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品牌  汽车

在悲观的时候,听听中国车市最大乐观派的三个观点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日前,在搜狐汽车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汽车渠道竞争力论坛上,关于中国乘用车市场的走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咨询部主任徐长明谈了旗帜鲜明的三个观点,其中包含的核心信息归纳如下:1、2015年全年乘用车销量预计在1921万辆,同比增长5.1%;2、2016年乘用车市场增速将重新回到两位数水平;3、未来几年乘用车市场仍将恢复到中速增长态势,增速相当于GDP增长率的1到1.3倍;4、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有可能达到3680万辆,且远远低于汽车市场理论上的饱和值。

12月开始了第一天,2015年开始了最后一个月。对汽车人来说,这是年底冲量的好时节,今年尤其如此。

前天,热热闹闹的广州车展落下帷幕。热闹虽然是一如既往的,但汽车人的内心,却从所未有的焦虑和迷茫。如果不是9月30日1.6L车辆购置税减免一半的利好政策出台,大大刺激了近两个月的车市,大家的心情,或许比现在还要沉重一些。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高增长的中国汽车行业,一旦增速放缓,大家立即陷入了集体性的焦虑和茫然。这也难怪,这种感觉很像一个武林高手突然失去了那种横扫一切的内力,变成一个常人,一时之间,他一定比常人更加充满无力感。

什么时间是今年汽车人最难过的时候?有人认为是7月,因为4、5、6、7连续四个月车市环比下滑,乘用车今年的最低点就出现在7月的121万辆;笔者认为则是8月,因为6、7、8连续三个月,车市都处于同比负增长状态,导致1-8月整个汽车行业的累计增长率,只有0.4%!这意味着如果9月车市不能回暖,不能实现同比正增长,那么全年就意味着可能持平,甚至负增长。要知道,这跟很多车企年初的增长目标和排产计划,是个多么大的差距,对习惯了连续十多年高增长的汽车人,信心也会是个巨大的打击。

8月底,我们召开了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营销峰会,当时邀约车企营销老总参会,从答应参会的老总看,规模空前,我还沾沾自喜了一阵子,一个团结胜利庞大的盛会指日可待。但到临近开会的前几天,很多已经订好参会机票的老总,行程纷纷生变。很简单,一是正在冲8月销量,压力巨大;二是前8个月销量不佳,许多企业纷纷召开紧急会议,研讨9月份如何冲击Q3目标,如何改变营销策略;三是如何布置Q4目标。各种紧急会议,各种老板视察,各种突发情况,让爽约的老总人数空前(好在答应来的老总基盘数够大,不然峰会真的难办了,以后再也不在月底车企冲销量的时候办峰会了……)。看看下面这张图,一眼就能明白,连续三个月负增长,对于那些承担着10%全年增长任务的老总们来说,8月底是个多么难受的时刻!

然后,到了峰会的前一天,我们每年峰会都必请的重量级嘉宾、中国车市最大的乐观派、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老师说万分抱歉,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要帮一个国家部委做一个汽车市场的报告,该部委要得万分紧急,因此他无法参加这次的青岛峰会了,只能委托他的一位同事,到场分享他已经做好的一份车市分析及展望报告PPT。现在回过头来看,9月底,国家就出台了1.6L以下车辆购置税减半的救市政策,想必8月底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和布置了。

徐长明老师一直是搜狐汽车的专家顾问团成员,我们每年针对主机厂营销老总的营销峰会、针对经销商集团老总的渠道竞争力论坛,都会邀请他来做车市趋势报告。从这么长时间,这么多车企、经销商老总的反馈来看,徐长明老师的报告还是靠谱的:

一、他本人植根于汽车行业研究,接地气;

二、依托国家信息中心,他对国家经济大势和数据有很好的掌握和判断;

三、两者结合,使他对中国车市中长期走势的判断,是最具体系性和相对准确的。不少车企老总跟我说,虽然说做销量预测有点像算命,但就车市中长期预测来看,徐长明做得还是最准的。

