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中国工商报专版报道浙江工商重点工作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国工商报专版报道浙江工商重点工作

  浙江,一直就是改革的前沿阵地。两年前,习总视察浙江时提出殷切期望——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

  在改革攻坚战中,浙江省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服务大局、干在实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如今,浙江红盾自我革新、简政放权再加码,深入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降低制度易成本,进一步提升效能、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逐步实现企业登记等事项“最多跑一次”。今年2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专报信息《浙江推出首批“最多跑一次”办事项目清单》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浙江的理念和做法。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今年年初,浙江省工商局梳理重点工作,归纳明确了“4+X”重点工作清单。其中,4是指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最多跑一次”改革、放心农贸市场建设、放心消费在浙江四项重点工作,“X”是指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工商局明确的商事制度改革、竞争执法、品牌培育和保护、广告监管等业务重点工作,件件关系市场主体发展、关系百姓生活。

  除烦苛之弊、开便利之门,改革是为了人民的福祉。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浙江红盾找准新的定位,再一次破浪前行。

  “最多跑一次”,是2016年12月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理念和目标,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2月3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浙江省工商局召开关于助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的若干举措暨“最多跑一次”改革实务公示会,率先推出“最多跑一次”工商办事项目清单,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此次面向社会公布的清单共含有15项便民举措,包括企业名称预先核准,个体工商户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企业年报联络员确认,市场名称登记,动产抵押登记,广告发布登记等。清单公布后,浙江省工商局即刻组队下基层、抓落实,推动各级机关出台相关举措。

  2月4日,温州卓豪空调有限公司等企业成为“最多跑一次”的首批受惠者,实现网上预审通过后当天受理、当天领取营业执照,办理时间由原来的3个工作日缩为即办。

  同一天,浙江省省长车俊在《浙江日报》的《省工商局出台举措促办事“最多跑一次” 让数据多跑路 让群众少跑腿》新闻稿上作出批示:“省工商局率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最多跑一次’的理念要求,梳理推出‘最多跑一次’的清单,努力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路,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优良服务。这种态度和做法值得肯定,也希望省直各部门学习借鉴。”

  “最多跑一次”,透露出政府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的决心,彰显着全面推进简政放权的魄力。今年全国上,有记者向车俊省长提问:“‘最多跑一次’真的能做到吗?”足见此项改革难度之大。

  如何实现?浙江工商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在推行“最多跑一次”清单管理的同时,浙江工商创新服务,推动建立了工商事务“网上办、就近办、即时办”的服务机制;创新准入,推进建立名称住所申报承诺制、外商投资企业“一窗一表”登记备案模式、试点自贸区“证照分离”等准入创新机制;创新监管,推动建立部门联合监管、随机抽查、市场退出一次到位的监管机制。

  2月16日,浙江财频拍卖有限公司网上上传竞买人资料、成交确认书、成交金额等材料,工商端在线分钟就完成了“综合用房拍卖会”后期备案,拍卖备案一次办结。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有529个银行网点可以提供业务,一半以上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实现了同城通办、局所通办,普通工商业务让企业基本上在家门口的窗口就能办妥。浙江大昌投资有限公司丽水高速公路施救中心办事人员仅到丽水工商登记窗口跑了一次,就办理好原来至少需要两个工作日的企业注销手续……

  截至2月24日,全省11个地市、86个县市区的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均已出台并向社会公示“最多跑一次”清单,基本做到市、县两级全覆盖。同时,清单包含事项延伸至药监、质监的审批及办事领域。

  浙江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最多跑一次’改革,正是浙江省落实中央‘放管服’改革部署的重大决策,体现的是为民情怀,是观念革新。我们应与企业同甘共苦,降低制度易成本,进一步提升效能、优化服务,把这场动真格的改革推行到底!”

  位于台州椒江的飞跃科创园,是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后,用闲置存量土地打造出的小微企业科创园。园区进驻了工商创业创新服务站点,为小微成长型企业提供土地、品牌、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在全省,像此类设立了服务创业创新示范点的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科创园区、小微企业园已呈燎原之势,最大限度地实现产业集聚、服务配套、管理规范,促进小微企业共生共长、转型升级。

  “十二五”以来,浙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精神,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制定实施小微企业“1+X”专项行动、个转企、小升规等举措,小微企业呈现发展速度加快、数量扩大、贡献提升良好态势,在全国形成了领先优势和特色亮点。

  2016年,面对新常态下的挑战与机遇,浙江持续深入推进“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工作,小微企业紧跟市场步伐,坚持内生发展,新力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表现亮眼,为全省经济稳中向好、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浙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据统计,去年,浙江省新增小微企业25.1万家,同比增速达到38.9%。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5802.6亿元,同比增长6%;规模以下工业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4263.45亿元,同比增长6.2%;小微外贸企业出口总额累计2354.9亿元,同比增长19.43%。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吸纳就业1923.3万人,相当于全省就业人口总数的51.5%。

  “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成绩斐然,浙江省委夏宝龙明确指示:“小微企业成长计划”要接着再搞三年。

  2017年年初,浙江出台《小微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小微企业产业结构、主体结构、产品结构、增长方式、空间布局、管理方式“六位一体”全面转型战略举措,持续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着力培育小而精、小而新、小而专、小而美、小而特的小微企业集群。根据这一规划,到2020年,浙江省新增小微企业数量将达50万家,全省小微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0%。

  2017年是浙江省第一轮“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新一轮小微企业发展的谋划之年。浙江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聚焦成长、合力共推、加大力度、体现成效”的总要求,打赢三年计划收官战、打好服务小微持久战、开启新三年行动前哨战。

