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热点

首席核心观点集(2023年4月10日–4月16日)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4-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首席核心观点集(2023年4月10日–4月16日)

  一是高能级城市的复苏程度好于低能级城市。二是新房和二手房销售分化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城市“带押过户”等政策推动二手房市场回暖,但另一方面,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购房者对期房交付不确定性的担忧仍然存在。另外,央国企的房屋销售情况显著好于民企,考虑到央国企房地产企业在期房交付环节的确定性更高,也能从侧面说明居民对期房交付的信任度降低。不过,随着市场活跃度提升,二手房挂牌量也明显增加,其中低能级城市二手房挂牌量的增幅更大。一方面,这体现了部分居民的置换需求,但另一方面,也更有可能的是居民想借此机会套现离场,这就反映出居民对房地产市场中长期复苏的预期仍存在分歧。全国住宅类土地成交市场依旧处于低迷态势,房企新增投资的意愿依旧较低。拿地区域仍以高能级城市为主。在地产本轮回暖之势中,行业复苏并不全面,具有结构不均的特点。少数城市的回暖能否带动全行业的复苏呢?往后来看,考虑到去年的低基数,若政策端持续发力,宏观经济向好,居民收入增加,居民购房意愿有望稳步修复,预计二季度房地产行业将持续修复,但城市分化、新旧房分化,现房期房分化、以及国企民企分化的特征还是会延续一段时间。

  第一,3月出口同比增长14.8%,显著高于市场平均预期(WIND口径-5.0%)。第二,我们猜测和供给端的弹性释放有关。第三,从主要目的地来看,一是传统的欧美出口市场多数好转,对美国出口同比-7.7%,比1-2月加快14.1个点;对欧盟出口同比3.4%,比1-2月加快13.4个点。只有对日出口低位徘徊;二是对新兴市场出口的高增长形成带动,对东盟出口同比达35%以上,一季度对东盟出口占比16.9%,超过同期对美国和欧洲;对非洲、拉美出口同比分别为46.5%、18.8%,对俄罗斯出口同比136.4%。三是对中国香港地区出口同比增长达20%以上。这一点值得注意,对港转口贸易环比应已经企稳;而由于去年全年是一个拖累项,后续将继续面对低基数。第四,从主要出口产品来看,汽车出口3月同比增长123.8%,高于去年年度75%左右的增速;通用机械设备出口有所好转,单月同比13.1%;劳动密集型产品(箱包、服装、玩具)增速均明显偏高;家电出口增速显著改善;电子产品出口依然低迷,手机单月同比-31.9%,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单月同比-26.0%、集成电路出口同比-3.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处于负增长区间。第五,3月进口同比增长-1.4%,较1-2月的-10.2%降幅收窄,但其中包含着基数的影响;去年进口增速下台阶比出口要略早。第六,如果按照我们的解释,出口包含着供给端弹性释放的逻辑,那么3月受影响会更大一些,后续力量应会有减弱。第七,2023年需求端的预期结构是消费复苏、地产修复、出口放缓。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歧在增大。从数据来看,商品房销售确实有了改善。但房地产的复苏呈现出明显的结构不均的特点。一是高能级城市的复苏程度好于低能级城市。二是新房和二手房销售分化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城市“带押过户”等政策推动二手房市场回暖,但另一方面,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购房者对期房交付不确定性的担忧仍然存在。另外,央国企的房屋销售情况显著好于民企,考虑到央国企房地产企业在期房交付环节的确定性更高,也能从侧面说明居民对期房交付的信任度降低。整体来看,节后二手房市场成交增多。不过,随着市场活跃度提升,二手房挂牌量也明显增加,其中低能级城市二手房挂牌量的增幅更大。一方面,这体现了部分居民的置换需求,但另一方面,也更有可能的是居民想借此机会套现离场,这就反映出居民对房地产市场中长期复苏的预期仍存在分歧。全国住宅类土地成交市场依旧处于低迷态势,房企新增投资的意愿依旧较低。拿地区域仍以高能级城市为主。在新开工大幅减少的背景下,商品房库存规模下行是必然的,不过拉长时间看狭义库存仍处在高位,出清周期不断拉长,2月份已将近22个月,高于2015年时的水平。同时,城市能级越低,库存压力越大。经过上述对近期房屋销售、房价、土地成交、库存去化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地产本轮回暖之势中,行业复苏并不全面,具有结构不均的特点。少数城市的回暖能否带动全行业的复苏呢?往后来看,考虑到去年的低基数,若政策端持续发力,宏观经济向好,居民收入增加,居民购房意愿有望稳步修复,预计二季度房地产行业将持续修复,但城市分化、新旧房分化,现房期房分化、以及国企民企分化的特征还是会延续一段时间。

  我国养老金支付目前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三大支柱构成。其中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金和社保基金占比超过三分之二,企职业年金和个人缴存的商业养老保险加起来仅占32.7%。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尤其是事业机关单位的养老金入不敷出是我国养老金支付严重依赖财政补贴的重要根源。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养老金替代率不低于70%方可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仅为43.6%,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可能还会继续降低,退休之后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是养老金缺口扩大的直接恶果。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减缓养老金缺口的日益扩大的唯一增收节支手段只能是延迟退休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并轨。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从最初的放权让利,到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再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股改与现代企业制度,都力图在国有制框架内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激发经营活力。监管层面则通过设立国资委打造新的国资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经济壮大。后,国企改革迎来了以分类为基础,以“1+ N”政策体系为制度框架的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三年行动”期间,各领域改革全面落地,国企经营情况明显改善,为国家发展与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因全球央行紧缩、全球需求下行、疫情后商品消费向服务业消费切换、欧美信用收缩风险以及去年上半年的高基数,市场对于今年的出口增速一直持有担忧态度,认为出口增速全年负增长是板上钉钉的。然而,一季度我国出口金额累计同比增长了0.5%(美元口径),3月单月同比增长14.8%,出口的实际表现远强于市场的预期。从数据来看,我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出口确实是下行了,反映出发达国家需求在逐渐回落。出口的高增长主要体现在东盟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RCEP其他成员国。其中,东盟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季度出口份额占16.9%,较去年末提升了1.1个百分点。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与东盟产业优势互补,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式发展加快推进带动了中间产品贸易规模保持增长。各国企业在东南亚投资设厂也带动了东盟对我国原材料、配套机械设备等产品进口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我国与东盟投资和基建项目合作更加深入,带动相关领域出口增多。从产品类型来看,出口表现较好的一类是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领头的机电产品。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金额累计同比下降0.4%,降幅较1-2月大幅收窄6.8个百分点。近几年在数字化、智能化及绿色转型推动下,制造业企业竞争优势有所提升,叠加俄乌冲突能源危机下我国制造业相对成本优势凸显,新能源相关的汽车、电池等优势产品的出口十分亮眼。另一类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是此前积压的订单在3月集中出口。二是发达国家服务业消费需求强劲。

