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媒体

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模式)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0-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模式)

 

摘 要: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于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农业生产经营一线调查数据, 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业产业链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 聚焦农业供给端产业化经营模式、产业组织、产业链构成、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形式等热点问题, 以重庆市现代柑橘产业为例, 深入分析了柑橘产业化实践中的不同产业经营模式以及柑橘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与现状, 通过对不同的经营模式及产业链利益机制、分配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壮大。合作社、行业协会等新型组织不断涌现, 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创新和利益机制完善创造了条件。随着产业组织数量、企业规模、带动能力等方面的显著提高, 农业产业化逐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 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 要求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1 相关研究综述

农业产业化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能否建立让产业组织中各市场主体满意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无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采取何种形式的组织模式, 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好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如何处理好与普通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且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真正让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实质性的利益?梳理现有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的相关文献发现,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分析。尹成杰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 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分为买断型、保护型、服务型、返利型和合作型5种形式, 提出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 要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出发, 围绕有利于调动龙头企业和农户2种积极性, 明确基本原则, 加强政策引导, 培育中介载体, 逐步使其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1]。丁力认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市场交换关系会形成均衡价格, 即形成供需双方的利益与风险对称, 双方选择自由交易, 辅之政府对市场的培育, 通过发展市场交换关系来形成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2]。

二是基于不同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研究。徐观华将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划分为松散式、过渡式和紧密式[3]。李静将农业产业化的形式划分为主导产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4种类型[4]。秦庆武从利益机制上将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划分为外导型与内生型2种, 即公司+农户与合作社+公司[5]。在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 公司是主体, 处于支配地位, 农户则处于从属地位。这种模式虽然实现了农业的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 却很难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平均利润, 因此, 不是一种理想的产业化模式。而合作社+公司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一种内生型产业化经营模式, 其最大特点是龙头企业由农民创办, 农民是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处于主体地位, 因此, 这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能够带动农民和农产品进入市场, 实现农业的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 而且能够使农民分享产业化经营的平均利润, 实现产业化经营的目标, 因而, 这种内生型的产业化经营形式是更为理想的模式。周立群等曾将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划分为分包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 在这些组织形态中, 分包制占有重要地位, 合作社+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最初组织模式, 但这2种模式都有缺陷, 因此, 在实践中又出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大户+农户2种模式[6-7]。吴德胜利用关系型契约理论分析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产品交易, 指出分包制中的公司+合作社+农户优于公司+农户, 而反租倒包优于分包制[8]。杜吟棠认为, 公司+合作社+农户及合作社+农户模式更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利益[9]。

三是针对相关农业产业利益分配机制的实证研究。关锐捷实证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3种运作模式, 即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合作社联结型、专业农协服务型, 分析了这3种载体利益机制的特点, 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工作重点[10]。靖飞将种子公司与制种农户的利益联接概况分为5种模式:种子公司+村委会+农户种子公司+种植大户种子公司+经纪人+种植大户种子公司+经纪人+农户种子公司+农户[11]。对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和棉花种子产业利益分配的2项研究也发现类似的结论, 比较产业链各环节中的利益主体, 制种农户的收益是最少的。秦富等分别对猪肉、鸡肉和河南小麦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收益的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12]。陈晓群等借鉴Orit Gadiesh和James L.Gilbert提出的利润池方法对我国食用油产业链相关利益分配状况解析[13]。王力等利用Shapley值法, 根据各环节主体对价值链整体的贡献度, 测算出1 t 32支棉纱的附加值在各环节的利润分配比例并提出稳定价值链、确保各环节主体收益分配合理的对策建议[14]。李文瑛等利用X-12季节调整模型及H-P滤波法, 分析生猪价格波动的季节性、周期性及趋势性特征, 生猪价格波动对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影响[15]。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发现既有研究存在下述局限性:第一, 对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链主体利益研究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对象、目的及农业产业化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还缺乏深度分析, 尤其是缺乏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分析。第二, 研究的系统性分析缺乏。现有研究侧重于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以及不同模式之间的产业联结分析, 缺乏针对产业链上不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系统概况和科学归纳, 尤其是结合具体的产业链分析不深入。第三, 缺乏针对不同联结方式及机制的成因、适用条件的系统研究, 尤其是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效果、农业产业化模式的运行效果, 特别是不同产业化模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利益分配机制类型———以柑橘产业为例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是依托不同产业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而建立的满足产业化各主体需求的利益分配机制。当前,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涌现出了不同的产业组织形态和产业化经营主体, 产业化的经营主体由传统的普通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演变扩展到以普通农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主体共同组成的产业化发展形态, 这些主体在产业链纵向上的合作或者横向上的联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同的产业根据产业自身发展特点和区域资源环境采取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 由此决定产业化经营的不同利益分配形式, 当前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和分配形式多种多样, 除了传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形式外, 在传统基础上依托现代农业发展衍生出新型的利益分配形式, 总的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产旅融合的小规模果农经营模式:家庭农场+乡村旅游

