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产业

“三大行业+三大维度”挖掘创新层投资热点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三大行业+三大维度”挖掘创新层投资热点

  图为圆桌论坛现场。左起: 鲁公路、 高连奎、 庄浩、 赵宇、 陈勇良、 贾红宇(图片来源:易三板 张恒 摄)

  2016年7月16日,由易三板主办的“创新层的投资逻辑分析——以共享经济为例”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共享经济专家学者、资深投行、知名PE等人士,围绕“如何在创新层企业中选择投资标的”等论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论坛上,海通证券新三板与结构融资部总经理鲁公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员高连奎、北京弘盛远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浩、易三板研究院执行院长贾红宇、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资本市场部合伙人赵宇、马上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勇良,就“如何在新三板中的垂直行业挖掘投资热点”进行了圆桌讨论。

  海通证券新三板与结构融资部总经理鲁公路认为,新三板市场垂直行业中的每个行业都能够成长出一批猛兽级的企业,这里面有一些行业可能比较,有一些行业相对来说保守一些,就跟女孩穿衣服一样,有些人穿得保守,有些人可能穿得比较外露一些,但是穿得外露的未必比穿得保守的好。可以关注新能源、医疗健康、文化教育、体育以及游戏等几大行业的投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员高连奎认为,投资应该看企业的成长性,垂直行业更多的是与网络相关的概念,把握准两个参数才能把握好企业的投资价值:一是市场种类有多大;二是人们对网络的偏好有多大。

  北京弘盛远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浩认为,新三板市场每一个细分的子行业中都能够看到所谓的一些独角兽的企业,这些企业估值在10个亿以上,并且不在少数,投资人可以密切关注新能源、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等三大行业的投资机会。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资本市场部合伙人赵宇指出,对于投资来讲行业的选择是第一位的,如果行业选择不好,投资的机会和收益肯定会受很大的影响。

  赵宇建议从三大维度选择投资行业,一是要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发展方向,二是要考虑与社会、经济、人的刚需相挂钩的这些行业,三是理性判断一个行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马上游董事长陈勇良则基于旅业,阐释了自己对行业内投资机会的看法。陈勇良认为,从市场容量和国家的鼓励程度来说,未来旅业会有100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同时,去年中国旅游的总量是4万亿,未来应该会达到6万亿、8万亿甚至10万亿,非常巨大。10万亿除以1000也还有100亿,就是说平均每家收入还可以有100亿,足以支撑一个上司公司,所以这里面的投资机会是很大的。

  “当然既有投资机会也要控制风险,旅业正面临这激烈的竞争,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如果商业模式不能支撑健康的现金流,又没有非常强的融资能力,投资风险就会比较大。”陈勇良强调。

  易三板研究院执行院长贾红宇则建议,投资新三板,还是先从自己的熟知的领域入手,然后向周边上下游去延展。

  贾红宇认为,各个行业都有投资机会,最关键的一点是熟不熟悉这个领域。如果不懂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再好,有可能也抓不到机会。

  这是一个挺难回答的问题,什么叫垂直行业?我觉得每个人可能理解的不太一样,就是说国民经济大概一共分了20多个门类,每个门类底下有很多二级细分行业,然后有子行业。

  我个人觉得,每个行业都能够成长出一批猛兽级的企业,这里面有一些行业可能比较,有一些行业相对来说保守一些,就跟女孩穿衣服一样,有些人穿得保守,有些人可能穿得比较外露一些。但是是不是意味着穿得外露的就一定比穿得保守的好?我看未必。因为中国这个市场实在是太大了,就是说你除了消费之外还有生产,还有交易,就是各个活动都有。

  第一个:新能源。可能是因为中国确实对能源的需求是比较大的,能源也面临一个升级换代,这里面我觉得有很多的投资机会。

  第二个:医疗健康。这块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将来越来越老龄化,大家对健康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比如像一些癌症的筛查,基因检测什么的,还有治疗糖尿病什么的,这些东西在中国都能够获得比较大的一个应用。所以医疗健康服务这块我个人认为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的。

