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地产  综合

BA.2亚型毒株成新冠主流,腾盛博药-B(02137.HK)最新数据表明依旧有效!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5-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新冠病毒的持续变异一直是各界所重点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当前肆虐全球的奥密克戎,其持续“进化”令人困扰。变异频频的奥密克戎给众多新冠治疗药物带来了挑战,重重“筛选”之下,其中较为优秀的药物脱颖而出。

5月9日,国产首个获批的新冠中和抗体——腾盛博药的安巴韦单抗(BRII-196)/罗米司韦单抗(BRII-198)联合疗法宣布,其继续对奥密克戎的亚型变异株BA.2保持中和活性,并披露了相关试验的详细数据。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极少数宣布对奥密克戎BA.2继续保持活性的中和抗体疗法,也是目前上市药物中第一个详细披露了针对BA.2活病毒数据的药物。此次针对BA.2保持活性,再次证明了该药物强大的潜力。

BA.2亚型毒株成主流,多个实验室证明腾盛博药数据亮眼

1.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2变异株特点-传染性强、再感染率高

自2021年11月出现以来,奥密克戎毒株已进化出众多亚型和重组毒株,包括早期的BA.1、BA.2、BA.3,新近出现的BA.4、BA.5和BA.2.12.1。其中,BA.2亚型毒株目前在全球流行最广,传染性极强。

图:奥密克戎主要株系序列增长

资料来源:国家生物信息中心(CNCB)/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NGDC),格隆汇整理

从病毒的突变来看,Omicron三个亚系(BA.1、BA.1+R346K、BA.2)在刺突蛋白中共享21个突变,其中BA.2包含8个独特的突变(下图),该蛋白包含受体结合域(RBD),使病毒能够与它所感染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通过模型计算发现,Omicron BA.2的传染性分别是原始SARS-CoV-2毒株和Delta毒株的20倍和4.2倍,是BA.1的1.5倍左右1。

图: BA.1、BA.2、BA.3基因序列对比2

并且在免疫抗性上,根据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模型计算结果,BA.2逃避现有疫苗的能力比BA.1高约30%,是Delta变体的17倍1。较强的传染性和疫苗逃避能力使得BA.2迅速成为当前的主流变异毒株。

除此之外,一些BA.2感染的病例是再感染。哥本哈根大学的Frederick Plener Lyngse及其同事在1月28日发表在medRxiv上的一篇预印本中报告说,在家庭环境中,确认原发感染后7天,BA.1和BA.2的二次发作率分别为29%和39%。在感染后的第14天,BA.2的二次攻击率为42%,而BA.1为36%。随着更多数据的出现,这些数据可能会发生变化。

2、腾盛博药中和抗体保持对BA.2变异株中和活性

在张文宏团队4月发表的文章3中表明,大多数单克隆抗体在Omicron亚系中完全或基本上失去了中和活性,只有少数抗体表现出明显的中和效果。

此次发布最新数据的腾盛博药的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就是其中之一。来自FDA和NIH认证的马里兰州大学实验室的数据显示,在体外嵌合病毒试验和活病毒试验中表明,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1000mg+1000mg)的剂量下,总血清浓度在给药后14天,仍然是对BA.2活病毒分离物超过90%中和(Neut99:2.50μg/mL)的60倍浓度。因此,预计充分的治疗暴露将在体内持续至少2周或更长时间。

简单来说,就是说药物的治疗效果将在体内维持更长时间,持续为患者提供保护,相比于当前因BA.2感染经辉瑞小分子药物Paxlovid治疗后复阳的案例,腾盛博药这一中和疗法更显优势。

一般小分子药的半衰期只有6个小时,所以目前已获批的辉瑞小分子药物在使用上,是需要每天口服给药2次,持续5天。由于小分子药物本身没有加强免疫力作用,患者治愈后,免疫功能与原来类似,患者还有可能被再次感染,如果遇上类似BA.2这种再次感染性很强的变异株,可能感染几率会更高。

