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要闻

2022年中国经济10大看点与机遇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3-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22年中国经济10大看点与机遇

  2021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发展潜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形势作了科学研判,指出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在宏观政策、开放创新、区域发展、双碳工作等方面进行了部署。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如何更好把握中国经济走势?安永在今年首日为您盘点,2022年中国经济的10大看点与机遇。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尽管疫情阴霾仍未散去,零星病例时有发生,病毒新变种不断出现,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积极应对下,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8.1%,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人民币(约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1]。

  央行将实行稳健、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去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年内第二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释放1.2万亿元人民币(约1,880亿美元)[2],用以增强金融机构资本配置能力。今年1月,央行又宣布将一年期金融机构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从此前的2.95%下调至2.85%[3],以适度增加中期资金供给,并释放了货币政策积极稳增长、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的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近期,财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限额约1.5万亿元人民币(约2,290亿美元)。2022年专项债券重点用于9大方向: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二是能源,三是农林水利,四是生态环保,五是社会事业,六是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七是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八是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九是保障性安居工程[4]。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纲领性文件颁布后,2022年我国双碳工作将进入关键的实施阶段,在能源保供和稳增长的前提下,破解机制体制壁垒和制约因素,激发技术创新和投资活力。

  从行业看,在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下,交通、建筑领域将走在去碳化进程前列。在能源和工业等高能耗领域,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落实节能减排,并进一步加快电价、用能权和碳交易等市场改革,为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投资提供明确的价格信号。

  碳市场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于2021年正式启动,但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比欧洲碳交易市场,我国碳市场流动性还不够完备、金融属性欠缺、交易主体严格受限、交易手段和定价机制单一。2022年,我国碳市场有望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并在碳配额机制改革、引入市场投资主体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碳市场的功能和重要性。

  此外,备受期待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重启将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更多机构和企业投资者的引入,更灵活的金融产品,将为碳市场注入更多活力。全国碳市场的碳价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内不断上涨,2030年有望接近300元人民币。这将倒逼行业、企业加速转型步伐,推进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快速应用,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

  - IPO市场实现量质齐升,522家公司IPO上市,首发募资额达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92%[5]。

  - 证监机构累计发布321份行政处罚决定书[7],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法治供给持续升级。

  -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全面实行,进一步消除不同板块间的发行制度差异,注册制配套制度将进一步完善。

  - 持续推进双向开放,境内外资本市场交易渠道进一步多元化,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境内市场将进一步提速。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数字经济、数智融合在支持抗击疫情、恢复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永认为,中国正聚焦以下三大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筑牢中国数字经济优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数字基础设施升级,包括5G和6G网络部署,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等措施。

  对企业而言,通过数智融合,用数字技术赋能现有核心业务,将极大提升企业降本增效、创新转型的能力。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已经成为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十四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开放融合为发展方向,以筑牢产业安全体系、破解“卡脖子”技术为核心任务,以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大攻关、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主导路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更高质量阶段。

  夯实产业基础、壮大产业规模、确保产业安全及未来领先优势,将是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和着力点。此过程需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巩固产业链“长板”,并通过发展服务贸易布局全球化;还需要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创新政策体系,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战略引领,紧紧抓住科技爆发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44.1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5%,比2019年增长8%。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7%[8]。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65.4%[9]。消费呈现稳步恢复、稳中提质的态势,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巩固,是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并持续发挥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随着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国内大循环的主体作用在增强,国内循环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中国消费品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和应用领先全球,中国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孵化新的消费趋势和创新的销售渠道。安永认为中国消费市场将呈现以下趋势:

  - 多层次、多样性的消费需求空间进一步打开,不同年龄、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呈现出日益多元、深入细分的消费诉求,“消费者心智运营”将促进新型消费模式、消费业态和消费场景的加速变化。

  - 国货将继续成为未来几年生产消费的引擎。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活跃的创新生态、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变化的消费者品牌偏好,以及互联网红利时代的电商优势,这些因素正驱动中国本土品牌快速成长。

  - 消费物联网加速应用和发展。消费品行业积累了“人”、“货”、“场”维度的海量数据。以消费物联网为趋势,随着数字化发展及新兴科技的运用,企业可以打通度数据,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形成更准确、可量化、可衡量的消费者洞察与运营策略,全面驱动业务增长。

  “十四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提升效能,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兼具稳增长和推进双碳进程重要意义,可以预计将是2022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此背景下,安永认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 绿色低碳发展。在基础设施绿色转型政策引导下,基础设施项目将更加注重绿色规划、绿色决策、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管理,将加大向环境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提升污废资源化利用率,推动基础设施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 高效发展。按照提升财政政策效能的要求,基础设施投资将更加注重投资效率,在区域统筹发展、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传统基建和新基建融合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等领域发力,发挥投资稳增长、效率促增长的作用。

  - 市场化发展。在政府债务风险的约束下,基础设施投资将更加注重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项目生态价值转化机制,鼓励运用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工作,形成基础设施投资良性循环。

  2021年,国企改革发展捷报频传。中央企业效益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七成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按照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国有企业活力的决策部署,众多“标杆企业”、“双百企业”为国企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产业布局优化和国有企业活力效率等方面都将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双循环格局、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将成为国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今后国企改革发展的发力重点。

  “一带一路”建设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与相关各方共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批重大项目进展平稳,尤其是“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和“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成为新亮点。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同148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0],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合作正以强大的韧性开创更广阔的前景。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仍面临巨大挑战。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需要深刻学习、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形势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五个统筹”——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既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内外联通优势,坚持全球化发展,更要全面提升企业抗风险和危机应对能力。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一直致力于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放宽市场准入,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2021年我国自贸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实现了条目清零,彰显了我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未来自贸区将被赋予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持续强化引领性开放功能,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

  自贸港建设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已经颁布实施,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若干措施、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意见等相继出台。在各项开放利好下,海南自贸港经济外向度持续提升。2021年,海南货物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11],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收支增长4倍[12]。下一阶段,随着海南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的陆续启动,海南将会开展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提高制度集成创新能级,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近期十大经济新闻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