  第三个:文化教育。这块也是很热的,因为也是基于庞大的需求,光我们海通挂的三板企业里面就好几家教育企业,有做开十二的、有做会计培训等各种各样的,市场是非常大的,而且这个增长潜力也是蛮大的。

  还有其他的,我看最近体育也比较热,就说明大家有这个强身健体的需求和娱乐方面的一些需求,这块实际上就是和游戏可能在一块,但是现在你说这个游戏,,这个市场已经被开垦的差不多了,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小观点。

  我觉得投资应该看企业的成长性,因为既然说垂直行业,它已经做得很细分了,不是一个大而全的概念,这种行业在发展上非常有限。另外,根据我的了解,垂直行业更多的是一个与网络相关行业的概念,与网络无关的行业可能也不用这个概念。既然是与网络有关的行业,我感觉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网络化,有一些特殊行业可能比较适合网络化,但有的行业基本上不适合网络化。

  我理解的垂直行业,应该是指在这个行业里面深耕细作,并且能够做到一个很细分的市场。应该说现在垂直行业里面,我觉得主要的热点体现在互联网+,还有比如说 O2O,还有包括刚才鲁总说到的医疗健康这样一个朝阳行业,并且还有一种消费升级,其实也就是O2O。那么在这三大行业里面,有很多企业,包括在新三板创新层中的一些企业也做到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另外,每一个细分的子行业中都能够看到目前所谓的一些独角兽的企业,估值在10个亿以上的企业应该不在少数,所以我觉得这三个行业应该是咱们投资人可以重点关注的子行业。

  首先我觉得把这个问题放在第一个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行业的选择对于投资是第一位的,如果行业选择不好,投资的机会和收益肯定会受很大的影响。那么行业怎么去选择呢?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维度:

  维度1:要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发展方向(因为讲的是境内的投资机会和热点),要与这个大的方向相一致、相符合,否则机会概率会偏小一些。这个考验的是每个投资人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以及理解的程度和深度,这也是一个技术活,所以这个不能脱离宏观的层面,首先要在宏观定位的基础之上来展开。那么仅有宏观也不够,还要有微观的去落地。

  维度2:要考虑与社会、经济、人的刚需相挂钩的这些行业。这个里头值得讲的面就比较宽了,因为每个人实际上刚需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既要关注普遍性的刚需,同时还要关注那些个性化的刚需。

  意思就是说,普遍的刚需,像生老病死,这是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这肯定是刚需。那么个性化的刚需,它可能存在于不同的人群当中,有的人可能年轻一点的,打游戏,这可能是他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块,但是年纪大一点的人就觉得简直不可理喻,是浪费生命和时间。但是我们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就不能够过于狭隘和自我,就是说你要考虑到整个市场,包括不同群体的人,他的这种刚需是否有市场,而且市场是否足够大。

  维度3: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发展的规律或者说是一个周期,从大的方面来讲,这个大的周期就跟人的生老病死是一样的,但是有一个阶段性的周期规律,这个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阶段性的周期规律就是说可能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时期发展得特别火热,这个时候容易受到资本的追捧,投资人就一窝蜂地往里头扎,这种情况大家见得比较多。但是当浪潮褪去以后,这种模式或者这种行业,是不是就不行了?其实也未必,就像我们之前也跟朋友聊过关于TMT这个大的门类,之前受到很多的热捧,包括O2O,烧钱比较厉害,那么现在这个浪潮褪去了以后,它是不是就真的没有机会了?或者还仅仅只是一个行业的整合?所以作为投资者一定要有一个眼光,要能够理性地去分析。

  第一个:旅游市场大,去年中国旅游的总量是4万亿,未来应该会达到6万亿、8万亿甚至10万亿,非常巨大。

  第二个:国家对旅游的重视确实到了异乎寻常的程度,基本从2009年开始,每年会出台一到两个国家层面的政策,比如说《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旅游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一系列的文件。同时我们做旅游目的地,到各个地方去,旅游已经真正成了中国经济现代服务业拉动内需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抓手。

