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银行不良 未雨绸缪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9-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银行净利润负增长是让利实体和增提拨备的体现,银行让利的目的是为实体企业减负,与疫情对银行的冲击具有滞后性一样,存量资产风险与银行利润的变化并非一一对应关系。

本刊记者 杨练/文

正值银行中报季,有关下半年银行利润增速的争议沸沸扬扬。

8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要对未来商业银行加大不良处置的力度,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1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689亿元;同时,按照预期信贷损失的原则要求,计提减值准备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4%。下一步,在稳增长的同时做好防风险各项工作。根据2020年的实际情况,银行系统计划全年处置不良资产3.4万亿元左右,比2019年增加1.1万亿元。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会进一步增强。

据此,浙商证券研究得出结论:下半年银行利润可能同比“腰斩”。根据测算,若2020全年利润增速为-25%,则2020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减少46%;按照利润增速变动线性推演,2020年三季度累计利润同比增速为-17%,则2020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单季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4%、-65%。

四季度单季利润同比下降65%,此观点一出,市场为之哗然。在上半年银行业净利润增速为-9.4%的背景下,市场对银行未来资产质量和净利润增长的向好预期恐又生变数。

不良处置缺口在可控范围

实际上,2002年以来,两个原因致使银行净利润下滑:一是银行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2020年以来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财务重组和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向实体经济让利8700多亿元;二是银行加大不良处置和拨备计提力度,这里的“加大”是在2019年处置力度较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1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689亿元;计提减值准备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4%。银行系统计划2020年全年处置不良资产3.4万亿元左右,比2019年增加1.1万亿元。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2020年银行让利的一部分,银行系统计划全年处置不良资产规模比2019年增加1.1万亿元,而2020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1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689亿元。下半年还有2.3万亿元不良贷款需要进一步处置,相当于2019年全年的处置规模。

根据监管要求,下一步,银行系统计划全年处置不良资产3.4万亿元左右,比2019年增加1.1万亿元。上半年已处置量1.1万亿元,仅占全年的32.4%(2019年同期占全年的40.5%),根据该目标,下半年将处置2.3万亿元,相当于2019年全年的处置规模水平,同比多处置接近1万亿元的规模。在上半年处置规模占比低于2019年同期的前提下,下半年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将明显提升,压力也陡然加大。

从结构上看,下半年,商业银行核销、清收、转让等处置力度均将明显提升。2019年,商业银行共核销不良1.06万亿元,占整体2.3万亿元处置规模的46%,其他清收和转让等方式合计占54%。从2020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整体核销4436亿元,同比多增270亿元,占上半年整体处置1.1万亿元规模的40.6%。假设该比例不变,2020年银行预计要核销1.38万亿元,同比多增3200亿元;下半年预计核销9300亿元,同比多核销约3000亿元。如果按照下半年同比多处置接近1万亿元的规模计算,下半年其他不良处置手段将合计多处置7000亿元的规模。

以常理推断,如果不是银行不良生成压力较大,银行业没必要大幅提升核销力度。因为如果不良生成仅是同比多增1.1万亿元,按照2020年的核销计划,商业银行不良率还会比 2020年上半年下降4BP至1.9%,由此可以推测2002年银行业不良生成的压力比原先预期的要大,尤其是在上半年有疫情影响的情况下。

梳理近期监管关于不良的发声,银行不良面临的压力可见一斑。

2020年8月,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到:“2020年全年预计银行业要处置3.4万亿元,2019年是2.3万亿元。”结合银保监会最新答记者问中披露的2020年上半年不良处置情况,我们做出以下假设:全年预计处置不良贷款3.4万亿元,较2019年多处置1.1万亿元。其中2020年上半年已经处置1.1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700 亿元,下半年预计处置2.3万亿元,同比多处置近9300亿元,处置力度明显加大。

郭树清在《求是》中写道:“2019年银行业新形成2.7万亿元不良贷款,出现疫情‘黑天鹅’后,资产质量加倍裂变不可避免”,并且要“尽最大可能提早处置不良资产”。因此,我们做出以下假设:全年不良生成较2019年提升,但新生成不良全部被处置。即假设不良生成同比多增量与处置同比多增量一致,均为1.1万亿元。

