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媒体

中国芯片核心资产被曝流失?揭秘背后资本互撕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9-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国芯片核心资产被曝流失?揭秘背后资本互撕

  “侵吞国资”、“自然人控股”……在中国半导体巨头紫光集团的破产重组案中,紫光原掌舵人赵伟国的一系列指控,把接盘方智路建广推上风口浪尖。

  赵伟国似乎希望相信,这是一个金融资本入侵实业,破坏半导体国产化进程的故事。然而,如果仔细审视一下智路建广的过往经历,就会发现,它绝非一个只会在破产重组中攫取资产的“秃鹫”,而是有着优秀的产业运营战绩,并且曾多次将优质海外半导体资产买到中国。

  赵伟国给紫光留下的资产究竟应该如何估值,也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中国存储芯片的“希望之光”长江存储,尽管拥有无限光明的前途,但短期仍然面临巨额亏损,需要持续的重金投入。

  而重整方案中损失最大的,恐怕只有曾经同样热衷资本运作的赵伟国了。从声明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让紫光陷入债务泥潭的赵伟国,仍不甘心就此“净身出户”。

  一是收购韩国芯片巨头美格纳半导体(Magnachip),但被美国阻挠后收购失败;第二就是收购全球最大封测企业日月光在中国的四家工厂。

  从官方登记的备案信息来看,智路资产成立于2017年5月5日,业务类型是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规模在50-100亿之间;建广资产成立时间更早一些,成立于2013年12月1日,业务类型和智路类似,管理规模在20亿-50亿之间。

  在搜索引擎上搜索智路资本,会发现下方词条提示该公司投资人包括高通、恩智浦、日月光等境外企业,但其官网并无任何相关信息,只是显示投资人包括高科技公司、大型金融机构和家族基金等。

  如果穿透股权结构,会发现智路资产的实控人名叫李滨,持股比例高达73.15%,拥有绝对控制权;建广资产股权结构更复杂一些,虽然最终实控人是国务院(持股比例51%),但李滨也是最终受益人之一,他实控的建平(天津)科技信息咨询合伙企业,在建广资产持股49%。

  目前,网络上并没有李滨的具体简历信息,他也没有在智路资产担任任何职务,不过他是建广资产的投评会主席。

  官网显示,融信联盟是是为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生态发展,由多家科技企业、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等共同发起成立,经北京市民政局核准的非营利性社团法人。

  熟悉半导体行业的人看一下就知道,融信联盟的成员中,大多都是国内半导体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龙头公司,例如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设备龙头北方华创、封测龙头长电科技、面板龙头京东方、图像传感器龙头韦尔股份。

  还有一点就是,智路资产法定代表人、管理合伙人张元杰,拥有多家半导体公司的工作经历,他还担任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资产配置部门董事总经理,目前还是融信联盟副理事长。

  关于他的激进策略,有个业内广为流传的桥段:2015年赵伟国前去考察,曾公开批评半导体不对开放“死路一条”,豪言要买下台积电,让岛内相当震惊,还被郭台铭嘲讽为“只会炒股”。

  仅成立1年,建广资产的管理规模就达到120亿,并与恩智浦(NXP)合资成立专注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瑞能半导体,随后又拿出18亿美元收购恩智浦的射频功率业务等。

  首先,是联合建广资产、高通和大唐电信投资30亿成立合资公司——瓴盛科技,由李滨担任董事长,并由高通将中低端的手机处理器技术授权给瓴盛科技。

  这一举动直接惹毛了赵伟国,因为当时紫光集团旗下的展讯通信做的也刚好是这块业务,瓴盛科技拿到高通技术后对其市场形成挤压。在朋友圈,赵伟国痛骂高通方代表孟璞为买办,并痛批李滨自私自利、不顾民族大义。

  但前天(12月15日)面对媒体时,赵伟国却称“生意人都不记仇的”,他同时也透露李滨从来没有找过他。

  成立当年,智路资产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以27.5亿美元(约合181亿元人民币)收购恩智浦旗下标准件业务(后更名为安世半导体)。

  收购后,智路建广在2019年和2020年分两次以超过260亿元的价格,将安世半导体转手卖给国内上市企业闻泰科技,帮助闻泰科技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IDM(垂直整合制造)厂商。

  2020年,建广资产收购全球光电子及半导体自动化封装和测试设备制造商德国ficonTEC公司80%股权;同年,建广资产完成对超高纯溅射靶材研发、生产公司东微电子的投资。

  智路资产也不逊色。今年3月,智路发起对全球第二大OLED驱动芯片供应商、韩国美格纳半导体的收购,但近期这笔收购在美国阻挠下已经宣告失败。

  而在本月初,智路资产成功以14.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全球最大封测企业日月光位于的四座封测工厂,这四座工厂在模拟、数模混合、功率器件、射频(RF)等应用领域均有布局。