  第一,3月出口同比增长14.8%,显著高于市场平均预期(WIND口径-5.0%)。第二,我们猜测和供给端的弹性释放有关。第三,从主要目的地来看,一是传统的欧美出口市场多数好转,对美国出口同比-7.7%,比1-2月加快14.1个点;对欧盟出口同比3.4%,比1-2月加快13.4个点。只有对日出口低位徘徊;二是对新兴市场出口的高增长形成带动,对东盟出口同比达35%以上,一季度对东盟出口占比16.9%,超过同期对美国和欧洲;对非洲、拉美出口同比分别为46.5%、18.8%,对俄罗斯出口同比136.4%。三是对中国香港地区出口同比增长达20%以上。这一点值得注意,对港转口贸易环比应已经企稳;而由于去年全年是一个拖累项,后续将继续面对低基数。第四,从主要出口产品来看,汽车出口3月同比增长123.8%,高于去年年度75%左右的增速;通用机械设备出口有所好转,单月同比13.1%;劳动密集型产品(箱包、服装、玩具)增速均明显偏高;家电出口增速显著改善;电子产品出口依然低迷,手机单月同比-31.9%,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单月同比-26.0%、集成电路出口同比-3.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处于负增长区间。第五,3月进口同比增长-1.4%,较1-2月的-10.2%降幅收窄,但其中包含着基数的影响;去年进口增速下台阶比出口要略早。第六,如果按照我们的解释,出口包含着供给端弹性释放的逻辑,那么3月受影响会更大一些,后续力量应会有减弱。第七,2023年需求端的预期结构是消费复苏、地产修复、出口放缓。

  一季度权益市场回顾:从风险偏好修复行情走向结构分化。一是从风险偏好修复行情走向结构分化。二是走出了消费、“中特估”与数字经济三条投资主线。未来权益市场展望及策略:业绩验证期或存波折,把握结构变化是关键。大势方面:一是国内经济修复还将持续,企业盈利大概率进入筑底过程,A股进入业绩验证期。二是PPI下行空间有限,市场应没有大跌风险。三是海外银行业风波难以平息,或是中期最需警惕的波动源。风格方面:一是新旧赛道结构切换,数字经济有望成为今年的强趋势。此外,也需警惕数字经济板块业绩验证带来的调整风险。二是“中特估”主题经充分调整后,仍具备持续发酵和反复活跃的空间。三是保留美国重回“滞胀”的交易选项。四是消费板块的边际复苏交易逻辑需谨慎。一季度债券市场回顾:利率先上后下,信用略下沉。未来债券市场展望及策略:久期策略偏谨慎,票息策略相对占优。债市策略:一是随着经济基本面修复企稳,久期策略偏谨慎,短期或存机会。二季度前期来看,通胀数据不及预期,出口动能不足,经济修复交易或存反复;二是票息策略仍然可能相对占优。随着经济的修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也在修复,利好整体信用风险。

  我认为,除非在5月份议息会议之前,美国就业形势恶化,通胀形势超预期好转,或者金融条件超预期紧缩,美联储5月份还会继续加息25个基点。至于后面的会议会不会继续加息,还要看数据。在完成连续4次加息75个基点后,美联储很早就提出在解决了加息有多快的问题后,紧缩下半场要评估前期货币政策累积的影响,包括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硅谷银行事件出现以后,美联储应该会加强这方面的评估,同时根据数据来决定下一步的货币政策动向。金融危机总是很难预测的,你说它会发生危机或不会发生危机都能够找到各种理由,金融市场经常处在多重均衡状态。但我们现在一个最大的问题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公共卫生危机把财政货币政策用到了极限,政策应对空间比较有限。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了一个重要判断,即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深。这次硅谷银行事件、瑞士信贷风波充分表明,海外紧缩对中国经济的溢出影响不容低估。硅谷银行这个事情对人民币汇率没有什么影响,这个期间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在6.90左右水平反复震荡。但是,这波影响还没完全过去,未来有可能会演变成金融+实体经济的双重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今年,我们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是来自于外部的经济金融动荡。对于外部动荡不安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从外汇市场的角度,关键是要看它有没有影响我们国内的物价走势和金融稳定。对此,要在加强宏观形势边际变化分析和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的同时,拟定应对预案,有备无患。

  美国就业韧性尚可。整体来看,3月非农数据仍有韧性,与本周公布的其他美国就业和经济数据形成对比。市场衰退预期缓和。月非农就业数据公布后,市场对3月美联储加息25BP的预期升温。美联储尚难停止加息。目前美联储抗通胀仍是“主旋律”,5月加息概率较大,6月会否加息仍需观察数据。首先,美国就业市场尚不具备大幅降温的基础。尤其考虑到,截至2月美国劳动力供需缺口仍有约400万人,即便未来经济开始降温,美国劳动力市场仍将在较长时间里处于“供不应求”的格局。其次,欧佩克+宣布减产后,国际油价更具支撑,威胁通胀回落的前景。最后,目前银行业危机已暂告一段落,信贷紧缩的影响有待观察。

  今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3月份通胀数据。CPI同比增长0.7%,低于前值和预期的1%;PPI同比增长-2.5%,低于前值的-1.4%和预期的-2.3%。CPI与PPI均出现超预期回落,表明经济通缩的信号越来越明显了。从3月份数据看,随着猪肉、油价等影响通胀的主要扰动因素开始逐步退潮,甚至成为拖累,通缩趋势正在快速显性化,CPI年内仍可能进一步大幅下降。在此双重压力下,上半年CPI同比增速或将未来几个月出现负值。不过对于可能出现的CPI负增长,我们也应理性看待。这主要是由于猪肉以及原油价格周期性波动的结果。实际上,猪肉价格以及原油价格的回落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坏事,这不仅降低了生活成本,又能为货币政策打开空间。当前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核心通胀的长期低迷,它显示的是我们内需恢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劲,这才是通缩的本质。想要尽快摆脱内生性通缩的恶性循环,需要我们继续维持稳增长政策的强度,进一步发挥政策托底的作用,积极引导预期,让居民敢消费,让企业敢投资,最终实现内需的有力扩张。我们之前反复强调,通缩犹如牛皮癣,一旦沾上,极难清除,而其危害甚大,不应坐视不管。否则,通货紧缩与人口负增长共振叠加,将会对我国长期经济的发展和安全构成“致命”挑战。所以应该务必重视,拿出实质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总体上,我们认为,当前的物价下行不是通缩,而是与基数效应、前期非经济政策对企业家信心的冲击以及疫情后居民风险偏好下降有关。物价不是持续下行、也不是处于货币紧缩的环境,政策要做的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提振信心并重塑对地方政府、企业家和居民的激励机制。当前中国经济仍在持续恢复进程中,PMI、社融等指标反映经济恢复向好,并且呈现出服务业好于工业、内需恢复好于外需的特点。当然,经济恢复还面临隐忧、恢复基础还不牢固,即全球经济下行和逆全球化的外需冲击仍在、耐用消费品仍不振、房地产仍未恢复至疫情前等。