此外,郭树清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提到将“分阶段下调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释放资源全部用于处置不良。”我们判断全年银行拨备覆盖率将小幅下行,并做出以下假设:全年拨备覆盖率较2019年末下降6个百分点至180%。

银行业务天然具有收益提前、风险滞后的特征, 因此也附带产生了“拨备”这个指标。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何平衡风险和利润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不过2020年这个时点更为特殊。

当前这个时点,分歧点无非是要保利润还是消耗利润处置风险。根据监管层披露的数据,上半年银行业利润负增长9.4%,由此可见,监管还是倾向于处置风险,积极的将风险出清。处置风险虽然短期内影响利润增速,但从长远来看,将风险从银行系统内出清,绝对是利好银行的。粗略计算,下半年还有2.3万亿元的不良贷款缺口要处置。不过,由于银行系统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范围以及不良处置的口径这两方面并没有进行清晰的界定,简单以上述数据测算银行净利润增速恐怕有失偏颇,事实上,银行面临的不良生成的压力确实较大,但综合考虑仍倾向于下半年不良处置缺口没有那么大。

东北证券认为,当前银行的估值已经消化了众多负面因素,安全边际极高。从长期来看,银行越早处置风险越好,越有利于估值的提升。从短期来看,虽然银行的利润增速变负,但其他的指标均比较稳健,基本面是好于会计指标的,依旧存在预期差。中报业绩表现越差,则后续股价表现越好。根据二季度监管数据,银行整体业绩表现相当确定,主要的预期差在个股业绩表现上。下半年来看,优质银行不良认定标准严格,如果行业业绩继续下台阶,不良认定力度难在增加,不良生成不大幅提升的前提下,只能增提拨备,后续业绩表现更佳,银行板块分化将进一步拉大。

不良监管政策越发严格

2020年二季度,在疫情影响叠加经济下行的双重因素的制约下,银行业不良出现逐渐爆发的趋势,资产质量呈现出“大幅度确认不良、大幅度计提拨备、大幅度风险处置”的三个“大幅度”的特征。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4%,比上季度末增加3BP;但关注类贷款率由上季度末的2.97%显著降至2.75%,降幅达 22BP,体现出资产质量确认更为严格的趋势,未来不良隐忧边际缓释。另外,在不良率环比提升的情况下,拨备覆盖率季度环比基本持平,拨贷比季度环比上升4BP。这表明商业银行上半年开始将更多的计提准备用于风险处置与核销。

结合近期的政策要求来看,无论是7月11日的银保监会答记者问、7月20日的银保监会年中工作座谈会,还是8月3日的人民银行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都明确提出了关于严格资产质量分类、增强抗风险能力的相关政策思路。从二季度的银行业资产质量数据来看,在加速不良确认的基础上,银行业按照“实质重于形式”、“I9预期损失法准备计量”、“动态拨备制度”等相关安排,未雨绸缪计提拨备,同时加大风险处置力度,做到应核尽核,应处尽处,“以丰补歉”契合监管政策的要求。

中泰证券认为,由于二季度银行业对不良认定更为严格,不良率环比微升在市场预期之内,不良率环比上升3BP至1.94%,关注类贷款环比下降22BP至2.75%,尤其是国有大行加大不良的认定,导致行业整体不良微升。拨备计提力度加大,银行业中报净利润同比下降9.4%。在审慎经营的原则下,银行二季度继续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拨贷比环比上升至3.54%,达到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银行业净利润在拨备计提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同比下降9%,下半年拨备计提压力有所缓解。