  所以从市场容量和国家的鼓励程度来说,我觉得未来旅业会有100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1000家有点多,但其实已经有不少了,比如归于旅游类的、很早上市的主板公司,比如说张家界股份,黄山旅游和桂林旅游等已经有很多了。有统计显示已经有200多家了,但是我觉得未来,当然包括新三板、创业板、主板甚至海外上市的,会有超过1000家。

  第一类:比如我们马上游这样的企业,我们把携程、途牛算作组团社,它是消费类的互联网,而我们旅游产业的互联网,是在旅游目的地通过互联网+来把供给侧、把旅游服务体验、供应链这块整合好,是跟它们不一样的一个独特定位的企业。

  第二类:细分行业。因为旅游可以非常细分,亲子游是一种细分、休闲养生是一种细分,甚至到海外游学也是一种细分。就像刚才鲁总说的,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而旅游这个消费的单品,比如说带着小孩去美国游学一趟,到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都转一遍,甚至有一两个月在那里做夏令营,大人、小孩估计10万、20万甚至30万就出去了。有1万个这样的客户就是30亿,这样的收入也够支撑一个上市公司了。所以有很多这样的专注于细分行业的旅游企业是有一些机会。

  第三类:除了跟教育的结合、跟航空的结合,或者基因年龄段的、亲子游,还有小孩、老年人的旅游这种细分,还有一种是区域性的做内容的,就是类似于以前的黄山旅游、桂林旅游,只是说以前的政策是可以让这些卖门票的公司上市,但是后来国家不允许这样的以门票经济来上市的。但是围绕着区域性来打造优质内容,比如说打造一个大型的主题乐园、公园,类似于迪斯尼,但是可能短时间内还做不到迪斯尼这么大的规模,那么它也是可以经营得很好。

  就像我们的股东湖南电广传媒,它有一个在长沙运营的世界之窗,就是一个主题公园,而且是20多年前投资的,折旧都折旧完了,但是它每年有将近2个亿的收入,利润可能有5000万,也很好,就是一个公园。当然了像华强方特这样的,它有26个,就是把这种经验去复制,那更是很强的。

  当然投资也要控制风险,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在旅游里面面临的竞争也很激烈。在投资的初期阶段,甚至发展阶段,如果商业模式不能支撑自己很健康的现金流,又没有非常强的融资能力,那也有可能投资起来会有比较大的风险。

  对于行业投资这一块,我个人的观点和建议是,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快,我们自己也看了好多项目,很多领域并不是我熟知的,但确实是有一些机会。理性来讲,各个行业其实都是有机会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说,你熟悉不熟悉这个领域。如果你不懂这个行业,就是说这个行业再好,有可能你也抓不到机会。

  如果你想去选择投资标的的话,就是从你熟悉的领域去筛选、去挑,我觉得这样的话,风险是比较低一些,而且比较可控,未来如果是能找到比较好的合作的伙伴,比较好的投资者,挖到比较好的人、比较好的员工、比较好的团队,没准儿能拉到比较好的钱,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建议在新三板领域,大家还是从自己的熟知的领域入手,然后向周边上下游去延展,这个是我个人的一个投资的逻辑和想法。

  投资的风险,我想是这样的,因为做三板投资,三板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创新创业型的,这些企业小,小的话死亡的概率是蛮大的,所以就是说你是不是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

  1,未来有没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你是市场越来越小或者是越来越萎缩,你这个企业估计不死也萎靡不振。

  2,这个团队到底对它做的这个东西了解不了解,它有多么喜爱这个行业,因为你看我跟几个老板聊,做着做着就想着移民美国了,那这个企业肯定是做不好的。

  所以就是说一个是你未来的市场判断,就是这个市场未来究竟是怎么样一个走势,还有这个团队本身,尤其是创始人,因为小阶级嘛,就是早期,还不是说MBA能够进入的时候,都是一些创始人,所以就是说创业者个人的一个格局、一套打法等等,包括斗志其实都是蛮重要的,我觉得这个是企业本身的一个风险,是需要关注的。

