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  要闻

群星闪耀时:半导体产业并购之路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4-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半导体产业可称中国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的一大“命门”,无论是设计、制造,还是封装测试、设备材料,都全面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上至国家,下至企业,为跨过这个“命门”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迄今为止,中国半导体整个奋斗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对应两种模式。

  第一阶段是从上世纪50年代至2014年,发展模式以内生增长为主,依靠自身的投资和积累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其中的佼佼者有中芯国际、华为海思等。

  第二阶段是2014年至今,发展模式是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相结合,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并购数量、体量明显增加,大型并购接连发生。

  经过两阶段发展,中国半导体产业整体实力显著进步。1999-2018年,半导体上市公司资产由76.8亿元增长至5212.2亿元,增长约68倍;收入由31.6亿元增长至2575.6亿元,增长约82倍

  这些数据所代表的110余家半导体上市公司,以及以华为所代表的诸多未上市公司,犹如闪耀在夜空的群星,见证历史,创造未来。

  01

  破题:潮水渐起

  半导体是中国极度依赖进口的产业之一。集成电路进口额位列中国进口商品额前列,与原油不相上下,并在2013年突破2000亿美元,行业发展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图1)。

  图1:2007-2014年集成电路与原油进口额(亿美元)

  为摆脱这一困境,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层面进行了艰辛的努力和卓越的奋斗,但最终效果差强人意。2009年,中芯国际因专利问题败诉台积电,赔偿后者3.75亿美元,并向后者让渡10%的股份;三大国产CPU“方舟、众志、龙芯”的芯片研发基本以失败告终等,给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蒙上厚重的阴影。

  人才、资金、机制和产业链配套能力四者之间能否实现有效协同,成为半导体行业备受质疑的焦点。

  转机发生在2014年。

  2014年9月24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成立。大基金由财政部、国开金融、中国烟草、中国移动等数家实力雄厚的投资人出资成立,规模达千亿。设立大基金的目的,是以市场化运作、股权投资的方式,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和优秀公司,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芯片国产破题。

  大基金成立后首个大规模投资发生在2015年2月,大基金联合国开行,与紫光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大基金向紫光集团集成电路等业务板块投资100亿元,国开行提供200亿元授信额度,支持紫光集团在集成电路业务领域的发展。

  紫光集团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大型并购的领先者和弄潮儿。

  早在2013年,紫光集团就相继以18亿美元和9亿美元的代价,私有化美股上市公司展讯、锐迪科。展讯和锐迪科的主要业务是芯片的研发和设计(IC),分列当时中国IC设计行业的第二、第三位。紫光集团收购两家公司的主要意图是将二者整合成紫光展锐,并以此为基础发力集成电路业务。

  除此之外,当时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其他并购,规模不大。大型并购的主要发起方是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公司和外国投资者,比如2010年,德州仪器以12亿元对价收购中芯国际一座8寸芯片厂及封装测试厂;联发科技2012年以1150亿元新台币对价吸收合并开曼晨星半导体公司等。

  此时,中国大陆地区半导体公司对资本运作、并购重组尚无清晰的规划。

  02

  成势:高潮迭起

  进入2014年,中国半导体公司的并购重组突然呈现出井喷之势。

  2014年,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并购交易金额达到创纪录的506.92亿元,几乎是2012年258.96亿元的两倍,更是远超此前年度交易规模。2015年,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并购交易规模仍处于高位,并且2014-2015年所发生并购交易的余波还持续延伸到2019年(图2)。

  图2:2005-2020年4月中国半导体行业并购交易金额(亿元)

2012年并购交易金额较高主要是因为联发科技的吸收合并行为所致

  许多影响巨大的并购也发生在这两个年度,比如长电科技要约收购新加坡上市公司星科金朋、华创投资私有化化纳斯达克上市的图像传感器巨头豪威科技OmniVision等(表1)。

  这段时期内的并购交易,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交易主体以中国大陆地区半导体公司为主。2014年以后,与中国半导体产业相关的并购,基本上是中国半导体公司作为收购方主导进行。这些收购主体既有上市公司,也有产业集团、大型基金、地方基金和武岳峰资本等产业基金。

  二是跨境并购交易明显增多。2014年506.92亿元并购交易额中,跨境并购交易金额达184.11亿元,占比36.32%,无论是绝对交易额,还是相对占比,都居近10年的高位。

  三是交易范围进一步拓宽。从并购标的所处的细分行业来看,既有处于封装测试领域的企业,也有从事设计、设备制造业务的公司,几乎涵盖了半导体全产业链。在股权收购比例上,既有控股,也有参股,灵活多样。

  四是交易方式进一步丰富,并突出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此阶段并购的主流思路是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采取的主要方式,一是上市公司设立并购基金直接进行收购,二是其他资本先设立并购基金收购标的公司,继而将标的公司注入上市公司。采取这种方式便于撬动杠杆资金以及为资金提供退出通道。

  半导体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并购交易规模大,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持续发展局面,因此需要借助各种资本的力量。并购基金就是一种很好的杠杆撬动工具。