  拟恢复按实际房租提取!北京租房提取公积金新政采纳公众意见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上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租房提取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申请人租住本市商品房,每人每月提取公积金金额上限由1500元调整为2000元。提取金额上限提高后,普通家庭提供按实际房租提取的方式被取消。4月13日,记者从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获悉,该征求意见稿已结束征集意见,将采纳公众提出的建议,拟恢复上述提取方式。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表示,在意见征集过程中,针对“恢复租住商品房(提供)提取”的意见比较集中,且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已吸收采纳这一建议。目前,征求意见稿中已增加“租住商品住房(提供)提取”情形。也就是说,租房提取公积金新政正式实施后,申请人租商品房可选择两种方式提供公积金。如果不提供,每人每月可以提取2000元。如果提供,则可以按照实际月租金来提取,但不能超过申请人的公积金月缴存额。(北京日报)

  南昌中心城区房屋征收全面推票安置:3个月内使用给予10%购房补助4月13日,从南昌市政府获悉,《关于推进中心城区房屋征收补偿房票安置的实施意见》印发,自5月11日起实施,《实施意见》明确南昌市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不含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四个中心城区范围内,国有和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全面推票安置。《实施意见》指出,在南昌市城区(不含南昌县、进贤县、安义县、新建区)购买新建设商品房的,由辖区房屋征收部门给予被征收人房票票面金额购房使用部分一定比例的购房补助。自出具房票之日起3个月内使用的,给予10%的购房补助;第4个月至第6个月内使用的,给予8%的购房补助;第7个月至12个月内使用的,给予5%的购房补助。记者了解到,房票是被征收房屋货币补偿金额量化后,房屋征收部门出具给被征收人重新购置房屋的结算凭证。房票样式统一制定。房票实行实名制,房票持有人为被征收人,房票使用人限定为被征收人或其配偶、父母和子女。(每日经济新闻)

  合肥就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征求意见4月13日,安徽省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表示,为进一步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减轻职工家庭购买新建商品住房支付首付款的资金压力,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就《关于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的通知》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按照实施细则公布的提取条件,缴存人购买合肥市(含四县一市)新建商品住房的,可申请提取本人及配偶账户内的住房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提取额度不超过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合同约定的首付款金额。(经济观察网)

  常州:多孩家庭公积金额度最高增加30万元近日,江苏省常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台《关于调整我市住房公积金有关支持政策的通知》。《通知》提到,符合常州市住房公积金条件且遵守国家生育政策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且借款人均无购房类住房公积金使用记录,额度在可贷额度的基础上分别增加20万元、30万元。常州市引进的博士研究生,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且借款申请人均无购房类住房公积金使用记录的,最高额度为120万元。对于常州市引进的35周岁以下硕士研究生,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且借款申请人均无购房类住房公积金使用记录的,最高额度为70万元,其他共同借款申请人若有符合条件的,最高额度为100万元。(央广网)

  河南周口:调整二套住房认定标准购房可提取直系亲属公积金4月10日,据河南省周口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网站,周口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放宽了多项住房公积金政策。在住房公积金提取方面,新政提出放宽购房提取时限,将持不动产权证和持备案的购房合同申请购房提取住房公积金的年限由一年或以内统一调整为三年以内。同时,放宽购房提取范围,将购房提取住房公积金范围放宽至“直系亲属(配偶、父母、子女)”。调整二套住房认定标准,对首套房和二套房的认定标准,由原来的“认房又认贷”,调整为以户籍所在地的不动产中心出具的个人房屋信息查询情况表登记内容为准。(澎湃新闻)

  河南安阳:夫妻双方最高住房公积金额度70万元4月10日,据河南省安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官网,安阳市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额度的通知,夫妻双方均在安阳市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满足住房公积金条件的,最高额度为70万元;夫妻一方或单身人员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最高额度为60万元。(中新经纬)

  广东韶关:多孩家庭购首套房公积金最高可贷80万元4月11日,据“韶关发布”,广东省韶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的通知。在调整租住商品房住房公积金提取额度方面,将租住商品房住房公积金提取额度调整为800元/月/人。在调整购买首套住房公积金最高额度方面,购买首套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的,一人申请最高额度为35万元,两人及以上共同申请最高额度为60万元。在实施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方面,使用住房公积金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符合二孩政策的最高额度为65万元,符合三孩政策的最高额度为80万元。离异后再婚家庭,根据夫妻双方各自拥有抚养权的子女数和共同生育的子女数合并计算。(澎湃新闻)

  80家房企融资环比增长超4成,行业面融资正回暖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3月8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为608.93亿元,环比增加43.4%,同比减少31.3%。累计数据来看,1-3月80家典型房企的累计融资总量为1620.25亿元,同比减少27.91%。从融资结构来看,房企境内债权融资525.91亿元,环比增加36.1%,同比减少13.5%;境外债权融资12.78亿元,环比减少36.9%,同比减少88.1%;资产证券化融资为35.01亿元,环比增加94%,同比减少79.5%。(证券时报)

  多地调整公积金政策刚需、多子女家庭获支持今年以来,已有多地对住房公积金存贷比、公积金提取额度、商转公业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意在降低新市民、青年人或者多孩家庭购房压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人群购房难、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南京、合肥、徐州、亳州、扬州、乌鲁木齐、连云港、兰州、大连、绍兴、济南、威海、郑州、新余等近50个城市先后优化住房公积金政策。(经济参考网)