产旅融合的小规模果农经营模式通常是以家庭经营为主, 以家庭或者小微型企业组织形态为主导。根据当地的农业自然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多柑橘品种生产, 实行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 土地经营规模在20 hm2以下, 注重柑橘产品的多功能开发, 产量有限, 生产出的水果进入不了大的流通市场, 产地就是市场。依托本地产地市场, 以打造乡村旅游、农家乐为经营特色, 重点打造集柑橘产地采摘、休闲观光、田园娱乐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式田园综合体, 可能发展的方向是家庭农场, 小规模果农经营模式是一种自由市场交易弱约束模式, 靠市场的自由交易来获取产业收益。

2.2 大基地小单元紧密型生产模式:大果园+职业果农

大果园+职业果农模式是由一个业主 (私人老板或者由私人老板注册成立的公司) 通过向农户进行土地流转获取集中连片的土地, 从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目标, 然后再从所流转的规模土地中划分出若干个小单元土地 (通常是2.0~3.3 hm2) 按照不同的品种 (或地块) 交由专业型的果农承包管理, 由业主预先支付果农一定的工资, 保障果农的日常生活所需, 柑橘成熟之后, 由业主进行果品验收, 根据回收的果品产量按照一定比例或者价格付给果农劳务报酬, 结算时同时要扣取每月预先支付给果农的保障性工资收入。果农按照业主的要求负责在果园所划分的单元内进行柑橘生产管护, 业主为果农免费提供柑橘生产管理技术培训指导、提供果农管护所需要的农资、果园基础设施条件, 果农生产管理期间所需的投入品或物资由业主统一购买配送, 对果园的采摘等相关费用均由业主统一承担, 对于外来承包果农, 业主还负责提供所承包园片区的住宿、照明、煮饭、饮用水等生活必备条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果农分户生产管理、业主提供从种到收的一条龙社会化服务, 即生产管理在果农, 服务在业主。此种模式的产业利益在业主、果农之间形成了紧密型的合作收益分配机制, 同时让农户规避了风险, 实现了稳定收益保障, 风险转移到业主所承受的市场风险。

2.3 柑橘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

柑橘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是针对有能力有意愿的果农, 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引导柑橘种植户采取土地、柑橘树等要素加入专业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采取统分结合的管护机制, 为果农统一提供物资、统一提供技术分户出资统一作业或分户作业, 资金来源为果农出资投劳、一事一议集体自筹、市场融资及其他渠道资金投入。社员按照出资比例或交易额比例获得合作社的收益权, 股份合作主要是通过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产业的发展, 来实现合作社内部成员的收益, 合作社内部成员之间利益分配机制实现程度决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规范和凝聚力的强弱, 外部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建立是合作社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2.4公司+基地+果农的一体化经营模式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着密之,密者疏之”,这才是成功之道。

公司+基地+果农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主要是以公司为主导, 通过集中连片租用农户土地建立大规模果园, 利用自身具有较强的管理、生产及销售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链一体化经营。通常建有与柑橘生产经营相关的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 公司对周边的果农或者农户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 以大型基地为依托, 生产的柑橘能够直接进入水果批发大市场进行流通。这种模式一般由公司牵头, 基层政府或村委会引导、组织发动群众, 在已建的现代农业生产园区或示范基地建立某项专业生产基地, 带动果农从事规模化种植或者引导农户在公司基地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采用这种模式, 公司与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模式, 实现公司与农户的双赢。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公司创始人具有本土化、专业化特点及企业家精神, 深谙与当地农民、政府打交道的技能, 能够融入本地乡土文化, 熟悉民俗风情, 又懂经营管理之道, 能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特点发展柑橘产业。

