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媒体

媒体融合大势下评论转型论析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媒体融合大势下评论转型论析

  摘 要:媒体融合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生态,也深刻影响着各类新闻体裁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更影响着其作用的发挥。本文深入分析了评论在媒体融合的大势下面临的挑战,指出了评论转型应力避的误区,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评论转型的出路和对策。

  媒体融合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生态,也深刻影响着各类新闻体裁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更影响着其作用的发挥。置身于媒体融合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中,评论势必和传统媒体一起,面临着沉沦还是新生、边缘还是主流的抉择。只有主动融合、加快融合、深度融合,评论才有出路;只有自觉转型、早日转型、深刻转型,评论才有前途。

  从表面上看,评论遇到了春天而不是冬天,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把评论作为竞争的利器。评论的分量在加大,评论的声音在扩大,评论员的队伍在壮大,有的媒体甚至像当年的《大公报》一样,一天一篇社论。在这场比拼中,不前进肯定会一败涂地,前进得慢必定会举步维艰。

  第一,如何从庙堂之高走向草根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的时代,评论写作从代圣人立言进入了草根写作的全新时代,你不必是也不必是高知,无需是高手也无需是高端,只要因心而生,有感而发,不吐不快,就可以与大家分享你的观点。谁远离读者,读者就会远离谁。党报评论如果不改变文风,不回归新闻本位,在观点的超市中就很难吸引受众的眼球。

  第二,如何从大音希声成为一锤定音。全媒体时代,人们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思想和观点。与过去党报评论“居高声自远”相比,今天的读者不看牌子的含金量有多高,只看你文章的含金量有多高;不看评论是否有来头,只看评论是否能走心。“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党报的评论倘若起不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就必然会失去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三,如何从单一文本步入多样文本。过去的评论文本很单一,新媒体条件下,评论的呈现样式越来越丰富,可以图文并茂、声像兼具,还可以加上相关链接。“酒香也怕巷子深”,海量信息中,文本形式单一,很容易成为“沉默的声音”。这当然对评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不敢说要“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但靠一支铅笔头就想包打天下,恐怕谁也做不到。

  第四,如何从命题作文变成为时而文。过去的评论规定动作较多,从某种程度上说,党报评论代表着走向。今天,新闻评论仍然担负着“大喇叭”的作用,但更多的评论选题关注的是新闻热点和社会动态,关注的是实践一线和现实生活。这就要求评论既要关注上头,也要关注下头;既要关注国计,也要关注民生;既要关注国内,也要关注国外,不论是天地之大,还是一芥之微,无不包罗其中。

  第五,如何从单向传播转为多向传播。过去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我写什么,你看什么”“我说什么,你听什么”。然而,今天的评论来源广了,评论的互动性强了,人人都在说,人人也都在听,尽管说的声音有高低、听的专注程度有差别。评论不能只评不听、一评了之,还应根据读者的反馈,能够有针对性地、有差别地适时进行引导。

  评论的类型有多样,但是最能够体现评论转型成果的是新闻时评,最能够代表评论转型败笔的大约也是新闻时评。前几年,就有人炮轰新闻时评,毫不客气地称之为“应景文体”。这当然是一家之言,我们不妨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揽镜自照,尽可能在转型中少走一些弯路、少踩一些雷区。

  口水化—因为快速而肤浅。新闻的“秒杀”节奏,逼着评论飞快地提速。如果说倚马可待在过去只是一种夸张,那么,今天的评论特别是时评,几乎要求评论作者边看边评,评完即发。评论毕竟不是简讯,间不容发也许能急中生智,但长此以往,评论的水准必然下降,思想难免肤浅,应景之作就可能多于匠心之作。

  趋同化—因为跟风而类同。今天热点是什么,评论马上跟风而上,造成了评论由头相同、观点类同、思想趋同,你所见的读者已见,你所思的读者已思,这样的评论还有什么价值?其实,新闻事实是客观的、唯一的,而评论却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评判。评论趋同化本身就是缺少知识、缺少洞见、缺失思想的表现。

  脂粉化—因为迎合而献媚。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至上,于是有的评论只讲迎合不讲引导,只讲取悦不讲劝谕,只讲温情不讲建言,心灵鸡汤类的评论大行其道,甚至泛滥成灾。这些评论也许能够赚取一些读者眼泪,也许可以抚慰一下读者心灵,但如何肩负起为“为社会疗伤”的功能呢?

  标签化—因为站队而反对。评论可以大胆质疑,发表反对的声音,但是,反对的目的是为了求真求是,而不是为“反”而“反”。有些评论不论是非、只看立场,凡是你赞成的我就必须反对,凡是你反对的我就一定赞成。在这些人看来,不唱反调就不足以证明自己会“独立思考”,不嘲讽主流、不批驳共识就无法展示自己的个性。这其实不是反对,而是反“对”。其声音再惊人、再新异,也不过是喧哗和鼓噪而已。

  情绪化—因为宣泄而偏激。如果说“很黄很暴力”是网络的一个病根,评论的暴力也在其中推波助澜。“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然而,有的评论,缺的是以理服人,多的是大帽吓人;缺的是真诚探讨,多的是嘴仗往返。由于缺乏理性的交流,很容易走向偏执和极端。

  胡乔木同志曾说:“历史从不给排列空洞词句的文学家、玩弄肤浅思想的哲学家、追求个人地位的家留下地位。正如几何学从不给拒绝下苦功的国王们准备道路一样。” 转型不是转向,评论转型是一场自我变革、自我重塑,而不是一般的改进文风、丰富载体。

  一要追求信息的广度。在追求快的同时,评论作者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没有穷尽地搜集相关材料,没有全方位地进行思考,只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地发表浅见,甚至依据错误的新闻事实议论一番,很快又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当“卑之无甚高论”时,还不如“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二要追求人文的厚度。有人形容作家张晓风的散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个别评论之所以成为平平之论,既有结构上的平铺直叙、语言上的平淡无奇,还有材料上的平庸苍白。评论也许达不到美文的要求,但绝不能从一种八股走入另一种八股,而要时刻追求文采之美、语言之美。

  三要追求心灵的温度。国学大师刘文典曾说:“要做好文章,只须注意‘观世音菩萨’就好了。‘观’是多观察,‘世’是懂世故,‘音’是讲韵,‘菩萨’是济世救民之心。”党报评论员不能一拿笔就端架子,一开腔就居高临下。只有努力说真话、写实情,让评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才能以亲和力吸引读者,以感染力打动读者,以说服力引导读者。

  四要追求表达的锐度。鲁迅先生说得好:“战斗一定有倾向”“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评论作者要有直面问题的胆识,该发声时就发声,该亮剑时就亮剑,是就是、非就非,赞同什么、反对什么,不容许拖泥带水、欲说还休。

  五要追求思想的高度。思想是智慧的花朵。党报评论员必须有、有见识、有作为,善于在寻常中窥见奇崛、凝固中看出变化,努力用自己的真知灼见和思想光芒牢牢守住新闻阵地的制高点,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媒体融合的看法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