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商业汇票英文商业企业

  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世界文化大汇流的今天,若以经济交流的视角,解读历史,人们便会发现:中外商贸始终贯穿于我们的历史进程,其所激发出来的进步作用,不可小觑

商业汇票英文商业企业

  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世界文化大汇流的今天,若以经济交流的视角,解读历史,人们便会发现:中外商贸始终贯穿于我们的历史进程,其所激发出来的进步作用,不可小觑。学习和融合外来文化文明,是今天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而实际上也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经验。社科君从近几年书目中遴选了几部论述中外商贸史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关于两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必然是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行。本书作者希望在早期中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为此做了如下努力。首先全面检阅两汉时期的历史文献,捕捉和搜集汉代中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信息和资料,系统地考证的探讨汉代域外文明的传入及其影响,力图提供一份完整而可靠的汉代外来文明清单。其次,尽可能地利用新发现的史料补正过去研究的不足,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第三,运用跨学科视野和全球史观,深入探讨汉代外来文明的文化意义。第四,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研究,国内外都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前人已经积累了大量成果。

  王永平所著的《从“天下”到“世界”:汉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主要是通过研究汉唐时期的域外探索及其对“世界”的认知,来解释中古时期的中国是如何突破相对狭隘的“天下”观念,开始具有比较开放的“世界”意识的。

  本书是作者近些年对宋代东亚秩序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论文合集,计有16篇论文,分别是“汉唐旧疆”话语下的宋神宗开边、宋神宗开边的战争责任与解说——兼谈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历史逻辑与现代话语、北宋东亚多国体系下的外交博弈——以外交谈判为中心、朝贡体系与宋朝、雍熙战争与东北亚格局的演变、于阗与北宋的关系、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与控制手段、宋朝搜集境外信息的途径、从家训看儒家文化在韩国的传播、中国中古社会力量替嬗与国家应对、“富民”阶层:解构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把钥匙、变革与衍生:宋代海上丝路的新格局、从“内陆人”到“沿海人”:宋代福建和浙东沿海地区海洋性地域特征的形成商业企业、宋朝与交趾的贸易、中国古代官方海洋知识的生成与演变—以唐宋为中心、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本书通过系统梳理,将明朝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整个变迁较为系统、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作者又力图从相关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深层次地分析明朝海上对外贸易管理法制的形成原因。本书的结尾部分,在对比唐、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管理法制之后,揭示了明朝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特征。在分析了明朝海上对外贸易管理法制变迁中的经验和教训后,提出了对现今对外贸易法制建设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这些都是对明朝对外贸易管理法制乃至明朝法律史研究领域有力的补充。

  《近代中荷茶叶贸易史》为探讨自172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华直航贸易开通至1822年荷兰驻广州商馆关闭期间中荷茶叶贸易的专题研究,其将该贸易中分处中国、荷兰两端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进行了综合分析——中国内地茶叶产区、广州茶叶交易市场、荷兰茶叶销售市场和消费区域等商业汇票英文,以审视该贸易发端、发展、衰落及终止的历史全貌。《近代中荷茶叶贸易史》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729-1822年荷兰对华茶叶贸易的整体发展历程;荷兰商人在广州所购茶叶品种及来源、所购茶叶供应商组合以及采购茶叶的途径;荷兰驻广州商馆的人事组织和运行机制;荷兰商人在华经商策略;广州口岸的荷-中-西三边关系;18世纪后半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中国委员会及巴达维亚与中荷茶叶贸易的关系;荷兰商人所购茶叶在欧洲的销售与消费;中荷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1757-1781)形成与终止的内外因素。

  《近代华茶对外贸易的衰落:基于中间商制度的研究》从收集上海市档案馆未刊档案史料和近代中国海关史料、各类报刊资料入手,仔细梳理了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基本脉络,并重点研究其衰落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表明,在近代中外茶叶贸易过程中,具有市场优势地位的洋行、买办和茶栈等中间商共同主导构建了贸易制度。该制度保障了中间商对贸易利益的垄断,却在深层次上窒碍了近代中国茶业的发展。由于近代中国政府和社会无力对此贸易制度进行相应变革,致使近代中国茶叶贸易转型与发展更加困难。《近代华茶对外贸易的衰落:基于中间商制度的研究》的实证检验结果支持洋行、买办和茶栈等中间商主导构建的贸易制度是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衰落主因之一的结论商业企业。

  1889年,蒙自开埠,云南对外贸易开始步入口岸贸易的新阶段。而随着思茅、腾越的相继开关,云南口岸贸易从1902年起形成了三关并立发展的新局面。张永帅著的《空间视角下的近代云南口岸贸易研究(1889-1937)》充分利用旧海关资料,以空间的视角,在描述近代云南三关腹地范围和外部市场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外部市场、内部区域特征对三关贸易特征形成的塑造作用。《空间视角下的近代云南口岸贸易研究(1889-1937)》认为,从贸易功能上讲,口岸实际上起着连接内(腹地)外(外部市场)两个扇面的节点的作用,口岸贸易特征的形成和演进是内外扇面共同塑造的结果,近代云南三关贸易的异同是三关腹地特征和外部市场结构交互作用的结果。

  《晚清时期杭州对外贸易研究(1895-1937)》以1895年杭州开埠为起点,对整 个晚清时期杭州对外贸易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 了这一时期杭州的自然和社会历史背景,阐述了杭州 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及特点,探讨了杭州对外贸易发展 的地缘化倾向等。同时商业汇票英文,本书特别是将杭州开埠前与 开埠后贸易状况、海关进出口贸易与同时期开放的其 他海关贸易状况等进行了系统比较分析,再现了晚清 时期杭州对外贸易的发展脉络,及这一时期杭州 社会的变迁历程,为我们进一步拓展深化杭州史 研究、认清历史演进内在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

  《时期浙江对外贸易研究(1911-1936)》主要阐述浙江在时期贸易发展的背景,并对浙江三大海关即浙江海关、瓯海关、杭海关进行论述,分别从海关的历史沿革、海关的具体职能和关税设置等方面,介绍和分析浙江地区的海关发展情况。初期在实业救国的影响下,浙江对外贸易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对外贸易的拓展,以及丝绸、茶叶和农副产品的对外贸易简要陈述和分析,大致能够看出在期间浙江经济发展的脉络。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之间商业企业,同业组织的地缘化倾向,产生了浙江对外贸易地域性的特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