3 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机制分析———来自重庆柑橘产业的视角

3.1 重庆柑橘产业链的构成

通过对重庆柑橘产业的实地调查与分析, 重庆柑橘产业主要分为柑橘鲜果生产销售和橙汁加工2类, 围绕这2个产业类型和产业链而形成的产业利益分配机制如下:

柑橘鲜果产销链主要是以生产为核心而展开的自产自销运营模式, 在这种产销链条上主要包括果农、鲜果经纪人、鲜果销售商等市场主体参与人, 还包括产前的农资销售、产后的包装生产及物流运输等, 这些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形成柑橘产销链;橙汁加工链主要包括果农经营者、加工厂和果汁经销商等主体, 同时也包括农资销售、果品中介代理、物流运输等服务主体, 他们共同构成了橙汁加工产业链 (图1) 。

从当前柑橘2条独立运行的产业链发展实践来看, 鲜果销售和橙汁加工产业链各个环节相互依托, 但是并没有形成有机的利益联系体, 2条链各自独立运行, 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未能有效形成。

3.2 重庆柑橘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实际利益分配

3.2.1 柑橘鲜果产业链条的利益分配

成本递增的行业是指具有向上倾斜的长期供给曲线的行业,它的扩大会引起投入品价格的上升。

重庆柑橘鲜果产销链条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果园经营者、产品中介代理、果品销售、农资销售、包装生产、物流运输等市场生产经营或服务主体, 正是这些主体参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从而在每个环节上实现利益分配, 根据实际调研结果来看, 其鲜果产销链利益分配如图2所示。

从柑橘产业链利益分配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在柑橘鲜果销售中, 市场情况较好的环境下, 果农鲜果销售可以获得1 250元/667 m2的利润。在有中介代理销售的条件下, 果农收入为1 000元/667 m2左右。而果品经销企业可以从鲜果基地的果品经销中获得1 000元/667 m2的利润, 效益非常显著。

3.2.2 橙汁加工产业链条的利益分配

以重庆橙汁加工产业链为例, 加工产业链条上包括果园建设、经营、果实收购加工等环节, 还包括农资销售、果实中介代理以及物流运输等产前与产后环节。加工产业链中的非浓缩橙汁 (鲜冷橙汁, NFC) 比较典型, 其成品出厂批发价约27元/L, 以单产2.5 t, 果实原料价格0.7元/kg计算, 667 m2原料基地加工NFC橙汁的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关系如图3所示。从图3中的调研数据可以看其利益分配关系, 对于非浓缩橙汁, 加工厂从原料果的加工和产成品销售中可以获得6 050元/667 m2的利润, 而果农果园的果品销售可以获得710元/667 m2收益, 可见, 加工的附加值收益远远高于原料果的种植。对于浓缩汁加工而言, 以平均667 m2产2.5 t、果品收购市场价格0.65元/kg、浓缩橙汁基地原料果单价0.65元/kg计算, 如图3所示, 则果农收益685元/667 m2, 果农作为原料生产供应环节, 效益低下, 如果单产达不到预期, 单价降低或农资、劳动力价格提高, 则果农会出现亏损。浓缩橙汁加工企业的利润也只有687元/667 m2, 主要是通过规模化加工而获得利润, 但是如果加工厂规模偏小, 固定成本偏高, 加工厂也会出现亏损。

3.2.3 柑橘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收益分析

3.2.3. 1 鲜果产销产业链上的果农收益高于加工链产业链上的果农

从柑橘产业链及其利益分配来看, 在加工产业链条上, 作为加工原料供应的果农, 处于是产业链环节收益最低端, 种果收益在500~800元/667 m2之间, 远远低于柑橘鲜销产业链上1 250元/667 m2的收益。对于果农大户或经营公司而言, 虽然可以通过大规模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 但是土地成本支出以及不断攀升的管理和人工支出, 也会导致单位面积的收益大幅缩小, 生产成本的高涨将会不断蚕食果农的利润空间。因此, 无论是鲜果销售还是加工果原料提供均面临着成本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

3.2.3. 2 非浓缩橙汁收益高于浓缩橙汁收益

从加工环节来看, 浓缩橙汁加工企业加工果园所产果实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 主要是通过其大规模的加工能力和加工总量, 形成了规模经济而产生较大利润。但是, 非浓缩橙汁利润远远高于浓缩橙汁加工链收益, 主要原因在于非浓缩橙汁定位于高端市场和高价位, 但是市场容量小, 加工量小。而浓缩橙汁加工是大众化产品, 其低端的产品价格导致原料果收购价格偏低, 加工原料果的收益低于鲜销果的收益将直接导致原料加工果基地减少, 加工原料供应将成为其发展的最大威胁。

