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经济

【权威观点】马光远:经济学家要始终牢记“经世济民”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3-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权威观点】马光远:经济学家要始终牢记“经世济民”

  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马光远,深耕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几十年,扎根到中国经济运行之中,参与相关领域政策制定。他认为中国是一片能够培育出优秀经济理论的试验田,希望能够研究出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

  近日,马光远在接受新浪网采访时称,他坚信疫情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他说,2021年将是开创性的一年,是巨变后的元年。在马光远的视角下,中国经济是怎样一幅图景?一起来看看他的描绘。

  新浪:您最初是如何接触到经济学,并一步一步学习发展成为一名颇有建树的经济学者的,能否分享一下您的经验和感受?

  马光远:我本科在人民大学学习经济学,研究生虽然学的是法律,但也跟经济相关,后来做过一段时间经济方面的法律工作,博士的方向又回到经济学。可以说,从本科接触经济学到现在几十年,我一直没有离开过经济学领域。

  我做经济研究和别人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我一直游走在理论与实际之间。一方面做理论研究,但更重要的是深入到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中,参与到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中。我认为时下的经济学脱离实际太远了,很多人坐而论道,对外面精彩的世界置若罔闻,这是研究不出什么有价值的理论的。我的很多经济观点来自于我对中国经济的实际参与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也在验证一些经济学理论究竟对不对。我从来不盲从什么理论,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奇迹般的发展,现有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中国奇迹。不是经济现实去适应经济理论,而是经济理论如何随着经济现实不断更新和发展。中国的经济现实需要全新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需要突破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我一直坚信,中国拥有产生经济学新的理论的最肥沃的土壤。怎样把理论与实际慢慢地弥合,研究出一套中国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是我多年来一直钻研和寻求的方向。

  新浪:深耕经济学领域几十年,您对经济学是如何理解的?您认为普通人了解或学习经济学有什么作用?

  马光远:经济学本质上是研究如何做出选择的一门科学,它本身又是一套逻辑,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并非完全按照现实,而是把很多东西抽象化后得出结论,所以经济学本身跟经济现实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在中国有很多人认为经济学可以指导投资,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经济学跟投资之间关系不大,比如投资股票,按照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上所有的信息你都知道,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经济学是一套逻辑,这套逻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流派,他们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学都要考虑问题,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年为什么发展这么好,按照主流的新古典理论是解释不清楚的,因为中国政府对经济领域有很多干预,而且,并非所有的干预都是对市场的伤害,有一些干预推动了市场力量的发挥。现代经济学难以解释中国经济,这也说明经济学还很年轻,经济学不过是两三百年,但人类经济已经五六千年了,所以到今天为止,经济学还有很多地方跟经济现实不相符,还不能完全称之为科学。

  总结来讲我认为,经济学有用,但未必可以指导投资。其次,不要迷信它,它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套理论,它还在发展,它没有终结于某个真理。

  马光远:首先我必须声明,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经济学家,因为我认为经济学家必须拥有自己原创的一套理论,我不认为我有什么原创的理论。当然,中国很多被称为经济学家的也没有原创理论,只是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学习”的不错而已。但是,我认为中国具备出现伟大经济学家的土壤。过去四十年中国在全球经济中表现最好,创造了大家认为不可能创造的奇迹,这说明中国经济的运行是有效的,但是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又无法解释,所以我们需要创建新的理论。研究出一整套理论体系,去解释中国经济的运行,我想这是每一个研究中国经济的人都有的梦想。

  但是,我的旨趣不是去搞原创的理论,我更痴迷于观察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而且特别喜欢去挑战预测。而预测并不是经济学家擅长的。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经济观察家,一个能够用人话、真话去讲述教科书中没有的经济,告诉老百姓如何研判经济趋势。这一方面需要经济学理论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必须深入中国经济的一线,和企业家、官员以及各行业的人进行交流。这样才有自己真正的观察。同时,我也喜欢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与制定,这是“经世济民”真正的体现。