  各类资本出资设立并购基金,既实现了分散投资的目的,也起到了风险共担的作用。完成收购后,并购基金再将并购标的注入上市公司,并购基金各投资主体得以退出。

  在助力产业并购的同时,并购基金的财务投资者也录得不菲的收益。以大基金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大基金对外投资约1380亿元,累计投资 76家公司,其中向22家上市公司投资近330亿元。截至2020年4月20日,大基金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市值已上升至964亿元,账面投资回报率约为1.83倍,其中IPO前投资项目(Pre-IPO)回报率最高(表2)。

  五是取得一定的交易成果。在芯片设计领域全球排名前50 的公司中,2009年仅有华为海思1家。到2017年,已有10家中国企业进入榜单。呈现快速追赶之势,其中就包括了紫光、华大、兆易创新等新势力。

  尽管如此,芯片设计领域,中国企业的实力仍待提升,绝非简单借助并购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而在封装测试领域,并购重组则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并购缔造了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一批全球封测领先企业,3家公司在细分市场占有率均跻身全球前十,市占率合计超过20%,其中长电科技位列全球第三(表3)。

  长电科技取得现在的行业地位,与其2014年要约收购星科金朋密切相关。

  星科金朋当时是全球排名第四的封测公司,业务横跨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美国等地区。星科金朋被长电科技收购时,资产143.94亿元,营收98.27亿元。而长电科技同期资产仅为75.83亿元,营收51.02亿元。星科金朋的规模大致两倍于长电科技。为吞下这头“巨象”,长电科技设计了复杂的交易架构和路线,并成为后来者模仿的对象。

  在交易架构上,长电科技联合中芯国际、大基金设立了三层收购主体,完成7.8亿美元收购资金的募资。

  首先三家合计出资5.1亿美元,设立第一层合作公司长电新科。长电科技出资2.6亿美元(来源于2014年9月份所募集的12.5亿元资金)、大基金出资1.5亿美元、芯电半导体出资1亿美元。

  紧接着,长电新科又与产业基金成立第二层合作公司长电新朋。为此,长电新科出资5.1亿美元,产业基金出资0.1亿美元,合计5.2亿美元。同时,大基金还向长电新朋提供总额1.4亿美元的贷款,并约定可以在合适时机实施债转股。

  最后一步是长电新朋将5.2亿美元股东出资及1.4亿美元股东借款,合计6.6亿美元,注资到在新加坡设立的收购主体公司JCET-SC(Singapore)Pte。 Ltd。。同时,中国银行向该收购主体出具了1.2亿美元的贷款承诺函(图3)。

  图3:长电科技三层收购主体架构

数据来源:长电科技公告文件

  长电科技通过这一系列架构设计,实际上以约1亿美元的出资撬动了6.8亿美元的资金,实现了对长电新科的控制,并在2015年10月正式完成对星科金朋的全面要约收购。

  要约收购完成后,长电科技于2016年5月启动了大基金、芯电半导体的退出工作。长电科技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大基金持有长电新科、长电新朋的股权,收购芯电半导体持有长电新科的股权;同时,长电科技向芯电半导体单方发行股份募资26.55亿元。

  交易完成后,长电新科、长电新朋变为长电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同时大基金、芯电半导体成为长电科技的股东,分别持有其21.19%、31.7%股份,芯电半导体成为长电科技的第一大股东。

  2014年并购“井喷期”的形成,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原因促成。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支持。2014年前后,为支持半导体,尤其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在资金、人才、土地、资本市场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其次是产业发展规律使然。尽管半导体行业属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但具体到细分领域,对资金、技术、劳动力要求并不一致。比如封测行业处于半导体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相对较低,劳动密集程度相对较高,进入技术壁垒较低,给了中国大陆半导体公司快速进入和成长的机会。

  最后是全球半导体行业巨头之间并购带来的机会。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并购方兴未艾的同时,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并购也进入了一个高潮期。调查研究机构 IC insights 数据显示,2015-2016年全球半导体并购交易金额分别为1033亿美元、985亿美元,合计近2000亿美元,是2010-2014年5年并购交易总额126亿美元的8倍。

  这些并购交易中不乏半导体行业巨头之间的合作,由此为满足反垄断审查,行业巨头不得不剥离部分资产,这些剥离资产衍生出相关并购机会。比如建广资产收购Ampleon的机会就来自于恩智浦(NXP)和飞思卡尔(Freescale)合并时,为获得监管部门认可,恩智浦剥离射频功率芯片业务而产生。

  03

  收紧:潮音回落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行业领先者的警觉。

  2016年11月,时任美国商务部长的普里茨克(Penny Pritzker)在华盛顿智库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演讲时警告称,中国政府对半导体行业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即投资1500亿美元,到2025年前使中国制造的集成电路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从当前的9%扩大至70%),有可能会扭曲全球集成电路市场,导致破坏性的产能过剩并扼杀创新。

  半导体行业领先国家的警觉此前已有端倪,此次普里茨克的演讲,只不过是公开表明态度。

  2015年7月,紫光集团向美国存储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提出总额高达230亿美元的要约收购,但考虑到美国政府会出于对国家安全问题的“顾虑”阻止这笔交易,美光科技拒绝了紫光集团发出的要约。

  类似的情形还发生在华润微电子对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收购上。仙童半导体公司是美国硅谷发展史的代表,由著名的“硅谷八叛逆”创建,其中就包括英特尔之父戈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