二季度,银行业不良率环比小幅上行3BP,主要是国有大行和农商行的不良率环比上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不良则是环比改善的。二季度,银行板块整体不良率为1.94%,环比一季度上行3BP,较年初上行8BP。国有大行加大不良认定,不良率环比上行6BP至1.45%,预计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下采取更为审慎的原则,主动加大不良认定。不过,国有大行不良率绝对值仍处于银行板块较优水平。相比之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不良率均有所改善。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二季度不良率环比分别下行1BP、15BP至1.63%、2.30%,预计主要是二季度信用卡和小微贷款资产质量压力有所缓解所致。而农商行不良率仍在抬升,环比上行 13BP至4.22%,预计是疫情冲击下部分农商行风险持续暴露。从资产质量的角度来看,银行业的分化进一步凸显。

总体来看,银行业整体拨备计提力度加大,但安全边际受国有大行和农商行的影响有小幅减弱,幅度也有所收窄。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下,银行整体采用较为审慎的拨备计提原则,加大拨备计提力度,行业拨贷比环比一季度上升4BP至3.54%,已经达到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在更为严格的不良认定条件下,银行业二季度拨备覆盖率为182.4%,环比 一季度小幅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行拨备覆盖率环比小幅下行3.7个百分点至 228%,绝对值继续维持行业最高水平;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拨备覆盖率继续夯实,环比分别小幅提升4.4个百分点、2.9个百分点至204%、153%;农商行拨备覆盖率环比小幅下行3.6 个百分点至118%,下降幅度有所收窄。

从行业整体来看,未来有可能向下迁移为不良的关注类贷款占比环比继续下行,行业整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二季度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75%,比一季度大幅下行22BP。

中泰证券认为,对上市银行(尤其是优质银行)的资产质量不用担心。银行资产质量与宏观经济的“非线性”关系,使得资产质量主要在于企业能否活着还利息,经济下滑只要不失控,资产质量不会大幅恶化。中国银行业贷款集中于“政府信用”,国有企业、基建领域、房地产估计在70%以上,资产质量和系统性风险高度相关。从微观层面看,2008-2014年,银行为激进扩张带来的存量风险消化较多,处理的不良贷款额在3万亿元,在上市银行的贷款占比为6%;2016-2019年,银行放贷总体是比较谨慎的,新增以按揭贷款和大型企业贷款为主,资产的安全度较高。

据报道,银保监会已下发《关于妥善应对疫情冲击更好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化解处置风险功能作用的通知》,要求AMC积极投身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等工作。在下半年加大处置以及拨备审慎计提的前提下,银行整体信用成本仍将保持高位,全年利润增速或将进一步下滑。上半年,商业银行在加大处置的同时按照预期信贷损失的原则要求,计提减值准备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4%,作为金融让利的一部分,叠加利息和费用等方面的让利,导致上半年业绩同比下降9%以上。如果按照下半年预计处置2.3万亿元的情况,则银行整体信用成本将进一步提升,但在整体不良压力边际缓和下提升幅度相对有限,受此影响,预计整体2020年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或将进一步下滑。

上半年,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为1.94%,环比提升3BP,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75%,环比下降22BP,在加大不良确认和处置力度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加夯实和稳健。下半年,在处置力度加强的政策背景下,银行资产质量有望进一步改善,伴随经济的逐步修复,整体而言,银行不良拐点或将提前显现,预计最早三季度或可以看到不良率的企稳。

随着整体经济动能延续向上修复,银行加大自身风险的化解和审慎计提拨备提升风险防御能力,经济指标延续向好支撑银行业基本面稳健提升,虽然业绩指标受让利等政策因素的影响有所下行,但从拨备前利润、不良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来看更能体现银行经营的稳健以及风险化解和抵补能力的提升。

关注普惠贷款风险暴露

上半年普惠贷款大幅增长,不良已逐渐显现。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上半年普惠贷款增速为28.4%,比一季度有所提升,特别是国有大行6月末增速达到46.4%,在所有板块内最高。自疫情爆发以来,普惠贷款的大量增长主要是受到监管的指导,监管不仅要求新增普惠贷款投放不低于2019年,而且对新增首贷户、信用贷占比、无还本续贷占比等指标进行考核。规模增速较快导致不良率有所下降。截至6月末,普惠贷款不良率为2.99%,比年初下降约23BP。

