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利润降6成,规模减3成,固收占9成:上银基金“跛脚”难行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9-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成立7年来,上银基金的权益类基金业务没有发展起来,且股东与前任管理层之间的嫌隙已经闹到“路人皆知”的地步。

文/卢一

同比下滑6成有余,净资产不增反减——这是上银基金披露的中期业绩。

8月22日,上海银行(601229.SH)发布的中报显示,其持股90%的控股子公司上银基金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0.4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62.31%;报告期末净资产为10.08亿元,同比减少500万元。

这份业绩让人感到几分意外,因为在已披露同期业绩的基金公司中,业绩同比增长、甚至大幅增长的占绝大多数。

截至8月31日,在有披露2020年及2019年中期业绩的43家基金公司中,业绩同比增长的有35家,增长30%以上的有21家,增长40%以上的有17家,增长50%以上的有15家,占比分别为81.40%、48.84%、39.53%、34.88%,还有3家业绩同比增长1倍以上。

尽管在业绩增长的公司中,不乏有因为2019年业绩较差、基数过低,以至于2020年略有起色,即“表现突出”的例子(例如国金基金及浙商证券,2019年中期分别亏损953万元和1120万元,2020年上半年分别实现净利润371万元和18万元,打了一个“翻身仗”),但是,这样的例子只是少数。

事实上,对基金公司来说,业绩同比增长、甚至大幅增长才是正常表现。

2020年上半年,尽管因为“新冠疫情”来袭,实体经济大受打击,但是,A股却抗住了压力,最终“逆袭”而上。

截至6月30日,除了上证综指(000001.SH)表现欠佳,2020年以来涨幅为-2.15%,深证成指(399001.SZ)、中小板指(399005.SZ)、创业板指(399006.SZ)的涨幅分别达到14.97%、20.85%和35.60%,科创50(000688.SH)更是达到44.79%。

在这个过程中,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稳步增长。

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公募基金数量已达到7197只,基金份额合计151883.17亿份,基金净值合计169043.92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了9.98%、10.91%和14.47%。

基金发行的火爆程度,也足以让人对基金公司的中期业绩充满期待。

Wind资讯显示,截至6月30日,2020年以来成立的基金有683只,发行份额合计10674.06亿份,其中发行份额过百亿的有11只,其中4只是一日售罄,分别为南方成长先锋(009318.OF)、易方达均衡成长(009341.OF)、易方达研究精选(008286.OF)和汇添富中盘积极成长(008065.OF)。

正因为如此,基金公司中期业绩大幅下滑才显得比较异常。

数据显示,在上述43家公司中,中期业绩同比下滑的只有8家,包括浦银安盛、招商、中邮、兴银、东吴等,其中4家下滑幅度不到10%,在另外4家中,又以上银基金为最,下滑逾6成。

那么,上银基金何以如此?

从上海银行发布的定期报告来看,其资产管理规模下降应是直接原因之一。

中报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上银基金“管理资产规模为775.64亿元”,而在2019年同期,其“管理资产规模为1105.94亿元”,也就是说,2020年上半年末管理资产规模同比缩水330.30亿元,缩水幅度为29.87%。

而据Wind资讯,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上银基金公募规模为592.60亿元,2019年同期为659.78亿元,同比下降67.18亿元,降幅为10.18%。

换言之,其管理资产规模的下降主要应是非公募业务大幅缩水所致。2019年上半年末,其非公募规模为446.16亿元(1105.94-659.78),2020年上半年末为183.04亿元(775.64-592.60),缩水了263.12亿元,缩水幅度达到58.97%。

资产管理规模的下滑,自然与其股东及管理层的治理水平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上银基金成立于2013年8月,注册资本3亿元,上海银行及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分别持股90%和10%。公司首任董事长是金煜,首任总经理为李永飞。

公司成立之初,借助控股股东上海银行的背景,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机遇,上银基金通过做大货币基金迅速扩大规模,至2015年年底,其公募规模已达到435.53亿元,其中货币基金规模为434.06亿元,占比99.78%。

2016年3月,即成立近两年半之后,上银基金成立了首只债券基金,即上银慧添利(002486.OF)。其后,在其公募业务中,由货币基金与债券基金构成的固收业务一直占据绝对优势。

