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产业

区域新格局下 城市群边缘地区产业发展思路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0-2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区域新格局下 城市群边缘地区产业发展思路

  以城市群、城市圈为引领的中国区域发展将成为未来5-10年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群(圈)规划建设也为群(圈)边缘地区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立足群(圈)边缘地区,如何挖掘区域特色优势资源重新定位,突破有形的边界限制,分享城市群、城市圈产业集聚发展的红利,是城市群边缘地区城市管理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一个或两个超大型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在我国,关于城市群的探索可谓历经波折。中国城市群的战略构想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以长三角经济区为代表,受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程度,彼时城市群(经济区)内部联系松散、交通欠发达,经济区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满足优先发展的需求。此后,2006年十一五规划、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陆续出台,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定调,终结了长期以来大都市与小城镇的模式之争,“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成为共识,在空间形态上更具包容性、在城市层级分工上更具协调性的城市群,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角。

  从2015年至2019年2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十个国家级城市群的规划,并且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的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战略部署。未来5-10年,城市圈、城市群的建设将会成为中国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解决城市群边缘地区的产业发展问题,成为城市空间建设的重要课题。

  2021年2月24日,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中国重点城市群、城市及地区按照交通运输需求量划分为3类:极、组群和组团。

  国家交通规划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区域未来发展的重视程度,建设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的提出,城市群、城市圈的建设再次受到市场关注。

  随着综合立体交通网深入落地实施,大交通下的区域综合发展、城市融合发展与产业协同,将持续为城市群边缘地区提供绝佳的发展机遇。

  城市群、城市圈的划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产业的集聚特点,随着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深入,在“双循环”战略、“RECP”等重大战略、协议的实施驱动下,打造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成为城市圈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伴随城市群、城市圈建设持续深入,将推动区域范围内产业格局新的重构,城市群边缘地区也将面临内外竞争双重挑战。在高端环节与高技术领域,核心城市虹吸效应渐强,不断吸引高端要素外流,边缘城市在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短期难以形成突破;在低端环节,近年东南亚国家制造业强势崛起,市场竞争激烈,而我国城市群边缘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要素成本相应提升,原有发展模式受到挑战。

  城市群格局构建,极大促进了高端要素聚集,形成的产业发展局面,但在当前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市群边缘地区的产业高质量升级与高端化延伸。

  城市群、城市圈的规划建设往往形成一个有形的地域圈界,受政策的引导,群(圈)内对群(圈)外城市人才、资金等的城市虹吸效应将进一步加剧,边缘城市现有的企业、人才、金融、科技等产业资源基础将会受到冲击。

  群(圈)外城市多是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产业发展较为落后:农业占比较大,二产以纺织服装、农副食品加工、家居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伴随着国家“大发展、大开放”战略的实施以及城市群的规划建设,这些边缘地区在传统产业的承接上也面临着东南亚等国外地区的外部竞争。

  尤其是,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正式签订,RECP中基本所有国家都显著下调了衣帽等纺织类商品、雨伞鞋靴等加工物、蔬果鱼肉毛皮等基本食物以及部分金属的税率;受此影响,东部沿海城市原本向内陆人工成本低的欠发达地区转移的相关纺织服装、鞋靴加工等附加值较低的轻工业,纷纷将生产制造环节向人工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转移。

  因此,城市群边缘城市如何利用区域优势,重新找准自己发展的定位,实现错位协同发展,借助城市圈、城市群的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是城市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结合过往接触过的城市群边缘地区产业发展经验,城市群(圈)边缘城市可以按照“挖掘点-链成线-形成面”的发展思路,对区域发展环境进行梳理,形成新的发展定位。

  即从特色要素资源出发,围绕国家战略规划、宏观市场发展要求,由浅入深逐步构建本地特色资源产业链;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边缘地区之一——四川巴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为例。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是成都、重庆、西安三大都市的几何中心,也是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心城市、原川陕苏区中心城市。巴中作为中国知名的老区,产业发展以传统产业为主,食品饮料和家居建材在全市工业产值中占比最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处于培育发展阶段。

  巴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是如何实现从“边缘”到“前沿”的华丽转身的?答案就是认清自身在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趋势中的资源禀赋和角色定位,从全局谋划一域。

  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规划影响,巴中作为圈外城市积极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提出“立足资源优势、环境容量等,强化产业互补、协同发展,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精准配套产业发展,深度融入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构建紧密协作、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成为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

  在此发展背景下,巴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以巴中特色矿产——石墨为基础,顺应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充分整合区域现有企业资源,围绕成渝地区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配套环节,以三类工业用地为基础,通过产业圈层化发展,即:以石墨为核心,实现资源产业化发展,建立石墨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以石墨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为基础,以成渝区域产业配套为目标,建立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体系;以石墨及新能源电池为基础,延伸培育发展前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最终构建起以石墨新材料为核心,具有巴中地域特色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区域产业配套基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产业发展思路图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