银保监会表示,目前的不良率水平已接近原来设定的容忍限度,由于贷款规模增速较快,对不良暴露有一定的稀释作用,表观不良率出现下降,随着后续增速恢复到均衡水平,普惠贷款或将面临一轮风险暴露。

本轮普惠贷款风险暴露可能有如下特征:第一,从产品端看普惠贷款期限集中在1年左右,因此暴露节奏相对集中,相对其他对公贷款更快反映在银行报表上。第二,银行可以获取小微企业税务、水、电等信息,降低欺诈风险,最终不良暴露水平可能低于上轮。如3月末建设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万亿元的同时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

根据5月27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发布的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出台《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明确地方政府在中小银行风险处置中的核心地位,银保监会“配合地方政府摸 清风险底数、组织清产核资并据此‘一行一策’制定实施方案”。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的形式募集资金(专项债额度中有2000亿元是用于注资中小银行)认购中小银行可转债。强调公司治理,将公司治理与银行风险处置相结合。强调中小银行经营范围,“引导深耕本地、下沉服务、不跨区域,严格限制通过贷款、投资、同业、非标等业务向外扩张”。

从监管思路来看,无论是近期对影子银行的整治,控制房地产企业融资,都体现了监管回归本源的思路,在资产端控制新增高风险领域投放的同时,逐步解决负债端问题(例如结构性存款),最终处置清算高风险银行。

截至6月末,全国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长28.4%,上半年新发放普惠贷款平均利率5.94%,比2019全年降0.7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不良余额0.4万亿元,比2020年年初增长9.25%;不良率为2.99%,比各项贷款不良率高0.88个百分点。目前不良率水平已接近原来设定的容忍限度。

华西证券分析认为,综合来看,普惠金融信用风险可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小微贷款本身存在高风险特征,疫情影响下不良抬升在市场预期内。自疫情发生以来,监管持续引导金融机构让利中小微企业,除了提升贷款可得性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以及降低利率和费率以外,延期还本付息、加大核销也属于银行让利8700亿元的一部分。

其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上半年不良处置规模仅达到监管对全年规划的1/3,下半年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利于存量不良的出清,对于商业银行拨备的计提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疫情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削弱,也有助于不良增量的企稳。

此外,随着监管鼓励丰富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渠道,要求AMC积极投身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和资本补充、托管救助高风险机构等重大金融风险处置,都有助于银行信用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考虑到行业拨备的积累也能提供一定的安全边际,行业整体资产质量预计保持平稳,需要关注尾部小银行的风险暴露情况。

8月25日,国务院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重点对货币政策、银行让利、LPR改革等市场关切的热点问题做了回应。这次政策例行吹风会归纳起来透露了5个要点信息:货币政策强调“三个不变”和“三大着力点”,未来不排除重启28天OMO,MLF仍需超额续作,降准降息期望不宜过高。由此判断:一是不排除央行后续推出28天OMO,并通过MLF超额续作为银行提供中长期稳定资金;二是年内财政资金拨付将有助于缓解超储压力,央行降准降息的概率有限。

强调“让利”是“减负”,与银行利润变化并非一一对应关系,“让利”节奏与时间进度基本一致。对于“让利”而言:一是“让利”节奏与时间进度基本一致,后续通过MPA对于贷款利率点差的考核大概率上即可实现6300亿元的让利要求;二是“让利”主要是“让毛收入”,目的是为实体企业减负,与银行利润变化并非一一对应关系。

银行综合负债成本有望逐步下降,下半年NIM具有稳定基础。在提及存贷款利率情况时,会议透露了两点信息:一是企业贷款利率显著下行,二是银行综合负债成本有望逐步下降。综合来看,在结构性存款进一步“压量控价”的影响下,银行综合负债成本有望逐步下降,2020年三季度预计一般存款定价逐月下降,下半年银行NIM具有相对稳定的基础,不会因为银行让利和贷款利率的下行而出现大幅下跌。