  因为企业挂牌以后肯定是一个公众公司,那公众公司和私有公司是两回事,你是要对投资人负责、对这个市场负责的,你要定期做个信息的披露,包括股转公司和证监会是隔三差五地查的股东占用企业资金什么的,那你说老板动不动就把这个企业当成自己的提款机,那肯定是不对的。我就觉得说,这个企业最起码内控方面是很差的。那么一个小企业,如果你做一个公众公司,如果你的内控比较差,不按照游戏规则来玩,我觉得这个企业不行。

  包括你看前一段时间报纸上老是披露,包括我们自己也有一家企业的大股东把自己的股权质押出去了,然后也不跟我们说,这不光是让我们觉得很难受,而且是很可恶,我们自己投了很多钱,然后复牌了以后亏了很多钱,所以我觉得这类企业绝对是不值得投资的。因为一个好孩子才能够有好发展,因为新三板,就是我讲了它是一个青少年,他不学好,老是学坏,这类企业你说能投吗?再说新三板的公司多,你为什么非得投那些不合规的公司,那没必要。

  我认为应该投那种有护城河的行业,或者考虑这个公司不管现在做得怎么样,未来做得怎么样,它会不会一下就没了,这样的公司很多。就是说这个公司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什么?这个基础牢固不牢固,是我们搞投资非常重要的,如果它不牢固可能几天就没了。比尔盖茨都说过,微软离破产只剩一个月。马云说过,淘宝说不定哪天就没了。就是行业不具备核心的东西,或者很快被别人替代。我个人的总结就是说,所有行业都是基于技术的,如果基于这种物理技术的,就是很容易被人模仿跟进,如果是基于化学技术的,基本上就很难被人所攻克。所以互联网最终还是一种物理技术的延伸。而生物、化学这些东西,基本上它要想破解是很难的,因为它靠灵感,你没有这个灵感就破解不了这个秘方,为什么很多保密的秘方几千年破解不了?中国制火药这种技术,可能欧洲几千年它也没有这个灵感,它产生不了。像中国的印刷术,它是基于物理的技术,很容易被人模仿,而基于化学的技术基本上就模仿不了。所以说这个行业的技术基础牢固不牢固是一个很重要的风险。

  我觉得前面两位讲得非常好,我觉得首先投资的风险其实就是人的风险,因为投资主要看的就是人。比如说投一个企业,就要看这个创始人,他到底是不是认认真真在做这件事情的人,这个是最基本的一件事情。比如说咱们无论投任何一家企业,首先是要了解这个创始团队,他们是不是稳定,包括他们在做的事情是不是真正的在脚踏实地做事情。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像刚才高总说的这个,有一个技术壁垒,其实如果一家企业它有了技术的壁垒,那么它首先在人没有问题的基础之上有一个技术的壁垒,那基本上这家公司就很快能够成长起来,也难以被模仿、被超越。比如说小米科技这样的公司,它具备了这样的技术壁垒以后,它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并且估值从最开始的10亿美元,到现在大概应该有500亿美元左右了。所以就是说投资从被投企业方向来看的话,一个是它的团队,一个是它的技术。

  另外我想说从咱们投资者的角度,咱们有哪些风险?其实咱们主要应该注意的就是合规的风险,应该说7月15号,就是在周五的时候,新的私募基金的管理办法已经出台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如果咱们要通过投资新三板的这种私募基金去参与的话,那么要注意的就是有很多个人投资者,起码要有100万的出资,包括自己的个人金融资产要大于300万,这样的硬性规定是要符合的,不然的话有可能像之前的一些创新,比如说一些众筹的方式,大家10万、20万都能够参与进去,本身的形式是一种创新的形式,非常好,但是最后还是因为一些合规的问题,这个通道就没有落实。所以从合规角度来说还是要非常注意这方面的。

  我觉得这个风险是所有的投资活动必须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关注风险是为了控制风险,就是做好风险防控,所以这个是所有投资活动的重中之重,这个是毫不夸张的。