本来我期待徐老师在8月的青岛峰会上,能给正处于低谷的中国汽车营销人鼓鼓劲儿,在悲观的时候,更需要乐观派来鼓与呼。请注意我给徐老师的一个标签,“中国车市最大的乐观派”,近两三年来,车市增速已经大大放缓,但徐老师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中国汽车还能保持中速增长10年,也就是增速在GDP的1到1.3倍,汽车年销量可以突破4000万辆,2024年乘用车销量可以达到3680万辆。虽然之前也有外国专家,大吼过几嗓子说中国车市年产销可以搞到六七千万辆,但考虑到他们的预测基本没有什么数据和模型支撑,也看不出他们长期追踪和研究过中国车市,因此,这些人不能叫乐观派,只能叫玄幻派。

车市终于在9月份止住了颓势,随后,在9月30日出台的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刺激下,市场明显回暖。

乐观派只会迟到,不会缺席。广州车展期间,11月21日,我们主办了第九届中国汽车渠道竞争力论坛,徐长明结合前10个月的车市数据情况,跟大家开宗明义地讲了他的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今年的车市,虽然是2000年以来增速的最低水平,但是V型态势已成定局;第二个观点,未来几年乘用车市场仍将恢复到中速增长态势,增速相当于GDP增长率的1到1.3倍;第三个观点,2016年乘用车市场增长速度将高于长期潜在增长速度,增速将重新回到两位数水平。

在这三个观点中,第一个观点已经非常明显的体现在实际数据中,车市走出了V型反转行情。在4-8月份的低迷之后,乘用车市场终于在9月开始明显回暖,9月30日宣布的救市政策,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徐长明认为,如果按照正常市场节奏,Q4的同比增长大约在4%,救市政策拉动后,预计增长可达到10%。看到久违的双位数增长,奋斗在一线的汽车圈营销将士们,是不是眼睛有点温润了?这样一来,2015年全年乘用车销量预计在1921万辆,相对于2014年的1827万辆同比增长5.1%。不过商用车市场,全年预计仍然会有10%的负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1-10月商用车销售279.34万辆,同比下降了10.58%。

第二个观点和第三个观点,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可以合并成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从2015到2024这十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将处于中速增长态势,平均增速大约为GDP增速的1到1.3倍,其中2016年的增速将高于平均增速,达到双位数。徐长明分析说,这十年按照前5年先低后高年均8-9%增长、后5年以年均7%增长,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将在2024年达到3680万辆的规模。虽然这个数据看起来很惊人,但徐长明指出,这个规模远远不会突破“突破任何一种情形下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饱和水平”。

何谓“汽车市场的饱和水平”?这就涉及到几个非常关键名词: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和千人保有量。徐长明的研究团队从人口总量,人口密度、汽车总销量、每百人新车购买量、每千人汽车保有量等几个关键数据,对全球汽车市场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数据分析,挖掘各个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规律。他分析说,人口密度决定千人保有量,人口密度越高,千人保有量越低,反之亦然。这是一个规律。如果以中国15亿人口总量计算,不考虑人口地理分布不均匀的实际情况,中国陆地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公里(接近于丹麦的149人/平方公里),但我们94%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腾冲—黑河线以东43%的国土上,因此实际人口密度约为300人/平方公里。这个实际人口密度接近于欧洲四国(德法意英)的平均水平,远远低于日本1113人/平方公里的水平。中国车市的发展若分别以欧洲四国、丹麦、日本的数值来做测算,汽车销量饱和水平值分别为6674万辆、6138万辆、6771万辆。

徐长明在演讲中提到:“看看日本的数据,1000个人589辆汽车,我们没有理由达不到这个数字。如果人口密度决定千人汽车拥有量,那么我们有信心,中国的千人汽车拥有量应该能达到600。这是2001年研究的结果,但是这里面没有考虑到每个城市的人口密度情况以及我们国家城市化的模式。在做人口密度水平的详细分析时,这些因素也要考虑进去。我们做一个总结,我个人认为千人400辆的测算是没有问题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扣除三轮车和低速电动车,2014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4475万辆,千人保有量首次超过百辆,达到106辆/千人,这距离千人400辆显然还有巨大的空间。

显然,无论从那个方面看,徐长明的预测都是偏积极和乐观的。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实体经济低迷、居民消费不振的大环境下,车企和经销商并不敢抱这么乐观的态度。如果我们再考虑到因为拥堵和雾霾导致的城市限购,考虑到拥堵加停车难对购车意愿的伤害,考虑到汽车共享逐步的发展,现实发展之路或许要艰难和复杂很多。

不过,有个令人兴奋的目标值,也不是坏事,对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