房地产融资收紧,信贷结构得到夯实,制造业、普惠小微、基建将是重点发力领域。综合判断,下半年银行整体信贷增长有所放缓,预计新增人民币贷款或将维持在8万亿左右的规模,全年新增20万亿元。行业投向上将更加侧重“两重一新”、制造业、普惠小微等领域,房地产领域坚持总盘子管理,企业开发贷有所收紧,但按揭贷款并不悲观。

银行未雨绸缪加大不良处置,未来资产质量压力总体可控,核心一级资本亟待补充,需关注后续可能对信贷投放形成的约束。监管引导银行未雨绸缪加大拨备计提力度和不良处置,降低后续资产质量管控压力。但后续银行经营或面临资本约束,根据光大证券的预计,银行可能的采用手段包括:一是通过降低分红率、下调薪酬、发力轻资产业务以及压降低效资产等方式减少核心一级资本消耗;二是加大资本补充力度,大力发行可转债和各类资本补充工具。对于地方中小银行而言,更主要通过政府注资引战、并购重组以及地方政府专项债认购可转债的方式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监管化解风险打提前量

下半年,在“宽信用”与“稳价格”的政策主导下,银行业经营具有稳健的基础,全行业营收增速可能仅有小幅度放缓,但盈利增长可能仍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压制:一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后,加大问题资产、非信贷类资产 等表外资产回表对计提准备的消耗;二是执行I9会计准则下,非信贷类资产准备计提的增加;三是存量风险的进一步确认与化解过程中,还有部分新生成不良压力。在此背景下,预计未来银行业营收与盈利增速差仍会较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优质银行来说,未来业绩表现不会过分恶化。

在当前阶段,虽然二季度银行业盈利同比增速为负增长,市场对于未来银行业绩预期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光大证券认为,银行业绩问题将可能在二至三季度业绩披露前后为影响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表现的主要矛盾,其后会退居次席。当前银行业营收增长依然稳定可期,对于实体经济让利对营收的冲击好于预期,在金融风险复杂度提升的形势下,需要尾部金融机构稳定经营,尾部机构可持续经营能力决定了让利的底线。由此,A股上市银行营收将会持续维持在较好的状态,而营收与盈利的增速差是资源的内化,用来处理潜在问题,对于优质银行来说,其不良确认、计提准备,以及各类风险指标均十分优异,也不太可能持续大幅度挤压业绩。

中泰证券分析认为,尽管二季度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水平为2.09%,环比一季度小幅下行 1BP,但行业息差呈现较强韧性,预计2020年全年息差保持平稳。从绝对值水平看,农商行仍维持息差优势,由于让利实体经济国有大行息差水平弱于股份制银行。从息差绝对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农商行、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城商行,分别为2.42%、2.08%、2.03%、2%。从边际变动来看,除城商行息差环比维持相对平稳,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息差环比分别小幅下行1BP、1BP、2BP。据此判断,资产端让利幅度最大幅度在上半年,下半年随着高收益零售信贷占比的逐渐提升,银行资产收益率能够呈现一定程度的修复或保持平稳,同时预计下半年负债端付息率总体保持平稳,全年银行息差仍能维持相对稳定。

数据显示,二季度,银行业总资产在信贷支撑下继续保持较高增速,行业整体信贷增长14.2%,且信贷占总资产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至54.8%。在上半年系列货币政策支持以及银行秉承“早投放、早受益”的原则下,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较高增速,支撑资产增速进一步走阔。分板块来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信贷规模二季度保持相对平稳的高增速,城商行、农商行贷款增速则有进一步小幅提升,同比分别增长12.1%、15.1%、17%、17.5%。信贷占比方面,不同银行主体间的信贷占比均有所提升,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提升 0.7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至56%、57%、48.5%、48%。

值得关注的是,在信贷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银行业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上半年,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7%,较上季度末下降0.41个百分点,预计在疫情冲击下零售信贷增速放缓,对公信贷加速投放对资本有一定的消耗。数据显示,上半年,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61%,较上季度末下降0.33 个百分点,且资本充足率为14.20%,较上季度末下降0.33个百分点。