  年内公募新基金发行突破2800亿元数据显示,截至4月13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市场已成立330只新基金(各份额合并计算),发行规模突破2800亿元关口,合计达到2809.6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发行规模达到1700亿元,占全市场总发行规模的六成以上,混合型基金发行规模合计639亿元,占比为22.7%,股票型基金发行规模合计330亿元,占比为11.8%,QDII基金、FOF基金、另类投资基金和REITs发行规模较少。(证券日报)

  首批20只公募基金产品一季报出炉 超九成实现超额收益截至4月11日发稿时,公募基金市场已有20只基金产品发布一季报,大多数为债券型基金。由此,公募基金2023年一季报披露正式拉开帷幕。整体来看,首批20只基金产品今年一季度的规模出现分化,仅8只基金产品规模实现增长。但超额收益方面,有超九成的基金产品在一季度期间的收益率都跑赢了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从投资策略上看,债券基金的配置方向主要重点在中等期限利率债和商业银行金融债,同时保持合适的久期和杠杆比例。 (证券日报)

  百亿元级私募首季成绩单出炉:股票策略机构领跑,量化私募表现略强近日,百亿元级私募一季度成绩单出炉,近九成私募实现正收益。其中,股票策略私募领跑,量化私募表现略强于百亿元级私募整体情况。据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有业绩展示的92家百亿元级私募今年一季度收益率平均值为3.72%,中位数为3.04%,赚钱私募占比约为89%,仅10家私募业绩为负。截至目前,有业绩展示的30家百亿元级量化私募今年一季度的收益率平均值为4.16%,中位数为4.68%,九成量化私募实现正收益,表现略强于百亿元级私募机构整体情况。(证券日报)

  监管趋严私募管理人登记“降温”今年以来,在大量私募管理人注销的同时,新私募管理人的登记要求也更加严格。中国基金业协会网站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4月12日,已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高达1692家,是去年同期的4.86倍;同时,新登记私募管理人仅有209家,相比去年同期下降45%。此外,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监管机构对于私募产品的备案要求也趋于严格,尤其是结构化发债。有债券私募人士表示,在上报产品时,收到监管反馈,要求限制单一债券的投资比例等。(中证报)

  首批8只中证商用飞机高端制造ETF正式申报近日,包括南方基金、华夏基金、富国基金、易方达和华泰柏瑞等在内的8家公募基金,首批申报的中证商用飞机高端制造ETF正式递交材料。按照简易程序推算,这预示着,很快将会有新主题ETF推出。此外,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和国泰基金等申报的恒生A股电网设备主题ETF,也陆续向监管层递交材料。多位公募基金人士向记者表示,不同主题ETF的相继问世,一方面反映了公募基金在该领域的持续深耕,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相关产业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证券日报)

  控风险降杠杆,债券基金投资要求趋严记者获悉,近期,债券基金的投资评级要求、杠杆要求较此前大幅提高。 据了解,近期新发行的中长债基金产品杠杆要求为:持有的AAA级信用债作为回购质押品的融资杠杆比例不超120%;持有的AAA以下信用债不作为回购质押品。 市场人士分析,相关要求的收紧或将导致高低等级信用债估值进一步分化,但政策短期内影响或较为有限。(上海证券报)

  上投摩根基金正式更名摩根基金今日,上投摩根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法定名称已由“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为“摩根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根基金)。另据记者了解,为将中国业务更好融入摩根资产管理的全球运营模式,摩根基金本月底还将发布有关品牌更名的更多详情。公开资料显示,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由上海信托和摩根资产管理共同组建。此前其外方股东——摩根资产管理向中国证监会提出100%全资控股上投摩根基金的申请,该申请已于2023年1月19日获批。(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中国人民银行网站4月14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4月7日召开的2023年第一季度例会指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要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在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下,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中证报)

  国常会: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确保就业大局稳定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在保持稳就业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有针对性优化调整阶段性政策并加大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确保就业大局稳定。要突出稳存量、扩增量、保重点,既有力有效实施稳岗支持和扩岗激励措施,更大程度调动企业用人积极性,又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进一步稳定政策性岗位规模,多渠道拓宽就业空间。对失业和其他就业困难人员要分类予以帮扶。要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采取务实管用措施稳定制造业、外贸企业等就业规模,突出就业导向优化高校专业设置,面向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质量。要强化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等支持,通过扩大有效需求、提振市场信心、稳定企业经营带动更多就业,推动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新华社)

  易纲称今年GDP增速将达5%左右2023年4月12-13日,二十国集团(G20)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期间,于美国华盛顿召开今年第二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主要讨论了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完善国际金融架构、发展可持续金融、提升金融部门韧性、促进普惠金融以及国际税收等领域的工作进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会议,副行长宣昌能陪同参会。易纲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经济正在企稳回升,通胀保持低位,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预计今年GDP增速将达5%左右。易纲强调,各方应采取切实行动确保第16次份额总检查如期顺利完成,中方愿与各方一道落实债务处置共同框架。易纲感谢各方对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工作的支持,并表示人民银行作为工作组联合主席,将与各方密切合作完成今年工作任务。(央视财经)

  统计局:3月CPI同比上涨0.7% 环比下降0.3%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3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2023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其中,城市上涨0.7%,农村上涨0.6%;食品价格上涨2.4%,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上涨0.5%,服务价格上涨0.8%。1-3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3%。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3%。(新浪财经)

  中国一季度人民币增加10.6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增加1.71万亿元,其中,短期增加7653亿元,中长期增加9442亿元;企(事)业单位增加8.99万亿元,其中,短期增加3.17万亿元,中长期增加6.68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980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减少791亿元。3月份,人民币增加3.89万亿元,同比多增7497亿元。(第一财经)

  中国3月M2同比增长12.7%4月11日,央行发布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7.81万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10.56万亿元,同比增长11%。一季度净投放现金961亿元。(北京商报)

  央行: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9.02万亿元 同比增长10%初步统计,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9.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余额为22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折合人民币余额为1.88万亿元,同比下降19.3%;委托余额为11.32万亿元,同比增长3.5%;信托余额为3.74万亿元,同比下降10.4%;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13万亿元,同比增长1.6%;企业债券余额为3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政府债券余额为62.0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0.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2%。(中国网财经)

  海关总署: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13日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4.8%,外贸进出口开局平稳,逐月向好。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5.65万亿元,同比增长8.4%;进口4.24万亿元,同比增长0.2%。(央视财经)