  我觉得一个真正优秀的经济学家也好,经济观察家也好,他首先应该有社会责任,有家国情怀,有爱国心,有民族担当。第二是具有非常广阔的历史视野。作为经济领域的学者或观察者,应该比别人看得更多、更远。第三是一定要建言献策,不是只挑毛病,而是可以提出有用的建议。第四是要有人文关怀,为普通老百姓改善经济提供一个学者的视角,我认为这是学者更大的责任。一个不研究道德伦理、没有人文关怀的经济学家是不合格的经济学家。

  新浪:作为一名经济学者,您是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任评论员,也是多家媒体平台的专栏作家和特约评论员,同时还兼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金融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多项职务,您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角色?如何在不同的角色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马光远:这种多元的角色恰好最符合我的定位,我认为要真正看清楚、解释清楚中国经济,就必须具有多元的身份。必须跟很多企业接触,必须参政议政,必须参与到实际政策的制定中来。具备多元身份绝对不是不务正业,而是能够更好地认清中国经济的,能够更好地发现中国经济的规律,并且上升到理论层面。

  中国是一片能够培育出优秀经济理论的试验田,如果没有多元身份参与,没有机会到处看一看,我认为是很可惜的。比如说今年疫情发生以后,中国经济究竟怎么样,企业运行真正的困难在哪里,有没有复工复产等等,这些情况如果没有实际参与是不可能知道的。我不夸张地说,我是中国每年跑企业最多的经济研究者,我每年的飞机记录据说超越了99%的人,我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去企业,去一些部门和一线的人交流,他们给我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

  马光远:所谓的角色,我认为一个是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一个是向老百姓普及经济学的常识,消除他们对经济学的误解。

  我一直觉得我在承担一个使命,就是用“人话”向大家解释中国经济,也就是用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去告诉他们经济学是什么,而不是用很多术语和模型。中国的老百姓其实对经济特别关注,对投资特别热衷,但是他们经常反映经济学讲座听不懂。这就需要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讲解经济学,需要有人去做这样的一个传播,我认为这是经济学家、经济观察家的社会责任。经济两个字就是经世济民,经济学家应该放下架子,参与到给公众普及经济学常识的队伍中来,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

  新浪:在房地产领域,您以客观中立的立场以及立足于制度建设的建议赢得各界尊重,对中国房地产政策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您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投资是如何看待的?

  马光远:首先要尊重产业的基本规律,这个非常重要,这么多年在房地产领域我一直在引领一个风向,就是如何客观中立地看待这个产业。在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房地产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它拉动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对大家生活品质的提升,我想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以跟房地产比。

  第二点是,中国经济过去二十年发展这么快,大家的收入增长、货币发行也这么快,与之相比,我认为除了少数城市房价偏高之外,绝大多数地方的房价上涨是合理的,跟中国城镇化发展、经济发展方向,跟老百姓的收入是吻合的。很多人觉得房价上涨太快,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房价上涨背后的因素和规律,总是用不合理的参照系去看待。

  第三点就是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很多问题,但最大的问题不是房价高,而是政府管控的边界没有理清,房地产真正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比高房价的问题更需要解决。比如,保障房的问题,政府如何保障?长效机制的问题等等。中国房地产怎样在下一个周期里真正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我认为无论对中国老百姓,还是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构建一个最低阶层有保障,中低阶层有支撑,高端市场能够放开的房地产发展健康体系,我们需要加快地去推动房地产制度建设,这是学者的责任。

  新浪: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房地产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您觉得房地产行业生态及发展逻辑是否有什么变化?您能否基于此对市民投资房地产给出一些建议?

