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经济

经济学十大原理看完有趣小短文你就明白!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5-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经济学十大原理看完有趣小短文你就明白!

  现在,人们需要买什么东西,上购物网搜一搜,然后下单,所购买的商品就会送上门。厂家、购物网站与物流之间的“协调”使消费者的需求轻松地得到满足。

  又比如,组织一场一百多人的活动,让每个人独特的饮食需求都得到满足是很容易的事,但市场却让成千上万的人以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他们各自的需求,市场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他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都已经在“等着”他们,而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一个人或机构指挥的情况下实现的。

  市场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协调机制,把不同人的才能利用起来,去满足不同人的需求。里德的名篇《铅笔的故事》说明了这种神奇的协调机制。无数人参与铅笔生产,但可能多数人并不知道他们的产品构成铅笔的一部分,而如此众多、相互独立的不同部分却能够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一只只的铅笔“诞生”出来。

  经济学家早已注意到市场协调的神奇,并把“协调如何实现”视为经济学的根本性问题之一。确实,除非是在一个人的世界中,才不存在协调问题,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世界中,只要需要分工,就必然存在协调问题,而且协调的程度与效率的高低是必然相关的。

  经济学主要关注多人世界的协调,其研究角度可以归为两类,一是从“均衡”角度考察协调,二是从“个体行为-规则”角度考察协调。

  均衡方法也是一种从“数量”角度考察协调问题的方法,它把协调问题变成一个寻找最优价格变量与供求量的问题,认为当“市场出清”时,就实现了协调。这一方法的最大问题是“不现实”,从而并不能增进人们对协调的理解。比如某个时刻的“供给”与“需求”都是“主观的”数据,不是给定的,厂商和消费者都会根据他们对市场的判断调整自己的供给和需求,这意味着经济学家永远不可能知道厂商和消费者真正欲求的供给与需求是多少,所以供求曲线也只能是黑板上画画。

  另外,即便真的存在供求均衡的价格和数量,这也不意味着在这个价格与数量水平上,个体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实际上,个体的效用与经济学家计算出来的均衡价格与数量没有什么关系。某种程度上,这种均衡方法预设协调问题事先就已经解决,换句话说,在这种数量分析法中没有真正的协调问题。可见,从均衡角度来研究协调是有问题的。某些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协调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败,但他们的结论是从本身就有问题的均衡方法中得出的。

  相比之下,立足于“个体行为-规则”的方法认为协调是个体计划之间的相互兼容,是不同个体的目的的实现。这种方法虽然也强调价格与供求量,但把它们视为个体行动的产物,而非经济学家的最优计算的结果。自发产生的价格时时刻刻地在调整个体的行为,同时个体的行为也会对价格产生影响。协调会不断地产生“非意图”的结果,而市场也能自动地对这种结果进行处理。此外,协调不仅是一个价格与数量问题,也是一个规则问题,比如安全地过马路就要接受规则的协调,而均衡方法很大程度上没有考虑规则因素。

  多人世界的“协调”可以分为组织内部的协调与市场的协调。如科斯所意识到的,组织内部的协调是通过企业家的命令实现的,企业家把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组合起来变成产品的过程,也是一种协调的过程;市场的协调是指个体或组织之间主要是利用价格机制实现的协调,在市场这种协调模式中,没有指挥者,每个个体对价格信号做出他们自己的反应。

  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一种介于组织与市场之间的协调模式,如网约车公司滴滴把司机,车和网络平台组合起来,提供打车服务,这种模式利用了市场,同时也是通过企业实现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以共享为特征的新型协调模式也将越来越常见。广义上,组织(企业)的协调也是市场协调的一部分,或者说,组织的协调是服从于市场协调的,没有市场价格信号,组织内部的协调无法实现。

  协调的产生和运行依托企业家的作用。无论是组织的协调还是市场的协调,其主角都是企业家。企业家创新与协调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企业家的每一次创新就是实现一种新的协调。“协调”意味着企业家纠正了过去的错误,使消费者过去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协调是一个动态改善的过程,不是给定资源的最优分配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说用支付宝比用现钞更协调了,用网约车比打的更协调了等等。协调具有扩展性,一种新的协调也会促进其他协调的出现,比如智能手机促进了支付宝、微信等应用的出现。

  协调提供了理解“效率”的新视角:增进协调,就是增进社会福祉,而且促进协调是一种“低成本”地增加社会福祉的方式。换句话说,只要把那些阻碍协调的人为因素去除,社会福祉就可以在不增加财富消耗的情况下得以增进。这意味着政府要尽可能地减少管制,促进竞争,把促进协调作为优先的政策选项,那些意图增进社会福祉的经济刺激政策,不仅耗费大量财富,而且会扭曲社会的协调,从而减少社会福祉。同样,“协调”也可以作为评价经济政策优劣的标准:促进协调的政策才是“好”的。

  一个城里男孩kenny移居到了乡下,从一个农民那里花100美元买了一头驴,这个农民同意第二天把驴带来给他。

  kenny说:“我举办了一次幸运抽奖,并把那头驴作为奖品,我卖出了600张票,每张1块钱,就这样我收了600块钱”。

  kenny回答:“只有那个中奖的人表示不满,所以我把他买票的钱还给了他,最后扣除成本100元,我赚了499美元。”

  从前有一个小孩,与妈妈一起到一个叔叔家去玩,叔叔看到这个小孩很漂亮、可爱,就对他说:“你抓一把糖带回去吧!”小孩害羞地低下了头,不响。

  从前在美国的葡萄镇上,经常有旅游者来访问,他们有时会扔一些零钱给小孩,然后小孩们就会抢着去拣。

  有一个小孩却很特别,他每次都对那些十元、五元的大钞票视而不见,很认线元的硬币,拣完后就背着书包走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一晃六年过去了,小孩已经长大了,可他依然只拣1元的硬币,拣完后就背着书包走了。

  随着葡萄镇名气的增大,来游玩的旅游者也越来越多。这个小孩也成了当地的一大旅游景点,游客们都想看看这个小孩,扔钱给这个小孩,而小孩依然只拣他的1元的硬币,绝对不碰其他的钱。

  终于有一天,他的妈妈忍不住了,就问他:“为什么你只拣1元的硬币,你去商店买西时,还是认识钱的大小的呀?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是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含义。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经济学十大基本原理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