  银保监会:优化乡村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 满足进城农民及农村居民对住房、汽车等方面消费需求据银保监会网站消息,银保监会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持续改善新市民金融服务。丰富农民工等新市民群体的专属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手续流程,依法合规对新市民信用信息进行归集利用,适当降低服务准入门槛,重点为新市民就业创业、住房消费、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提供金融支持。优化乡村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进城农民及农村居民对住房、汽车、家电、文旅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扎实做好国家助学工作,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提高信贷服务质效,确保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应助尽助”。(每日经济新闻)

  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工作要点》明确了工作目标:到2023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数字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更加有力支撑。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1.9亿,5G网络基本实现乡镇级以上区域和有条件的行政村覆盖,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6.5%,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5800亿元,全国具备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基本全覆盖。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数字普惠服务不断深化,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持续提升,数字乡村试点成效更加凸显。(证券时报)

  70家险企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结果发布银保监会4月12日发布2022年度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结果显示,去年银保监会对70家保险公司开展现场评估,70家公司平均得分77.44分,较之前评估上升1.41分。超六成公司评分上升。从得分看,80分以上的公司29家,占比41.4%;70分以下的公司7家,占比10%。银保监会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保险业功能监管和穿透式监管,督促保险公司落实主体责任,持续推动保险业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银保监会网站)

  3月理财产品发行量环比上升记者从普益标准获悉,2023年3月全市场共新发了2855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491款,其中296款为开放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73%;2559款为封闭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9%。3月全市场共有4844款理财产品到期,环比增加524款,其中部分为银行和理财公司主动提前终止的产品。“净值化转型后,部分理财产品提前‘退场’属于正常现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普益标准告诉记者,伴随理财市场整体回暖,平均兑付收益率已逐步回升,预计理财产品提前“退场”的负面影响十分有限且难以持续。(上证报)

  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近期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坚持把能源保供稳价放在首位,坚持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坚持高水平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意见》强调,坚持把能源保供稳价放在首位。加强国内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积极推进能源资源进口多元化,全力保障能源供应持续稳定、价格合理可控。对于2023年能源工作的主要目标,《意见》提出,持续增强供应保障能力、深入推进结构转型、稳步提高质量效率。(证券日报)

  两部门:加强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围绕5G+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创新应用和产业生态构建三大领域,提出“到2025年,我国旅游场所5G网络建设基本完善,5G融合应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5G+智慧旅游繁荣、规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九大工作任务,包括加强重点旅游区域5G网络覆盖、鼓励重点单位网络建设资源开放、创新5G+智慧旅游服务新体验、探索5G+智慧旅游营销新模式、提升5G+智慧旅游管理能力、加强5G+智慧旅游产品供给、增强5G+智慧旅游主体创新活力、打造5G+智慧旅游示范标杆、建设5G+智慧旅游样板村镇。(光明网)

  科技部等14部门:支持成渝地区发展“数据驱动”科技金融模式 放开基金工商注册落地限制4月12日,科技部等14部门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的通知。通知提到,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科创金融改革试验,高水平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设立区域性金融科技研究机构、金融市场学院,建设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布局金融安全基础设施,鼓励有关机构依规申请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子基金,推动中外资金融机构、国内外金融科技企业集聚发展。支持成渝地区发展“数据驱动”的科技金融模式,探索建立跨省(市)联合授信机制,放开基金工商注册落地限制。(智通财经)

  国有大行网点数量又减近期陆续披露的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各家银行营业网点持续“瘦身”,尤其国有大行网点数量缩减更明显。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国有大行网点数量比2021年末合计减少470个。伴随网点数量缩减的是员工数量持续减少,截至2022年末,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国有大行的员工人数分别为42.76万人、45.23万人、30.62万人、35.26万人、9.18万人和19.51万人,合计182.55万人,较2021年183.1万人减少约5500人。不过,银行科技人员数量不降反升。以工行为例,截至2022年末,工行金融科技人员为3.6万人,比2021年末的3.5万人增加1000人。(金融时报)

  一季度国内汽车销量同比降6.7%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3月份汽车产销数据显示,受益于短期促销,3月份,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58.4万辆和245.1万辆,环比分别增长27.2%和24%,同比分别增长15.3%和9.7%。然而,一季度累计数据显示,1月份至3月份,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621万辆和607.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3%和6.7%。中汽协指出,一季度汽车行业进入促销政策切换期,传统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的退出、新能源汽车补贴的结束等造成去年年底提前消费,相关接续政策尚不明朗,年初以来的新能源降价以及3月份以来的促销潮又对终端市场产生波动,使汽车行业经济运行总体面临较大压力。(证券日报)

  乘联会3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34.2% 较去年同期提升6个百分点4月10日,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3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销量54.3万辆,同比增长21.9%,环比增长23.6%;渗透率34.2%,较去年同期28.1%的渗透率提升6个百分点。1-3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销量达到131.3万辆,同比增长22.4%。(贝壳财经)

  我国算力总规模全球第二年增长率近30%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近年来我国算力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增长率近30%,算力规模排名全球第二。工信部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18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秒,存力总规模超过1000EB(1万亿GB)。国家枢纽节点间的网络单向时延降低到20毫秒以内,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算力每投入1元,将带动3至4元的GDP经济增长。(央视新闻)

  美国3月CPI同比上涨5.0%当地时间3月12日,美国劳工部发布最新数据,3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5.0%,低于预期值5.2%,较前值6.0%大幅回落一个百分点,为连续第十个月下降,创2021年5月以来新低;环比来看,3月CPI月率为0.1%,低于前值0.4%,预期值为0.2%。(第一财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5.2%美国东部时间4月11日9:00(即北京时间11日21:0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8%,相比今年1月的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报告预计,202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速为3.9%,2024年为4.2%,强于发达经济体。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拉动经济,零售和旅游业等经济指标快速回升,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5.2%,并称中国经济的增长可能将给其他国家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此外,报告指出,2023年约90%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放缓,预计2023年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增速为1.3%,2024年为1.4%。(央视财经)

  世界银行行长:预计今年中国GDP增速超5%当地时间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023年春季会议在华盛顿召开。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当天表示,今年全球经济整体疲软,但中国将是例外,预计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将超过5%。3月底,世行发布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形势报告,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上调至5.1%,大幅高于该行1月份预测的4.3%。马尔帕斯表示,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今年经济增速预计从2022年的4.1%放缓至3.1%左右。他表示,世行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1%降至2%,预计美国经济增速从2022年的2.1%放缓至1.2%。(人民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国将成今年表现最差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当地时间4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根据预测,英国经济将在2023年萎缩0.3%,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英国经济在2023年的表现将是七国集团(G7)中最差的,同时也是二十国集团(G20)中表现最差的。(央视新闻客户端)