  该局即将出台《浙江省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化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服务创业创新示范点建设,确保全年新增八大产业小微企业5万家以上,新增个转企1.2万家以上、规上限上企业5000家以上。

  在今年浙江省上,省长车俊提出“滚动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明确要求。作为这一工作的推动者,浙江省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将健全完善小微企业名录库、重点培育库,支持搭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微企融资服务平台、成长资源对接平台,让小微企业跑出成长加速度。

  2011年起,浙江在全国率先明确了农贸市场的公益性、民生性、市场性定位,在全省开展以“保供应、保安全、稳物价”为总要求的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6年来,浙江农贸市场发生了喜人变化:购物环境舒适了,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了,大婶们的菜篮子拎得放心又舒心。

  消费者胡先生在绍兴市柯桥区已经住了10多年,说到农贸市场这些年的变化,他感慨道:“如今这农贸市场真是好,跟平时在超市里买东西一样。”

  走入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再也看不到印象中的“脏乱差湿”,只见场内灯光明亮,地面干燥洁净,菜肉瓜果摆放整齐,连以前的重灾区水产交易区和活禽交易区也完全换了新颜,增设污水、污气、废物处理设施,污水、异味被完全隔离。市场里配备了检测室,每日抽样检测20批次以上,并在公告栏和触摸屏上公示检测结果。市场还配备了一种“追溯秤”,电子打码秤在输入价格称重的同时,菜价等相关信息就会通过网络传到市场管理中心实时采集,不仅实现了对价格的监测,更是完善了食品追溯链,使不安全食品一旦出现,能够及时和最大范围被追回,实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可控化。

  2011年起,全省各级政府都把农贸市场改造工作作为顺、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来做,并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真正把小菜场当成服务民生的大文章来做。

  2014年,在前期改造的基础上,“放心农贸市场创建”三年计划启动实施,该计划确立以“消费环境放心、食品安全放心、价格计量放心、管理服务放心、诚信经营放心”五放心为核心的改造目标,3年来已建设放心农贸市场702家。

  2016年,“放心农贸市场创建”向纵深推进。绍兴市市场监管部门指导农贸市场推行场长负责制,大型农贸市场通过成立专业市场管理公司的方式,运用专业的管理团队,对市场进行统一管理。丽水市青田县组建全市首个菜篮子集团公司,集团公司通过资产重组,下设3家子公司,开展市场投资、经营、商品配送等服务,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建设。

  各地在改造农贸市场硬件的同时,以信用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手段,努力提升农贸市场管理和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全省共有956家市场使用浙江省农贸市场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录入检测信息500多万条、检出不合格产品信息1.06万条及后处理信息1万条、准入台账信息4000多万条、采价信息800多万条。

  市场环境整洁有序、购物体验舒心畅意,食品安全有保障、消费计量不操心、市场价格公开透明……农贸市场持续改造提升,让百姓放心买菜。如今,这些喜人的变化也正向乡村延伸。2016年,浙江省工商局与省农村工作办公室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启动“浙江省乡村农贸市场创星五年行动”,力争实现全省乡村全覆盖,当年完成一星以上乡村农贸市场创建203家。

  2017年,浙江工商将进一步推进城镇放心农贸市场长效管理,引导已创建市场争创A级以上旅游景区;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新建设放心农贸市场300家。

  “‘小餐饮’传承着杭州味道。南宋御街的一杯热豆浆、西子湖畔的一碗桂花藕粉、河坊街上的一碟定胜糕,赋予城市更多人情味。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健康,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对事关群众生计的小买卖加强服务和引导,帮助他们合规合法经营,需要体现制度的温情。”今年浙江省上,列席会议的杭州市下城区政协主席杨国琴如是说。省代表冯蒋华则认为,消费市场监管必须釆取严格而常态的执法。

  如今,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成为增长潜力最大的一个,放心消费也最受百姓关注。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健全促进放心消费的机制,积极创建放心市场、放心商店、放心网店、放心餐饮、放心景区,打响“放心消费在浙江”品牌。

  面对消费维权工作的新形势、新使命,浙江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构筑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新机制,发挥政府决策、市场机制和社会治理的综合效应,提升维权治理能力,有力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提质增效。

  目前,全省初步建成统一高效的市场监管投诉体系,实现了全省上下贯通的12315消费维权工作体系,覆盖到11个市、98个县、625个街道(乡镇)。全省基本构建覆盖城乡的消费络体系,建立维权服务站3718家,664家企业加入消费争议快速处理绿色通道。全省稳步推进协同衔接的消费维权执法机制,通过“诉转案”立案查处消费侵权案件2500多件,并重启江浙沪工商部门消费维权协作机制。全省初步确立多元参与的维权社会监督机制,开展“新消费运动”,开通中国节约教育网,建成省级国民消费教育中心,全省开设市、县、乡消费教育中心899家。全省完善消费维权地方法律保障体系,积极推动修订《浙江省实施〈消费者权益保〉办法》,并列入了今年省一类立法项目。全省确立消费维权政府主导工作格局,主动争取省政府于3月中旬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市场消费环境的意见》。全省打造商家自律放心消费示范集群,今年计划完成40个省级放心消费示范区创建。全省深化网络购物消费维权平台机制,今年以来已抽检国内几大电商平台商品近460批次,逐步形成常态化网络商品抽检工作机制,推动网络消费体验和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提升。全省探索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自浙江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启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各级消协组织、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会同金融管理机构以建立金融消费维权服务站、金融消费教育基地等为抓手,合力打造金融消费维权工作“浙江样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国工商报网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