3.2.3. 3 产业链条上各个主体既是利益共同体, 同时也相互制约

果农处于柑橘产业链的最低端, 也是柑橘产业链上利益分配的最少收益者, 但是果农拥有土地和果园等基础生产资料。果农如果因为果品收益低而放弃果园种植, 则加工厂和鲜果销售将缺乏果源供给。土地出租农户为果农提供土地生产资料, 收取租金, 同时也可以在种植基地或加工企业务工获得收益, 出租土地成为柑橘基地农民的一种普遍经营模式。作为果园经营的业主是加工果原料和鲜果生产的主体, 通常是具有一定实力的业主或者企业承包一定规模的土地经营柑橘种植。对于鲜果经营者, 要求具有一定的管理、技术和经营能力, 主要靠自产自销来获得果园经营收益, 鲜果的市场价格对其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加工果种植者, 除了具有管理经营能力外, 其采收计划和销售价格主要受制于加工企业, 其销售和收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风险较大。加工企业受到原料稳定供应和原料果成本价格的影响。总的来看, 在柑橘产业链上, 只有果农生产端的基本利益得到保障, 经销商、加工企业和市场营销者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才能实现各个环节和谐发展、联动发展, 促进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

4 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由产业链上各个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协调发展而形成利益共同体, 必须理清各个产业链上的参与主体职责, 理顺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根据产业链专业化分工来实现利益分配, 建立紧密的利益分配机制。产业化组织各主体之间必须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在产业链的不同阶段, 以追求产业链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依托产业链的纵向与横向协作形成利益共同体, 通过利益一体化建立适宜各主体发展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才能真正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以柑橘产业链为例, 对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利益分配机制的研究结果, 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4.1 要重视解决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平衡矛盾

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因产业的不同而采取的具体举措不同。但是, 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平衡矛盾的解决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农业产业链中, 各个市场参与主体既有产业链条的共同利益, 同时也面临着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个体利益, 由于产业链各环节上各个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条件、方式和程度时, 必然会产生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和冲突。以柑橘产业为例, 果农人均土地少, 必须有较高的果实价格才能够保障果农的基本利益, 而加工企业受到果实总量不足和采收时期短的限制, 加工企业加工量和开工期不足, 导致加工企业相对生产成本过高。因此, 一方面要让企业与农户面向共同利益, 统筹兼顾, 长远着想, 在诚信、互利的基础上构建产业化利益平衡机制;另一方面, 作为市场的龙头企业, 要做强做大, 提升自身竞争力, 提高企业科技含量, 打造品牌知名度, 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制, 提升市场竞争力与产业链带动能力。

4.2 要选择适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在于生产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在于生产端, 生产端是农业产业链必不可少的环节, 也是提供基础产品的重要供给来源。以柑橘产业为例, 要实现柑橘产业链协调发展, 必须创新果园的生产经营模式, 走专业化、集约化和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种植大户、家庭农产、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现代果园经营模式创新, 比如根据不同主体的特征采取合作社经营模式、业主承包经营模式、委托经营模式以及加工企业自建基地模式等, 同时要不断提升果园经营者的技术管理水平, 通过提供优质的鲜果和原料加工果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4.3 加大科技支撑, 提高产业链各主体的生产力水平, 降低各个环节的生产成本

当前,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过程中, 农资、劳动力等物力与人力成本不断攀升, 涉及产业本身的极端天气、病虫害等不断发生, 这就需要在产业化推进过程中, 结合具体产业发展需求, 不断提升支持产业发展的科技供给能力, 在生产与加工领域要不断强化科技含量, 加强技术创新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支持加工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力度, 提升生产效益, 从而实现增产与节本增效的目的。

4.4 政府要创造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强化财政引导和支持

政府要在协调农业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加强监管, 完善农业法制环境, 尤其是要强化市场各主体之间契约的法律效力, 加强对违法违信的惩戒力度,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客观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 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对龙头企业在税收、财政、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产业链供给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适度规模经营方面给予财政支持, 重点扶持, 让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户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享受到更多的增值收益。

作者:李英奎 王小容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8年11期

夫妻矛盾在所难免,只是已经在婚姻里了,谁拿谁也没辙,就看谁比谁精神经济更独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