  受银行业危机波及美国小企业陷入10年来最严峻的信贷环境全美独立企业联盟(NFIB)周二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频繁借款的小企业主中有约9%表示融资比三个月前更困难,创下了2012年12月以来最高纪录。同样比例的受访者预计,未来3个月信贷环境将更为严峻,追平10年来的最高水平。“小企业主对未来的经济状况持怀疑态度,” NFIB首席经济学家Bill Dunkelberg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未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最迫切的是对银行业危机可能蔓延的担忧。”(新浪财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金融稳定风险迅速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称,全球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面临多重严峻考验,金融稳定风险迅速上升。报告敦促政策制定者采取果断行动,防止出现任何可能影响市场对全球金融体系韧性信心的系统性事件。报告指出,近期美欧银行业动荡,警示货币政策、金融环境收紧与积累的脆弱性相互作用所带来的挑战,凸显银行在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失败,也暴露出监管失误。报告指出,许多国家的通胀水平持续高于央行目标,令人不安。金融体系正经受通胀上升和利率走高的考验,发达经济体需要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同时将通胀恢复到目标水平,任务艰巨。(新华社)

  美国3月PPI同比上升2.7%,前值为上升4.6%美国3月PPI同比上升2.7%,预估为上升3.0%,前值上升4.6%修正为4.9%,增幅连续9个月下降;美国3月PPI环比下降0.5%,预估为0.0%,前值下降0.1%修正为0.0%,创出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最大降幅。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成分,所谓的核心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上升3.4%。(每日经济新闻)

  IMF预计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超70%当地时间4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称,亚洲可能出现活跃的经济增长,预计2023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70%,中国经济将为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央视财经)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从八个方面提出改革措施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从明确独立董事职责定位、优化独立董事履职方式、强化独立董事任职管理、改善独立董事选任制度、加强独立董事履职保障、严格独立董事履职情况监督管理、健全独立董事责任约束机制、完善协同高效的内外部监督体系等八个方面提出改革措施,为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央广资本眼)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实行注册制体现出四个重要变化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4月10日在京沪深三地以连线方式举行。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仪式上表示,实践证明,注册制改革是一场触及监管底层逻辑的变革、刀刃向内的变革、牵动资本市场全局的变革,影响深远。他说,与核准制相比,实行注册制不仅涉及审核主体的变化,更重要的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理念的变化,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监管部门不对企业的投资价值做判断。二是把关方式的变化,主要通过问询把好信息披露质量关,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责任。三是透明度的变化,审核注册的标准、程序、问询内容、过程、结果全部公开,监督制衡更加严格,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是监管执法的变化,实行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处罚,形成强有力的震慑。(上证报)

  中证金融下调证券公司保证金比例4月10日,中证金融下调证券公司保证金比例,将转融通保证金比例档次由两档调整为三档,其中,资信优质的公司,保证金比例由20%下调至5%;资信良好的公司,由20%下调至10%;其余公司由25%下调至15%。同时,为进一步降低做市借券业务成本,促进做市业务发展,中证金融对科创板做市借券保证金比例同步下调,资信优质的公司由10%下调至5%,资信良好的公司由15%下调至10%。(中证报)

  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首批企业10日上市10日,主板注册制首批10家企业上市仪式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连线举行。这标志着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这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主板注册制首批10只新股分别是:陕西能源、南矿集团、江盐集团、柏诚股份、海森药业、中电港、常青科技、中信金属、中重科技、登康口腔。(央视财经)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与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共研数据交易价格形成机制贵阳大数据交易所4月10日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数据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数据要素价格监测机制开展联合、联动研究,充分发挥数据交易所数据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服务功能,促进数据要素流通生态的构建,加速推动数据要素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改革新路径。(上证报)

  今年以来回购增持频次多金额大合计涉及金额超800亿元年初至今,上市公司回购、重要股东增持案例频出,合计涉及金额超过800亿元。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4月10日下午3点,今年已有74家A股公司推出回购方案,拟回购金额上限达148亿元;同时,有267家公司实施了股份回购,回购股数合计33亿股,回购总金额为361亿元。此外,5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增持计划,重要股东拟增持金额上限超100亿元;同时,有243家公司获得重要股东增持股数约为19亿股,增持金额超200亿元。(上证报)

  A股并购重组持续提速 产业整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近年来,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方兴未艾,北京城乡只是众多案例之一。统计显示,2022年仅沪市主板公司就披露56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交易金额2362亿元,其中产业类重组交易占比约60%,产业整合型重组成为“主旋律”。今年以来,并购重组仍在提速,两市已至少有51家公司披露了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其中不乏“A吃A”的典型案例。上市公司活力正进一步凸显。通过并购重组,传统产业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提升,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新兴产业也借助并购得到资本市场的助力,为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上证报)

  4条数字经济领域指数发布首日“开门红”:平均涨幅达2.67%4月12日,深交所全资子公司深证信息发布深证数字交通、深证算力设施、深证数字安全、深证数据要素4条数字经济领域主题指数。发布首日,4条指数集体大涨,最高者涨幅达3.22%。数据显示,截至4月12日收盘,当日深证数字交通、深证算力设施、深证数字安全、深证数据要素等指数分别上涨2.18%、3.09%、2.18%、3.22%,平均涨幅达2.67%。(证券日报)

  沪市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热情高截至4月11日,已有703家沪市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其中580家发布2022年现金分红方案(含年报、半年报、季报等),占比达82.50%,拟分红总额达13603.18亿元。从分红规模看,104家公司2022年度现金分红超过10亿元,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移动等22家公司分红超百亿元。其中,工商银行以1081.69亿元的分红金额暂居榜首,连续两年分红达千亿元级。(证券日报)

  从海外经验看,人口抚养比拐点到来之后,由于住房需求回落,房价往往出现阶段性见顶。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抚养比持续回升的现实环境中,未来房地产需求将如何变化?本文通过分析人口与住房需求的内在关联,进而测算未来20年内房地产新增需求的中枢。

  从人口视角看,鉴于城镇化率快速推进,改善性购房群体人数处在高位,预计2030年前,我国住房需求仍相对稳健,其中,2023-2025年潜在住房需求为年均12亿平。进入2030年之后,随着我国从“人口红利”过渡至“人口负债”,住房市场将逐步向存量市场演变,预计2031-2040年、2041-2050年,潜在住房需求分别降至年均8.5、4.8亿平,改善性需求将成为结构性亮点。

