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经济

十组数据读懂2020中国经济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0-3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十组数据读懂2020中国经济

  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答卷。(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熊丽)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无论绝对额还是相对GDP比重,都比较大。目前来看,“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的目标任务将如期完成,大规模减税降费正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董碧娟)

  在困境和压力之下,中国外贸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一方面,中国外贸企业迎难而上,在市场压力下茁壮成长。另一方面,中国积极主动扩大进口,为世界经济贸易合作注入活力。(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冯其予)

  当前,消费仍是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虽然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商品销售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随着我国经济加快恢复,再加上一系列促进消费增长政策落地落实,消费仍将保持回暖态势。(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冯其予)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不利气候影响,为确保粮食安全,全国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积极落实支农惠农、种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慧)

  面对疫情冲击,我国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各地保基本民生力度持续加大,及时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济等保障标准,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熊丽)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稳就业政策落地见效,重点群体就业得到较好保障,就业大局总体稳定。特别是各地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扶持政策,强化兜底保障,稳住了就业基本盘。(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韩秉志)

  今年以来,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投资政策不断落地见效,特别是随着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等资金陆续下达,投资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增速不断回升,结构继续优化。(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熊丽)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国内外复杂严峻的不利环境,工业领域率先扭转生产大幅下滑的局面,呈现出增速逐季加快的持续稳定恢复性态势,表明我国工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黄鑫)

  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市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服务业复苏态势持续。1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9月份以来持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熊丽)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经济日报 经济网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