元,但云计算贡献了43亿美元。

  传统零售的对手并不是互联网,而是自己的习惯思维,目前国内中小型零售商技术落后效率低,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重组与整合势在必行。只有提高市场集中度,大型企业在互联网、数字化上做大规模投入,进一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降低成本,提高商品性价比,才能改善经营效率。

  零售业从本质上不存在网络属性,不具备梅特卡夫效应,双边市场效应也很弱,要聚焦线下采购、分拣、配送环节的规模效应,做+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借助互联网放大线下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并推行线下+线上的电商模式,依托众多的门店降低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通过实体店的服务创新不断改进客户体验。

  金融业务的本质是减少资金提供者和资金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控制逾期坏账等违约风险,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适度的收益。P2P公司们秉承互联网思维,一味追求客户数和平台资金规模的快速增长,从一开始就违背了金融业风控第一的原则。

  纯线P模式不能解决金融的本质问题,从诞生就注定了失败。P2P平台看似是双边平台,出售的是,但本质上出售的是信用风险评级。

  金融的生命线是风控而非规模或增长速度。P2P创造的只是中介价值,没有创造风控价值,中介价值对应交易佣金,风控价值对应净息差。事实上风控与规模不可兼得。

  一些公司试图通过网上数据实现风控,但是这是无法实现的,这些数据只能判断还款意愿,不能估计还款能力。估算还款能力的最好办法是预测未来现金流,这就必须走向线下,但这部分成本是公司无法承受的,P2P也变成了和传统商业银行一样的金融机构,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大企业可抵押资产多,大中型企业抵押是主流金融机构的天下,互联网金融开拓市场只能做劣质客户入手,开发无抵押无担保金融产品,通过高利率对冲高风险,但是有还款能力的客户宁愿使用自有资金,反而是经营困难大概率还不起钱的愿意承担高利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当前的信用环境中,仅靠线上数据无法做出准确的信用评级,除非有一家公司能够与银行、信用卡等机构实现数据打通,目前在国内没有可能。中心化的蚂蚁金服一样做不到,甚至一定意义上,蚂蚁走的越远,就会变成一个越大的雷。

  国有大行的高成本、复杂的IT系统决定了只能做规模效益好,有抵押的标准化大额业务,做惯了标准产品的IT系统无法对接众多的中小企业,服务小微企业必须依靠分散的多样化和本地化的民营中小金融机构面向社区和当地企业,降低信息成本,风控成本,让金融服务尽可能的触达基层经济细胞。

  平台中对平台的定义是:基于外部服务商和客户之间的价值,匹配供给和需求,创造互动的商业模式,为互动提供开放参与的架构,并设定治理规则,通过市场交易,为所有参与者创造价值。

  总结而言,平台的三个特质,一是供应商和客户互动的场所。二是平台的使用者在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的价值。三是存在进入和退出壁垒。

  平台的进入壁垒满足两个条件:对平台用户有价值以及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对平台而言,规模无法形成壁垒,反而是只有建立壁垒才能做大规模,互联网企业习惯了通过补贴做大规模,但这实际上是企业竞争的失败,无法在技术和服务上超越对手,只能在资金市场决一雌雄。补贴只是价值从股东到用户的转移,而非创造,而营销手段连价值转移都算不上。

  平台中对于平台战略的探讨也始终是围绕着平台价值,并且在平台必须赢利上达成一致。如果无法赢利,说明平台价值不能被用户认可,创造的价值小于消耗的资源。

  零边际成本社会的作者预言,随着技术进步,人类提供消费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正迅速趋近于0,根据社会最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所有产品和服务将免费供应。

  1、如果价格等于0,利润消失,谁愿意创建企业?新型的经济需要新型的人才能运转,如何将自私自利的人改造为新型的人?

  Airbnb与优步的商业实质都是租赁中介,如同所有的市场中介,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但在估值的时候应该从平台的双边市场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中寻找,和共享经济是否代表未来潮流没有什么关系。

  企业内部机器与人、机器与机器、人与人的互联统称为工业互联网或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不具备消费互联网的梅特卡夫效应或双边市场效应,因为企业供应链上只有几十家,最懂不多几百家,消费互联网基于流量的成功商业模式统统失灵,且机器与机器的交互方式不同于人与人的交互。

  西服定制属于个性化的产品,只能依靠人工,但是一家山东的服装制造企业通过建造板型的数据库,将裁缝的经验数字化存到数据库里,反复使用,将核心的打板环节变成边际成本接近0,同时在整个生产环节布满传感器,软件实时运算,将每一片布片送至最合适的位置,实现系统覆盖无死角,数据流动无断点。

  但是换到另一家,比如手机外壳生产,一套模具可以冲制10万个手机壳,一款手机只需要几十个模具,为了生产几十个模具投资一条生产线,用过一次就无法再次使用,模具成本高居不下。

  按照产业互联网的思路,企业开发一个模具制造平台,多家企业使用以分摊开发者的前期投入,但第一个问题是谁来做开发者,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有极强的行业属性,消费互联网起家的科技公司不熟悉制造业,事倍功半。第二个问题是制造业企业对数字化软硬件技术了解有限,没有开发经验。第三个问题是利益冲突,厂家会担心数据流出。造成了目前各家都是自家平台自家用。

  一个日渐流行的替代方案是进行社会分工,把工业互联网分为saas、paas和iaas,saas层相当于工业场景中2B的APP,由使用者自己开发。paas层面向企业应用软件的开发者,为saas提供通用的技术支持平台,一般由企业使用者与软件公司共同研发。iaas主要包含数据库和计算能力。

  斯隆创建了企业管理集权-分权结构,成为工业3.0时代的大公司标准管理模式。等级和职责分明、命令和控制型组织主导了20时机的管理思想和实际操作。

  但解决方案变成了问题本身,有效管理幅度是7人,超过10万人的管理层级需要7层,总部的战略计划向下贯彻的难度越来越大,自下而上汇集信息产生的扭曲也越来越大。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科层制创造了新的信息不对称。

  二战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结构经历了从制造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型。经营指标分解在服务经济里失去了基础。稻盛和夫总结出阿米巴管理方法,从按职能划分的组织转变为面向任务或工作的团队。德鲁克在斯隆时代就提出未来新型的企业组织可能是扁平的,管理层级减少,每个人都要承担分享信息的责任,而不是单纯执行上级的命令,但一直等到数字和互联网技术才让德鲁克的猜想成为可能。

  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有效的增加了管理半径,使企业有可能减少管理层级,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另一方面管理职能的平台化有力的支持了团队的运作,灵活性大,创新能力强,适合知识工作者的团队结构将在企业组织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公司的价值取决于盈利能力以及投资者对于盈利能力的估算,从投资者角度来说,包括分红和资本增值。互联网的估值偏高,主要是基于双边市场效应和梅特卡夫效应。

  从分红模式计算,是估值的基本原理,盈利是公司价值的唯一源泉,即是净现金流折现。另一种是相对估值,常用市盈率。

  市场上既有理性投资者也有非理性投资者,但是非理性的投资经久不衰,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理性,市场是复杂的,看上去松散的不那么可靠的和不那么科学的归纳法同样属于理性范畴,基于简单规则的决策虽然谈不上最优,却也是可行的且经常产生不错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商业社会的本质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