  一是,人口发展模式带来的住房需求,由总人口和城镇化率决定。包括新增城镇人口的购房需求,以及因拆迁重建工作带来的住房更新需求。

  二是,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住房需求,主要受年龄结构、家庭结构影响。一方面,人口抚养比回升,往往意味着后续购房需求放缓;另一方面,家庭是住房需求的基本单位,家庭结构小型化相应推升住房需求。

  三是,居民资产配置偏好驱动的住房需求,主要受房价上涨预期影响。2019年,我国居民资产中住房资产占比达到59.1%,显著高于同期美国的25.2%与日本的34.7%。

  基于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我们将国内房地产周期变化分为前中后期。三者分别对应人口红利上升、人口红利减弱,以及转向人口负债的阶段。

  (1)1999-2010年,伴随劳动适龄人口持续增加、城镇化率快速提升,人口红利加速释放,推升大量购房需求,住房市场呈现为“供不应求”的特征。

  (2)2011-2030年,人口周期拐点到来,人口红利支撑转弱,但购房需求依旧维持高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我国普遍存在“老年人为子女购房”现象,导致老年人口并未真正退出住房市场;二是,房地产投资投机性需求较强;三是,家庭户均人口下降推升住房需求;四是,棚改带动住房更新需求。

  (3)2030年之后,人口红利期基本结束,逐步过渡至人口负债期,房地产将转向存量市场,以改善性需求为主。因家庭小型化和住房条件改善,带来的人均住房面积提升,将成为带动住房需求的主要变量。

  基于新增城镇人口购房需求、人均居住面积提升带来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及旧房拆迁推动的住房更新需求,我们测算中长期住房购置需求。

  短期来看,2023-2025年间,我们预计住房潜在新增需求为年均12.1亿平,高于2022年商品住宅实际销售面积11.5亿平,指向今年房地产销售回暖有潜在基础。中长期看,2030年前我国商品住房需求相对稳健,2021-2030年潜在新增需求为年均11.0亿平,主要受改善性需求支撑。但2030年之后,随着城镇化进程放缓和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新增住房需求将加快回落,房地产将逐步转向存量市场。

  背景:二手房市场率先复苏,持续优于新房:2022年下半年以来,二手房复苏持续好于新房,除疫情扰动的2022年12月及2023年1月外,2022年8月以来平安证券地产组跟踪的20城二手房成交同比持续正增长,而重点50城新房成交直到2023年2月同比才转正。从重点城市来看,2023Q1南京、成都、苏州、深圳、杭州二手住宅成交套数同比增速均超过50%。

  短期催化:交付与品质担忧、一二手价差收窄、限售到期带来次新房集中上市:2021年下半年部分房企陆续出险,引发购房者对新房交付及品质的担忧,而二手房品质“所见即所得”,且无交房等待周期,加上“以价换量”下多数城市新房二手房价格已无明显倒挂,均导致部分需求转向二手房市场。同时2017年以来部分热点城市陆续出台限售政策,大多数新房在2022年前后解禁,为二手房带来大量次新房供应,也为短期二手房成交提供支撑。

  供应结构变迁:新房上移“改善热”,二手承接刚需:2022年以来多地对于二胎放宽限购、放开“认房认贷”,均反映对改善性需求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下,房企更加倾向于刚改及改善的户型定位,2016年到2022年,重点五城一手住宅平均套均成交面积增幅达10.5%,而二手住宅增幅仅3.5%。同时核心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地块稀缺、地价高企,房企为获得更高的项目定价,更加倾向于打造高品质的改善大平层;而郊区项目则更多定位为低总价的刚需上车盘。由于新房供给结构的变化,导致部分购买力不足以支撑中心区品质大户型、又不愿意牺牲通勤入手郊区的“中间阶层”转向中心区二手房市场。

  投资建议:尽管短期楼市基本面指标略有波动,但随着经济及收入预期改善、叠加上年低基数,成交改善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建议关注积极拿地改善资产质量、融资及销售占优的强信用房企越秀地产、招商蛇口、保利发展、滨江集团等;同时随着新房供给结构的变化,二手房有望承接更多的刚性需求,建议关注房地产经纪相关标的,如贝壳、我爱我家等。

  ◾年初以来,随信用债行情修复,山东省城投债收益率出现明显下行,但同江浙等省份仍存在分化行情,市场的担忧情绪仍存,区域城投债风险拐点未至。为何山东省内城投呈现出这样的状态?我们从多个角度对山东城投进行剖析。

  经济实力方面:山东省经济、财政实力较为雄厚,但在人口外流和地产乏力的情况下,预计2023年土地出让仍存在一定压力。同时,前几年山东省债务扩张较快,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存量规模,在财政疲软的情况下偿债压力预计加大。

  资源禀赋方面:山东省上市公司和金融资源相对丰富,但区域分布不均,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支柱型机构。在债务化解中或可给予一定支持,但实际支持力度有待观望。

  债务表现方面:山东省城投债在2019至2020年间快速扩张,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有限。同时,受到民企互保、非标事件等负面舆情的影响,当前山东省城投债信用利差不断分化。

  2022年以来,中央三度发文支持山东发展和债务化解,说明其债务问题已经引起中央重视。2023年初,山东省政府开展上交所调研、省属企业战略合作、公开表态等系列措施,也向市场传达出省级层面对于经济发展的决心和债务问题的重视。

  在“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压实省级政府责任的大背景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必要性仍在。同贵州不同,我们认为山东省的债务化解更多依靠资产盘活、资源协调等自救措施。特殊情况下,省级政府或将对部分地市展开化债指导和救助,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地级市层面。

  随着银保监会 11 号文的落地,在“积极配合”的政策要求下,金融机构的行为可能将成为核心关注点。同时,山东省政府进一步的债务化解和管控政策有待出台,在各级政府的认真部署和严格落实下,城投债信用风险或得到明显控制。

  当然,具体政策执行的力度和幅度,仍有相当不确定性,政府和城投行为有待观察。同时,在区域一盘棋的思路下,仍应警惕尾部信用风险事件对整个区域的负面扰动。

  我国公募REITs,特许经营权类现金分派率高于产权类。截止2023年3月底,国内市场共有27支REITs完成募集并成功发行。从底层资产的性质来看,可以将27支REITs分为两大类,即产权类和经营权类。产权类和经营权类REITs现金分派率分别分布在4-5%和7-9%区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其一,经营权类REITs相比产权类REITs对应底层资产属性的差异;其二,经营权类REITs的现金分派率也受到经营权剩余期限影响。