  因为咱们今天这个活动,我觉得有一点讲得特别好的就是从鲁老师到高老师,一直都在强调的就是新三板这个市场它不等同于A场,它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个本质的区别,站在投资人的角度,那就是你的投资方法,你的投资组合,这个东西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说不能把这二者区分开来,比方说之前鲁老师讲到了,投资期限的设置,你要是弄一个2+1,那你这个肯定就是选错了地方。所以你怎么来设置你的时间窗口期,包括像刚才这些嘉宾一直在说,说投资的重点是看人、看团队,实际上这都是投资一级市场的方式和方法,它不是投资二级市场的方式和方法,它实际上投资的是非标领域的方式方法,不是投资标准领域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方式方法的问题解决清楚,如果方式方法都弄错了,那这个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新三板市场,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也不能说它还不完全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或者是市场,但是它除了市场化风险之外,确确实实还得要考虑它的一些信用风险,包括其他的一些非标准化的风险,这个是不能不考虑的,不能像对待二级市场那样,我们只考虑市场化的和政策层面的风险就OK了,这个可能我们要做的工作维度更多。所以我们要在方式方法上有一个调整,因为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在这一块都是容易犯错的。

  我们一定要牢牢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定位,有的朋友就觉得是不是有点可笑,我们就是投资者,这个角度还能站错了?但实则不然,我们很多投资,我们刚才也说了,有一些投行化的一些标准,或者说是经过投行化的遴选之后成为我们投资的基础。但事实上投行的角度跟我们投资的角度,他们是融资方的角度,我们是投资方的角度,投融资的两个角度有的时候是针锋相对的,是截然相反的。就是融资方的中介机构帮他们做过了一遍尽调、帮他们做过了一遍梳理、帮他们进行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建立,并不能够完全取代咱们投资方再以投资的角度把相同或者类似的工作重新做一遍,这个是不能取代的。

  因为我本人是做资本市场业务的,我主要是服务企业融资这块,这个我太清楚了,因为今天咱们讲的是投资,投资的热点和投资的风险,所以我立马就把这个角度变过来了,我不能站在融资方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因为融资方是服务企业去融资的,他可能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个企业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的投资者。但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就必须要有火眼金睛来识别他展现给你的这些东西,哪些是他有意向给你看的,哪些是他遮遮掩掩不太愿意让你看的,这一点也是对我们投资人投资水平很高的一个要求。

  第三个:我们这么重视和认知了风险,目的是为了防控风险,那么风控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就是分散,就是投资的组合和配置。在这一块我觉得又是一个文章,这不是三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

  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投资者,你应对风险一定要有配置的这根弦,这根弦一定要一直崩着,要有这个理念在里头,贯穿你的投资整个活动的过程,这点肯定是没有错的。当然具体如何去配置,如何去组合,这个确实也是一个技术程度很高的一个活了。

  所以总的来讲,投资新三板实际上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也就意味着它的风险是有一定的,这个也是大家比较清楚的事情。

  刚才我说机会的时候其实也谈到了风险,在这里我再回应一下刚才高教授说到的壁垒的问题,就是整个旅游市场机会很大,但是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有一些巨头,像携程这样的巨头,在高点上已经估值200亿美金,它买了去哪儿,基本上是控股了艺龙、参股了同程、也参股了途牛,所以等于说中国的旅游它一家包了,当然不会是这样的了。

  那么作为新三板这样在发展阶段的企业,要去跟这样的巨头共同在一个市场里面玩,还是会有一些壁垒的。

  第一个:就是刚才提到的,你要在细分的市场里专注,做到极致,那这样的话,虽然它大,但也是很难把你颠覆的。

  第二个:其实你做的东西真的不能跟它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我们其实也面临着这么个问题,这么多巨头,我们是后来者,怎么办?肯定是自己企业的定位、战略的定位要有差异化,比如说它做的是标品,标准的酒店、机票、度假,那我们还是有很多非标品,都是民宿、老百姓的农家乐这样的非标品,这样就是区别。

  第三个:互联网在全世界、在中国已经差不多20年历史的时间,做纯互联网的机会也是比较小了,因为前面的人把这些容易做的已经用大资本、大规模做得差不多了,所以还是要有一些线下的东西,线上线下的融合来建立壁垒。