  马光远:我觉得疫情对房地产的影响不算太大,其实在今年中国经济的主要指标里,房地产的指标是表现最好的,无论是投资还是销售,所以说房地产受到冲击是一个误导。

  中国房地产从1998年到现在市场化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来其实房地产的基本面都变了,过去很缺房子,现在房子基本足够,在中国可以投资的城市越来越少,房地产作为最好投资品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对于老百姓来讲,下一个周期房地产作为最好投资品的时代结束了,我是不建议老百姓把主要投资放在房子上,因为房地产的风险在凸显。投资房子一定要记住的一点就是,投资房子有风险,需要谨慎对待。房地产正在从大众投资走向专业投资。同时需要专业的眼光,有专业眼光的人往往能抓住机会。

  新浪:您的第一档音频节目《光远看经济》近期上线,此前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也以“光远看经济”账号为市民提供经济学知识,您在各媒体平台也有不少节目和专栏作品,与之相比,这档音频节目有什么不同之处?您想通过这档节目为市民带来什么?

  马光远:要向老百姓普及经济学的知识和心得,我认为重要的平台上都不应该缺失。过去我在一些传统的媒体,比如说央视、央广、中国之声上有很多发声,那么现在音频领域已经是非常强了,有很多受众表示希望能够以音频的形式听我的节目,所以我其实是在满足大家多元的需求,希望通过更加多元的平台给大家讲解中国经济和投资的一些趋势,传递我的观点和判断。音频栏目推出以来,大家都很支持,一直处在排行榜的前几位。

  马光远:过去在中国投资是不专业的,投资股票也好,投资房子也好,都是道听途说,但也能赚钱。因为过去中国经济的财富风口很多,差不多每十年有一波财富浪潮,总能让你碰到。等于你在一座高速行进的列车上,不管你在这个列车上睡着、坐着、躺着,你都在飞奔。只要你上了这趟列车。但是现在这样大的财富风口基本没了,增量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存量,在存量的基础上如何完善,如何优化,不专业研究的人是不可能投资成功的。过去中国散户亏、机构也亏,但这几年明显不一样了,散户被割韭菜,但机构赚钱的非常多。像今年这种行情,大盘看着没怎么涨,但很多机构赚了不少钱,专业化投资就能体现水平。所以说我们首先要意识到投资不容易,如果投资容易,谁去干实业?我觉得这一点可能大家慢慢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新浪:在前不久的“2020中国科技城创新发展论坛”上您说到,“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但越大的挑战带来的发展机遇就越大”,您所说的发展机遇应该怎么理解?您认为企业和普通市民应当如何抓住这次的机遇得到更好的发展?

  马光远:我今年其实一直在讲,这次疫情砸出了一个黄金的投资机会。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其实是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每一次中国经济遇到巨大挑战的时候都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现在有很多人对中国经济很悲观,其实是他们不懂中国经济过去40多年经历了什么,他们应该回过头看一下,每一次大的挑战之后,中国经济是如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

  我认为这次疫情其实就是把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发展的很多短板都倒逼出来,只要我们下决心去解决这些短板,就会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我认为这次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仍然是巨大的机会。当然挑战也是巨大的,关键在于能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去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

  新浪:2020年即将进入尾声,对于即将到来的2021年,在经济发展和投资上您有什么预判和建议?

  马光远:我觉得中国要坚定地跟过去的发展模式告别,过去四十年粗放式的、不重视技术含量的增长,已经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中国要按照高层最近提出的“双循环”战略,是要解决过去四十年经济发展的短板、痛点和软肋。是要打通中国经济的任督二脉。中国的企业家一定要改变过去高增长、赚快钱的思维,静下心来赚慢钱,赚有技术含量的钱。我认为中国未来的投资就是围绕“双循环”,双循环战略涉及的领域,都是未来可以关注的领域。同时,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中国经济变了,投资理念变了,赚钱逻辑变了,未来我们不是要看哪个领域发展如何,而是看谁做得更好。

  我觉得2020年是里程碑的一年,很多人过去存在的幻想无法实现,那就必须改变。所以2021年其实是开创性的一年,是巨变后的元年。元年怎么度过取决于你有没有意识到这种巨变,有相当一部分人比较悲观,但我仍然乐观。我好像一直是一个谨慎的乐观主义者,善意的批评者,尖锐的建言者。中国经济的很多机会都是在面临一些大的挑战后出现的,这个出现恐怕就在2021年, 所以我对2021年充满期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经济 经世济民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