截至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和总负债规模分别为309.4万亿元、 283.9万亿元,增速分别提升0.2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至9.7%、9.5%,在疫情冲击逆周期调控力度加码的情况下,银行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准、再贷款、鼓励银行资本补充等综合措施下,银行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提升,同时利率下行周期银行也存在以量补价的动力。分类别来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二季度资产扩表趋缓,资产增速环比一季度分别放缓0.2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城商行、农商行增速环比分别提升1.7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信贷投放主体由一季度的大行为主导,逐步转向中小银行发力。

信贷增速稳中有升,得益于供需两端,结合银行家问卷调查指数可以看出,2020年二季度,银行贷款总需求指数为75.8%,在一季度的基础上再提升9.8个百分点,尤其是随着复工复产和政策定向的支持下,小企业信贷需求显著修复;信贷审批指数虽环比小幅回落,但仍处于60.8%的高位。

随着宽信用政策的延续,带动存款的派生,商业银行贷存比环比一季度再降0.34个百分点至74.6%。根据央行披露的金融机构存贷款月度数据,6月末,各项存款和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0.6%、13.2%,增速差额整体有所收敛。

截至二季度末,银行资产质量表现相对稳定,一方面,行业不良率环比延续上行3BP 至1.94%,幅度较一季度减少,同时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75%,环比一季度降低0.22个百分点,不良的迁徙幅度加大,行业潜在不良压力明显缓解;另一方面,随着不良贷款核销的加码,银行业整体不良率环比仅小幅提升。

与此同时,在二季度不良余额净增环比下降743亿元的背景下,银行业加大了拨备计提的力度,行业拨备覆盖率环比一季度仅降低0.8个百分点至182.4%,比一季度的降幅有所收敛,同时,拨贷比延续走阔0.04个百分点至3.54%。虽然疫情对银行的冲击具有滞后性,但监管着力化解存量风险以及做实资产质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行业的信用成本。

从结构上看,国有大行和农商行不良率环比分别提升6BP、12BP至1.45%、4.21%,股份制银行微降1BP至1.63%,城商行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不良率环比降低15BP至2.3%。从拨备来看,国有大行拨备覆盖率为227.97%,环比下降3.73个百分点,仍处于行业高位,在不良相对明显提升的背景下也加大了拨备的计提力度,保持稳定的风险抵补能力;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拨备覆盖率环比分别提升4.44个百分点、2.94个百分点至204.33%、152.83%;农商行为118.14%,环比下降3.62%。

总体而言,上半年,商业银行利润负增长符合市场之前的预期,行业中报负增长的“靴子”终于落地。从具体数据上看,我们需要关注两方面,一方面是息差,二季度息差表现相对较好,环比仅下降1BP,但这种趋势后续不可持续,伴随着进一步压降实体融资成本的政策落地以及市场流动性的边际收紧,银行负债端压力略有提升使得银行未来息差的压力也将提升;另一方面,在“做实+加大处置+谨慎计提拨备”的监管导向上,银行业整体不良稳定、拨备覆盖率稳定,整体符合市场的预期。

具体来看,各类别银行指标出现明显的分化,一方面,国有大行的让利压力相对更大一些;另一方面,流动性宽松的环境对城商行和农商的息差以及营收端形成一定的支撑,资产质量指标也更加平稳,最后农商银行在资产和负债两端的压力相对表现差一些。

2019年年底以来,市场对银行股保持相对谨慎的原因如下: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和银行让利实体经济,尤其是后者。目前,市场对银行盈利悲观预期的反映已经较为充分。随着监管对银行负面影响的预期逐渐过去,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和让利的担忧逐渐消化,宏观经济企稳回升也将支撑银行资产质量更早地出现拐点,提升银行业后续估值的修复节奏和空间。

未来,银行股上涨的潜在催化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长期增量资金入市;二是经济持续性好于预期;三是市场风格的变化。银行安全边际源于我们对上市银行(尤其是优质银行)的资产质量的信心。从当前客户结构与不良周期的角度来看,目前银行股的性价比较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