  所以这里面就说到有一些区域性的机会,比如说有一些旅游目的地,或者准旅游目的地,它们会成立文旅集团,然后根据他掌控的资源来做一些区域性的运营,因为这个市场也很大,那么这个其实就是一种壁垒,它是不可替换的。就不说黄山,黄山太成熟了,比如江西有一个明月山,它也是在逐步崛起,它是不可替换的,虽然携程很强,你也不可能复制出一个明月山来。我就简单做这一个分享。

  针对投机者,我说的这个投机者不是说意识形态上的投机,投机者的意思就是说在座的,大家买股票都是投机者,你不是看哪个企业今年利润能翻几倍,你就是想这个月买了下个月退,或者说再长点时间退,这就叫投机者。

  这些投机者就是短期投资者,短期的投资者,实际上这个风险在新三板来看就是流动性,就是刚才我讲那个易指数,我们做研究也提到了。这个流动性不单是说你的企业好坏,其实这个企业好坏对我没什么影响,就是你在这半年当中、一年当中,企业股票涨了我就能卖,我就能赚钱,这个就OK了。

  那对于这个阶段,一年、两年到三年,我们叫三年以内的这种投机者来看的话,最大的风险就是流动性风险。如果你怀着一种投机的心态去做新三板投资的话,你第一个关注的不是企业好坏,第一个关注的就是这个企业有没有交易,它如果没有交易,你退不出去,那不就是打水漂了嘛,你被动地变成了长期的投资者了。

  中期是针对财务投资者,3年到5年这种,比如刚才几位专家讲的2+1,还有的到3+1、4+1这种的,这种到中期有一部分叫财务投资者,他可能以一种契约型基金或者有限合伙人进入,他其实也是一帮高净值客户,100万起或者200万起进入的一帮人,他也是不管你的企业好坏,也不能给你带来太多的资源,但是可以给你钱,给了你5000万、给了你1个亿,这些人退出的阶段在3到5年。

  这个阶段其实目前来看,新三板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因为现在新三板大家预期创新层也好,做市制度也好,大家知道2018年是中央高层大换届,换届完之后希望新三板有大的政策红利出来。比如说转板也好,跟创业板对接也好,包括有一些融资制度的变化,包括私募基金的,做市现在已经提出来了,公募基金入市,这些政策如果落实的线年,对于财务投资者这是比较大的风险。如果这些制度出来之后,其实对3到5年的投资者来看,我觉得还是比较有赚头的,因为新三板的企业整体来看,还是属于高成长的企业居多。

  就是5年以上的,一般这种属于战略投资者,就是这个机构进来了,它不仅能提供钱,还能提供更多的除了财务之外的资源,比如说我们上下游的企业,比如说马上游的战略合作伙伴,可能给你提供景区,给你提供互联网的用户,有很多这样的机构进来,那5年之上的风险,其实对于我们说的流动性风险和政策风险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5年之上都是按照我们正常的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的逻辑去投的,在5年之后,有可能这个企业就会发展成像阿里巴巴这种,到国外上市了或者直接到主板上市了,都有可能的。

  它的主要风险还是在于现在的团队和创始人这个层面上,就是你的团队架构是不是稳定,然后你现在的这位创始人是不是靠谱,有没有过信用问题,然后你的团队这些人是不是在国内顶尖的、你的产品是不是领先、你的战略是不是对你对市场的嗅觉、对市场的把握度是不是能够灵活地做出改变,做出适应这个市场发展的一些举措。

  我觉得作为长期的投资者来看,他应该更多地关注于这个企业本身,而不是短期的企业估值8个亿还是10个亿还是15个亿,然后你的流动性上,今天有没有交易,他不应该关注这个层面上的问题。

  所以单对于我们新三板这个里面,作为投资人来看应该分三个阶段,一个就是短期投资的需求,中期3到5年是一个财务回报,这里面政策因素可能比较多一些,最后就是长期来看,5年以上的就是看这个企业的本原,这个我觉得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就这三个方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产业划分为哪几大类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