Wind资讯显示,2016年至2019年的各年年末,上银基金公募规模依次为534.11亿元、559.88亿元、723.61亿元及592.28亿元,其中,固收业务规模依次为531.90亿元、555.24亿元、720.68亿元和583.75亿元,占比依次为99.59%、99.17%、99.60%和98.56%,活脱脱一个“跛脚汉”。

而且数据同时说明,三年间其固收业务规模仅有10.89%的增长。

而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同期全市场固收业务规模(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由57079.67亿元增至98831.39亿元,增幅达到73.15%。

权益类基金方面,尽管早在2014年5月,上银基金已成立第一只混合型基金,即上银新兴价值成长(000520.OF),但是,这类基金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旗下权益类基金有4只,资产净值合计仅有6.97亿元,占比仅为1.18%;而且,与年初相比,规模甚至下降了1.56亿元,降幅为18.29%。

最具讽刺意义的是,在2020年6月30日之前,上银基金旗下竟然没有一只股票型基金(直至7月1日,公司才成立第一只股票基金)。

而在最近几年,全市场权益类基金、尤其股票基金的发展非常迅速。

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年底,权益类基金规模(股票基金+混合基金)为27149.31亿元,2019年年底增至31885.81亿元,增幅为17.45%。而且,其中贡献主要来自股票型基金,同期规模由7059.02亿元增至12992.62亿元,增幅达到84.06%。

进入2020年,权益类基金的发展更为迅猛。截至6月30日,权益类基金规模为42111.70亿元,比年初增长了32.07%。其中,股票型基金规模为15382.81亿元,比年初增长了18.40%。

正是上述这种产品结构,以及停滞不前的公募规模,尤其是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制约了上银基金业绩的发展。

以管理费收入的变动为例。

根据Wind资讯,2016年,110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合计498.44亿元,到了2019年,该110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合计625.23亿元,增幅为25.44%。同期,上银基金的管理费收入则由1.51亿元降至1.27亿元,下降了18.90%。

在非公募业务方面,于2014年3月,上银基金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上银瑞金资本管理公司(简称“上银瑞金”)。

但是,上海瑞金的发展并不顺利,以至于在上海银行自2016年11月上市以来发布的定期报告中,投资者找不到有关这家基金子公司的只言片语。

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的官网上,以“上银瑞金”为关键词,投资者可以查到的其最新备案的资管产品是“上银瑞金-鸿运41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备案日期是2018年1月15日,到期日是2019年7月14日,该产品已正常清算。

也就是说,自2018年1月15日起,上银瑞金再也没有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过资管产品。

企查查披露的重要数据之一则是,上海瑞金与有“坏银行”(语出自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之称的恒丰银行有过合作,但合作并不愉快,并已将后者告上法庭。2020年3月26日,上海市一中法院以“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为案由开庭一审。至于一审结果如何,会否对上银瑞金的账面造成影响,尚不得而知。

关于其与恒丰银行的合作历史,最劲爆的公开报道是,2016年9月,因涉嫌“债市黑幕”,上银瑞金高管冯坚与恒丰银行资管部总经理李晓强等人被公安部门带走调查。

如果说,上述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是上银基金及其子公司存在公司治理及风控问题的例证之一,那么,发生在2019年的那场“在任管理层集体跳槽”的闹剧,则无疑是上银基金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某种矛盾的体现。

根据媒体报道及证监会官网披露的信息,2019年4月初,上银基金时任总经理(同时也是公司第一任总经理)李永飞、督察长史振生等核心高管欲自立门户,向证监会申请设立景泽基金管理公司,但6个月后,证监会做出了“中止审查”的决定。

在“中止审查”的结果公布之前,李永飞已在2019年7月因“个人原因”离职,总经理的担子落到来自上海银行的高管刘小鹏肩上。

从履历上看,李永飞未曾有在上海银行任职的经历,是一个“外部人”。至于“内部人”刘小鹏能否与上银基金现任董事长、同时担任上海银行副行长的汪明配合无间,将上银基金带上另一个高度,还有待观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巴菲特忠告中国股民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