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要闻

中诚信绿金科技总裁沈双波:用金融科技手段解决绿色信贷自动识别的“痛点”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6-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诚信绿金科技总裁沈双波:用金融科技手段解决绿色信贷自动识别的“痛点”

  为何《指引》被称为里程碑事件?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进展到哪一步,在实际业务上有哪些不足?沈双波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国际金融报》:《指引》和此前出台的文件有何不同?整体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建立了怎样的架构?

  沈双波:与中国银保监会此前发布的《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绿色融资统计制度》《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级指标》《中国银行业绿色银行评价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相比,《指引》是中国银保监会对银行业保险业提出的一个全面、系统的纲领性文件,之前的政策文件多数侧重银行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的某一方面,而《指引》则对银行保险机构的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全面的更高要求。《指引》的发布是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迄今,我国绿色金融已基本形成包括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绿色金融市场、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绿色金融监管、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

  中国是政府层面首个系统提出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全面顶层设计的国家,充分体现了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制度优势。《指引》的提出,以及《指引》对于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要求的全面提升,对于推动银行业保险业自身可持续发展、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利益相关方尤其客户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低碳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国际金融报》:银行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已历经数年,目前处在怎样的阶段?未来提升的重点是什么方向?

  沈双波:中国银行业保险业的绿色金融发展目前整体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未来提升的重点方向之一是由之前侧重环境维度的绿色金融工作,向同时注重环境、社会、治理(ESG)三个维度的绿色金融发展提升。

  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对于其他领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具领先性,包括银行的绿色金融治理(组织建设、制度和能力建设、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重点支持绿色领域(绿色信贷管理)、ESG或环境信息披露(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所有法人银行均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上市银行100%披露了环境、社会、治理相关报告,而其他上市公司披露率仅37%)、全面推进绿色金融科技建设等,但客户端的ESG管理方面相对不足。客户的ESG风险是否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相关?如何在原有的风控体系中加入ESG指标?如何获取这些强风险因子数据?强风险相关的ESG因子数据中,如何识别预警事前风险等,是困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核心问题。此外,客户的ESG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也是导致该工作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保险行业的绿色金融发展相对较慢,目前监管机构尚未出台绿色保险的官方定义和绿色保险目录,保险产品是否属于绿色保险?如何将绿色表现与“保费”挂钩?融资客户的ESG风险与保险和再保险以及其他投资工具相关性如何等,目前尚处探索时期,而保险机构自身的ESG管理总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国际金融报》:以绿色信贷为例,绿色项目识别不准确、绿色信息不对称、绿色数据不健全均是行业痛点,金融机构该如何加强金融科技平台建设,达到绿色金融的目标?

  沈双波:绿色信贷识别是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的实践难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绿色信贷标准目前有银保监会的《绿色融资统计制度》、人民银行的《绿色专项统计制度》,两个统计标准有差异;二是两个标准很多涉及具体的行业标准,需要借助外部的专业支持进一步引导识别;三是有些难以识别的项目需要对具体行业有深刻理解;四是佐证支持材料的提供也是一个困难,很多基层信贷人员不清楚需要提供哪些佐证支持文件。

  上述问题可以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得以解决,中诚信绿色金融科技在国内首家研发出绿色信贷自动识别系统,通过系统的自动识别,可以在简化工作流程的同时提高绿色识别率和识别效率,保障绿色信贷的数据质量,通过科学、高效、专业方法学,结合客户经理提交证明材料形成闭环管理,解决绿色信贷识别漏报、错报问题,同时满足来自监管及审计等多方面要求。

  《国际金融报》:将相关评估从银行业保险业自身延伸至客户的ESG管理,对金融机构的业务会有怎样的影响?如何在原有的风控体系中加入ESG指标?

  沈双波:之前对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工作的政策要求,多数仅重视银行和保险机构自身的绿色工作,仅部分涉及对其客户绿色表现的要求,例如2021年7月发布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要求进行金融机构自身经营和部分投融资活动(项目融资针对项目,非项目融资针对融资主体)的碳核算,对金融机构客户环境表现进行约束做了初步尝试。

  而此次《指引》推出,延续并提升了这一工作要求,一方面不仅要求评估重点客户,而且要求评估客户的利益相关方,包括主要承包商、供应商的绿色表现;另一方面,不仅要求评估上述利益相关方的环境表现,进一步要求评估和管理环境、社会和治理的全面表现,并分类授信和投资政策,分类风险管理,会有效推动银行保险业金融机构将金融资源更多配置至ESG表现较好的客户和投资项目,通过金融机构融资导向的约束和倒逼,推动实体企业注重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绿色表现,有效实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低碳绿色转型的资源配置导向。

  气候环境相关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会对实体经济带来直接影响,并由利益相关方传递至银行和保险机构。在目前国际和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低碳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加大,在这一背景下,《指引》要求银行和保险机构不仅关注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而且要求识别、监测和防控主要利益相关方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实行分类管理和动态评估,全面提升原有侧重经济表现的风控管理体系。例如,在银行和保险机构既有侧重经济财务指标的风控体系中,可以增加对授信客户或投资对象环境、社会、治理指标的评估,在每个一级指标下细分至二级、、四级指标,更为全面评估银行授信客户或保险资产端投资客户的相关风险,根据财务和ESG的综合表现,提供差异化的授信方案和投资方案,并对ESG相关表现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对于重大风险第一时间进行预警,第一时间调整授信和投资方案。

  《国际金融报》:《指引》提到渐进有序降碳,一是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二是重点通过转型金融支持高碳产业向低碳转型,目前银行在处于转型的高碳行业领域的业务结构集中度是怎么样的,转型可能存在哪些压力和风险?

  沈双波:银行信贷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地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如果本地经济结构以传统高碳产业为主,则当地银行的信贷结构中,高碳产业的信贷占比可能较大,反之亦然,所以,各个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山西、内蒙等中西部省份银行机构的信贷总量中,给予高碳产业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占比相对较高,而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银行机构给予高碳产业的信贷占比相对较低,更多投向了绿色产业。

  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指引》也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自运动式减碳向“先立后破”纠偏,渐进有序降碳。银行和保险机构对于实体经济低碳绿色转型的支持,应该两方面齐头并进:一是重点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二是重点通过转型金融支持高碳产业向低碳转型。基于此,《指引》要求,在绿色产业尚未发展到位的情况下,仍需要对传统高碳产业提供降碳、减碳的金融支持,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以保证我国能源供给安全和产业链供给链安全。

  金融机构在支持传统高碳企业低碳转型过程中,同时需要防范“假转型”,防范部分高碳企业以低碳转型的名义获取资金支持,仍然投入高碳项目。此外,不论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或是转型金融支持高碳产业低碳转型,均不能忽略经济可持续性的评估,如果仅达到转型目标,但不能保证基本的经济回报,从长期来讲转型自身也不可持续,所以,需要综合评估转型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记者 曹韵仪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金融实时新闻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