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品牌  汽车

面临颠覆性变化 中国汽车业管理体制怎样转变?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我国汽车业正面临革命性、颠覆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汽车业管理体制实现四个变化。”“推动汽车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这是日前在京举行的《201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传递的重要信息。蓝皮书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会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发布,自2008年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三方,已经连续八年推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她以其专业性和富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对行业政策及战略的制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2015新版蓝皮书认为,汽车业的革命性和颠覆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3D打印、工业机器人、能源以及互联网等标志性技术应用,无不以汽车产业为载体;二是数字化、模块化制造正推动汽车生产方式向“大规模定制化”转型;三是汽车智能化和车联网的全面发展,将带来汽车产品属性和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蓝皮书提出汽车业亟需实现四个转变,推动并实现汽车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这四个转变分别是:

——由以企业和产品为双重管理对象的旧管理模式,转向以汽车产品为主要管理对象的新管理模式。逐步弱化在企业投资设厂、生产能力扩张、合资对象选择和跨境投资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将管理视野聚焦到汽车产品上来。

——由前置性管理为主的“一头沉式”旧管理模式,转向事前的产品型式认证制度、事中的生产一致性核查制度和事后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三位一体”的新管理模式,同时实现管理平台的集约化。

——由经济性管制为主要管理内容的旧管理模式,转变为以社会性管制为主要管理内容的新管理模式。

将改革重点放在解决汽车全产业链的外部性问题上,特别是解决好机动车的质量安全、尾气排放、燃料消耗、轻量化、噪声污染、报废回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

——由综合宏观管理、工业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多部门管理为主的分散型管理模式,转向解决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外部性问题为主要职能的集约型管理模式。

蓝皮书聚焦“新形势下汽车业管理体制改革”,指出汽车业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符合我国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还要符合国际汽车业管理体制演变的规律;不仅要解决汽车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要符合汽车业创新发展的新要求。

蓝皮书就新形势下汽车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言和献策,提出包含5个“核心”的十项战略措施:

●构建以《道路车辆法》为核心、相关法律配套的汽车产业管理体系;

●完善以型式认证为核心的产品管理制度; 

●完善以促进统一市场、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核心的市场监管制度;

●建立以安全、节能和环保法律规为核心的汽车社会管理制度;

●鼓励实施以促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功能性产业政策;

●深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

●推进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国企改革; 

●建立规范的产业政策评估机制; 

●优化调整汽车产业主要税种和税率;

●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政府简政放权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体制的好与坏,关键是该体制是否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刘世锦在蓝皮书发布会致辞时如此评论。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汽车产业管理体制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遵循,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需求出发,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约束,以及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影响,明确汽车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让市场在汽车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让市场更好的发挥作用。”

与会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认为,作为新一代工业革命先导和引领性产业的汽车业发展中遇到新问题,例如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将吸引很多新企业或传统概念上其他产业的企业进入汽车产业,这就需要取消一些不合理的前置性准入审批规定,允许新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付于武指出,“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中编办)日前提出的负面清单已经明确,除市场准入以及产品认证两项之外,其余政府部门的所谓政策均不在中编办授权之内”。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博士表示,政府应该关注的应该是宏观经济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例如安全、节能、环保和市场公平等。至于汽车厂家生产何种产品、在何地建厂、如何建厂,企业应该最有发言权,相信蓝皮书的出版,能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