  扩容与扩募政策落地,公募REITs方兴未艾。扩募政策:底层资产扩募将为产权类REITs带来发展契机。相较于特许经营权类REITs,受到地域性等因素制约,产权类REITs扩募的空间更大。比如,产业园类通过扩募,保持较高出租率的同时,推动租户客群多元化,拓宽租赁收益来源;保障房类REITs,政策支持以外,底层资产同质性相对高,为扩募提供便利。此外,从拟扩募的REITs产品来看,预估现金分派率有小幅提升。

  国际环境的变化:(1)全球通胀:美国一季度CPI、PPI数据显示,美国通胀压力有所缓解,美联储认为通胀仍然过高;欧元区3月通胀率降至6.9%,低于2月的8.5%,但核心通胀率仍继续上升,通胀的驱动因素也有所改变,由之前的能源价格飙升转为食品价格上涨、工资和服务需求上涨等因素;英国通胀亦高于市场预期。在通胀压力减弱的条件下,欧美银行信贷危机频发促使各国央行改变加息预期,全球货币政策转向。(2)全球衰退风险抬升。受美联储持续加息影响,美国中小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美国国债长短倒挂,预示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剧。(3)地缘因素。地缘因素致使原油减产,供给减少,是通胀波动的不确定因素。

  国内环境的转变:(1)经济持续修复。PPI持续下行,利好中下游产业链;制造业与服务PMI分别为51.9、58.2远高于市场预期的51.5、54.3,经济持续向好修复中。(2)经过前期一系列地产政策调控后,房地产泡沫风险暂时得到缓释,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3)地方债务风险。明确提出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政策兜底,守住底线)金融条件的转变。今年以来金融数据持续超预期向好,利好A场。

  A场大势研判:二季度,A场或仍处于颠簸向上的行情,结构性机会绝对占优。但向上行情需观察国内宏观经济修复状况及政策面催化,A场上市公司业绩修复情况,以及资金面的表现。

  风格主题:(1)大盘VS小盘:结合信贷向好与历史检验,国产替代科技创新将迎来长期发展趋势,小盘股或是短期主线,这也是近期小盘股表现较好的因素之一,但仍需考虑到政策催化大小盘轮动,比如,自2022年11月陆续对房地产流动性提供相关支持政策,以及重塑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背景下,大盘蓝筹股优于小盘股。(2)价值VS成长:从趋势看,去年11月以来的该轮上涨行情中,价值风格总体占优;国证成长估值水平相对较高,国证价值估值水平相对较低,加上中国特色估值体系重塑不断提及,价值股受政策催化概率较大,因此,未来持续看好价值股估值提升。

  结构性博弈占优:结合行业估值、流动性等分析,预判二季度结构性机会占优,建议关注以下三条主线)国产科技替代创新:

  计算机、电子、通信、软件服务、数字经济等科创领域。(2)中国特色估值重塑主题:能源、基建、房地产产业链等;(3)消费: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酒店、旅游、交运、新能源消费等。

  2020年是疫情初年,市场在突如而来的新冠肺炎下大幅下跌,随着各国救市政策的出台,市场走出阴霾。2021年整体流动性依然宽裕,市场围绕“碳中和”、大宗商品涨价主线年的美联储政策收紧,俄乌冲突和疫情封控,市场震荡收跌。从行业来看,电力设备和新能源在“碳中和”预期下表现最好,煤炭、有色、化工等周期品在大宗商品供需错配下涨幅居前。

  新冠疫情爆发,A场在国内和海外疫情冲击下迎来两次大跌。此后,各国央行救市政策的出台推动市场反弹,后续经济复苏成为交易主线,市场在内外部向好的环境下震荡上行。2020年的市场核心矛盾是疫情下的经济冲击和政策宽松。新冠疫情爆发,各国新增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市场在疫情冲击下大幅下跌。面对市场恐慌情绪,各国均推出了经济刺激计划。宽松的货币环境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助力经济恢复,市场向好。

  从2020年行业涨跌幅来看,电新、食品饮料、医药涨幅靠前。电新板块的行情是由双碳主线驱动。食品饮料受益于疫情后的消费恢复以及业绩增长的确定性。医药板块直接受益于疫情,业绩估值双提升。1-3月份,海外疫情第二轮来袭,消费等核心资产抱团瓦解。4-5月份,PPI上行,市场回暖。6-7月份,教育、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监管趋严,市场再度下跌。8-9月份,能耗双控和限电限产愈演愈烈,有色、煤炭表现突出,指数上行。10-12月,央行宣布降准0.5%,国内货币政策放宽,市场震荡中小幅上涨。2021年市场核心矛盾是流动性整体宽裕,商品涨价加速。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市场需求在美欧等国的纾困法案实施后迎来增长,同时由于部分国家在疫情防控下开工率下降,市场出现供需短期错配,部分商品价格出现上涨。在通胀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美联储和英国央行仍旧认为通胀是暂时性的,多次延迟QETapering,商品涨价逐步加速。2021年“碳中和”是市场主线,大宗商品大幅涨价,上游周期行业表现突出。电新、上游周期行业涨幅较大。消费板块在2021表现不佳,海外二次疫情爆发,经济不确定性导致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原料价格上涨挤压企业利润。1-4月份,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在2月份的俄乌冲突和4月份的上海疫情封控事件影响下,市场持续下探。4-7月份,疫情封控结束,供应链逐步修复,同时国常会发布33条稳增长政策,市场持续反弹。8月份开始,经济预期转弱,停贷风波暴露地产风险,同时中美关系恶化,《芯片法案》发布,市场再次下跌。11-12月份,疫情防控优化政策持续出台,地产融资迎来“三箭齐发”,市场回升。

  2022年核心矛盾是多重事件冲击经济,政策变化助推反弹。2022年经济在多重事情冲击下面临复苏压力,需求收缩导致市场表现不佳。美联储1月份的紧缩预期加大市场担忧,同时我国阶段性发生的疫情封控事件进一步冲击居民收入,并降低消费意愿。此外,俄乌冲突导致的国际原油价格暴涨,使得经济复苏动力更弱。A股在多因素扰动下面临戴维斯双杀的局面。全年多次反弹主要靠政策助推,3月金融委会议、4月降准、下半年保教楼和年末的防疫优化等。

  2022年多数行业呈下跌趋势,仅煤炭、消费者服务和交通运输等涨幅为正,全年表现最亮眼的就是煤炭行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商业的本质四个层级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