  截止目前,智路建广在产业链上下游累计投资额超过600亿元,俨然已成一家半导体行业的“隐形巨头”。

  在外界看来,正是因为智路建广拥有大量的行业整合经验,才帮助他们成功中选紫光集团的战略投资者。

  有行业观点指出,智路建广联合体十分注重投后管理和协同,注意结合并购资产的技术、产业和本土优势,进行上下游整合,这或许是其能在此次竞争中胜出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要知道,看上紫光集团优质资产的不乏实力强劲的国资和民企,其中包括广东国资广东恒健、北京地方国企北京电控、无锡国资无锡产业发展集团、阿里巴巴集团和浙江国资联合体、中国电子、武岳峰科创与上海国资上海国盛联合体等。

  从以往的并购历史来看,智路建广投资的企业覆盖半导体产业包括设计、制造、封装在内的多个环节,与紫光集团及其旗下子公司构成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关系。

  而紫光集团在往年的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投后管理不足,没有发挥出并购企业的综合优势。如果智路与建广承接紫光集团的重整,或将带给紫光强化上下游供应关系、保障供应链安全的机会,也可能将其产业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

  赵伟国12月15日实名举报,紫光集团重整工作组联合智路建广,严重做低紫光集团旗下的资产价值,并且涉嫌造成超过730亿的国有资产流失。

  财务方面的信息,可能还需要权威机构的定论。但梳理最近的新闻不难发现,赵伟国的指控并非都能站的住脚。

  但从公开资料中不难查到,虽然智路建广联合体的注册资本不大,但是其管理的基金规模非常庞大,智路建广是通过股权进行融资,而做项目并不是用注册资金。

  按照计划,紫光集团重整投资方将智路建广牵头,长城资产、湖北科投、珠海华发和河北产投等组成联合体,共同搭建重整投资平台公司,出资600亿元承接重整后的紫光集团全部股权。

  重整草案指出,若紫光集团重整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有财产担保债权将全额现金清偿,普通债权将通过现金、股票抵债及留债等方式予以清偿,预计可实现95%至100%的清偿率。

  而重整计划对于长江存储的估值,是否像赵伟国单方面认为的“严重低估”,也值得商榷。国内半导体分析机构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今年9月曾向《财新周刊》介绍,即使保守估计,长江存储未来十年仍需5000亿资金投入,堪称“无底洞”,三年之内都难以盈利。

  此外需要提及的是,如果赵伟国对重整计划存在“低估”的指控的确存在,清华控股作为紫光集团的实控人,应当会更加在意。

  但清华控股12月17日午间发布声明称,健坤集团及其实控人赵伟国发布有关紫光集团债务风险处置的不实信息,相关信息未经清华控股授权,不代表清华控股意见。

  而赵伟国在之前实名举报的声明中反复替清华控股质问重整工作组和智路建广:是不是为了让清华和健坤零对价出局?

  “重整方案出来以后,我对里面的内容还是出乎意料地感到震惊,因为我原以为多少会给老股东留点儿。”

  在话里行间,赵伟国已经透露出他的真实想法,实名举报不光是为了国有资产,也是为了自己能留点“汤水和骨头”。

  对于在紫光集团深耕十余年的赵伟国,这可能有点难以接受,毕竟紫光现在已是全国有名的半导体集团。

  而赵伟国,虽然失去了紫光集团的控制权,但他还是紫光集团的债权人,在重整过程中也并非一无所获。

  12月15日晚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赵伟国表示,智路建广只是个资产管理机构,他怀疑智路建广有没有管好紫光集团的能力,“别到时候又引发新的债务危机”。

  对比赵伟国,同为清华校友的李滨,似乎更会资本操作。过去几年,智路建广从海外买回来的资产,不少都以收购价好几倍的价格卖给国内公司。而紫光集团买来的资产,没有好的退出渠道,最终消化不良,导致债务危机。

  赵伟国前天也坦言,“紫光自身因为急于把事尽快做起来,我们用负债的方式做,这也是从战略责任上我犯的策略性错误,(扩张的节奏)把握得确实不好。”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赵伟国在声明当中列举的相关资产评估数据属实的话,对于长江存储及紫光联盛的股权评估确实可能存在低估。至于事情到底如何,既然赵伟国已实名举报,只能等待权威结论。

  12月16日晚间,紫光集团清算组发布公告称,赵伟国指控均是不实信息,12月29日将召开会议表决重整计划。

  “债权人会议,我们肯定会出席。”赵伟国当天表示,“我不预测什么,对我来讲现在是战斗。如果重整方案不重新制定,我会把官司一直打下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观察者网背后资本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