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公募风口来临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5-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随着中国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养老产业的供给缺口进一步放大。

本刊记者 易强/文

全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过去10年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增长了48.62%,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由13.26%增至18.70%,上升了5.44个百分点;同期65岁及以上人口更是增长了60.43%,占总人口的比重则由8.87%增至13.50%,上升了4.63个百分点。

而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2021年至203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意味着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达到14%则是 “老龄社会”,达到20%则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也就是说,未来10年,中国大概率将步入“深度老龄社会”。

但是,相较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趋势,养老相关投入却不够积极。

例如,根据财政部PPP中心(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发布的报告,2020年3月底至2021年3月底,新增养老PPP项目为零,累计落地项目投资额甚至减少了57亿元,降幅为12.50%。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方面,人社部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8249亿元,与2010年年底(累计结存15365亿元)相比下降了46.31%。

养老目标基金则是一个亮点。自2018年三季度试点以来,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截至5月19日),养老目标基金的数量已经有112只,资产净值合计704.25亿元。

加速老龄化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普查标准时点为当日零时),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不含居住在大陆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下同),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比1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比13.50%。

而在10年前,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全国人口共133972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5万人,占比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万人,占比8.87%。

也就是说,过去10年间,全国人口增幅仅5.38%,60岁及以上人口增幅却达到48.62%,占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幅更是达到60.43%,占比上升了4.63个百分点。

而且,在未来10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并将明显加速。

2016年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写道,2021年至203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换句话说,未来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上升6.30个百分点,比过去10年(5.44个百分点)更快。

与此同时,“总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0-14岁少儿人口占比下降,到2030年降至17%左右”(最新的普查结果是17.95%)。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意味着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达到14%则是 “老龄社会”,达到20%则是“深度老龄社会”——这是中国10年后将面临的景况。

为此,中央已将“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决定“积极应对”。

2020年10月底,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具体来说,在人口结构方面,要“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在养老方面,则要“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投入不够积极

事实上,早在2016年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即提出要“实施人口均衡发展国家战略”,在战略导向方面,提出要“注重人口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补齐重点人群发展短板,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实施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其后,在2017年2月,国务院又印发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明显短板”,即“涉老法规政策系统性、协调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待增强;城乡、区域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不均衡问题突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人才队伍短缺;老年用品市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不充分,基层基础比较薄弱”等。

为进一步落实上述文件,解决“明显短板”,同年8月,财政部、民政部及人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养老服务业培育与发展,“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市场,推动老龄事业发展”。

文件提出,要重点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立足保障型基本养老服务和改善型中端养老服务,参与养老机构、社区养老体系建设、医养健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养老服务供给;同时鼓励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养老服务业财政资金投入,优化资金使用方式,推动财政资金支持重点从生产要素环节向终端服务环节转移,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支持养老领域PPP项目实施;并且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债权、股权、设立养老服务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养老领域PPP项目。

积极支持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用于收益稳定、回收期长的养老服务PPP项目。

文件还提出,PPP项目依法登记为公益性或经营性养老机构,按规定享受现行投资、补贴、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供应;严格执行养老服务领域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

不过,尽管有政策支持,从后续发展来看,相关方面的积极性似乎并未充分调动起来。

例如,根据财政部PPP中心(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5月6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截至2021年3月底,2014年以来累计签约落地的养老PPP项目为65个,占比0.9%;累计落地项目投资额399亿元,占比0.3%。

与一年前相比,非但累计签约落地的养老PPP项目数量没有增加,投资额度还下降了12.50%。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底,2014年以来累计签约落地的养老PPP项目为65个,占比1%,累计落地项目投资额456亿元,占比0.4%。

抛开养老PPP项目遇冷的原因不论,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远远无法成为“居家养老”的有力补充。

不过,随着REITs试点的进一步推进,以及老龄化趋势加速,乐观的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养老PPP项目或许会迅速回暖。

养老金压力大

对城乡居民来说,无论选择哪种养老模式,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养老金的多寡。但至少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养老保险第一支柱——方面,现实不容乐观。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8249亿元,与2010年年底(累计结存15365亿元)相比下降了46.31%。

不过,随着《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在2020年基本实施完成,待到不久后人社部发布最新《统计公报》,基本养老金累计结存额度大概率会有可喜变化。

在老龄化趋势加速的背景下,养老目标基金的出现无疑是一个亮点。作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这类基金问世于2018年三季度末;截至5月19日,已经有45家基金公司成立了共计112只产品,资产净值合计704.25亿元;其中7只是在2021年成立,发行份额合计69.46亿元(据Wind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