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进行了基因修饰,极大延长了抗体在体内的半衰期,在为患者提供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在患者接受治疗康复之后,提供至少几个月以上的免疫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腾盛博药中和抗体在针对BA.2的体外嵌合病毒中和实验和活病毒中和实验中,均保持了结论的一致性,联合疗法有效!我们可以看到,公司不仅在体外嵌合病毒模型上进行了推演,也在活病毒中再次进行了验证。基于前期公司收集到的关于联合疗法的在人体药代动力学的数据,预计其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单次静脉注射后的血药浓度将保持在中和BA.2变异株所需的水平之上。

新冠治疗多药物同台竞技,腾盛博药优势凸显

3、腾盛博药中和抗体特色-长效、安全、预防

本着“水大鱼大”的市场原则,新冠相关药物的市场中,疫苗、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各司其职,专注于不同的领域,组成抗击新冠的组合拳。

回顾过往,腾盛博药的长效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特点及临床获益很明显,此前III期临床数据表明,其降低COVID-19轻中症患者因病情加重所致住院与死亡风险达80%,且临床治疗适用时间窗长,发病≤5天内或是6-10天应用均保持很好疗效,还保持了较好安全性。

另外,其具有广谱抗突变株设计,作为最早获批的国产新冠中和抗体,在新冠病毒的各轮变异中,均保持了良好的中和活性,这是尤为难得的。公司的抗体与病毒刺突蛋白RBD不同部位结合,两者之间无竞争,并通过不同机制抑制病毒进入机体靶细胞:安巴韦单抗:作用于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 直接结合的部位,阻断病毒与 ACE2 结合;罗米司韦单抗:作用于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部位IV,抑制病毒与细胞膜融合必须的S蛋白重排。

在预防上,该长效抗体也有潜力提供长效的免疫保护,减少感染风险。单次注射后,血药浓度可提供长期免疫保护4, 给药后9个月时体内血药浓度约为体外研究中和德尔塔毒株IC50的30-100倍,减少感染风险。其抗体Fc区域YTE改造,半衰期延长至46-76天,是普通抗体的2-4倍4,5。

这些产品特点从安全性、治疗有效性、以及预防性上均证明了该药物的优秀,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腾盛博药研发团队在设计药物之初就展现出较强的前瞻性,以及其深厚的行业经验。

4.新冠中和抗体市场格局—变异株带来挑战

大分子中和抗体针对变异毒株的中和活性一直是关注重点,在腾盛博药发布其中和抗体针对BA.2有效性的数据之际,同台竞技的其他药物表现如何呢?

在哥伦比亚大学David HO何大一团队在Nature发表了题为《Antibody evasion properties of SARS-CoV-2 Omicron sublineages 》的研究论文中显示:在针对19种单克隆抗体的实验室实验中,该团队发现BA.2对其中的17种抗体都有明显抗性。

其中包括VIR/GSK的sotrovimab针对BA.2的活性下降了27倍,仅对BA.1和BA.1+R346K保留活性。VIR早前也发布公告称因FDA认为其500mg的sotrovimab抗体对BA.2 不具有中和强度,因此取消了该抗体在美国的继续分发。另外两种抗体中,AZ的cilgavimab(单独使用或与tixagevimab联合使用)虽对BA.2保有活性但对BA.1无效。在此试验中,腾盛博药的两个中和抗体中,虽然安巴韦表现欠佳,但罗米司韦对BA.2展现出了良好的中和活性,这也是该联合疗法在后续的试验中针对BA.2展现出亮眼数据的基础。

图:David HO何大一团队试验数据

资料来源:《Antibody Evasion Properties of SARS-CoV-2O micron Sublineages》,格隆汇整理

综合而言,奥密克戎的不断变异,层出不穷的毒株给当前的中和抗体药物带来了一定挑战。在中和活性方面,除了有针对性的新研发的中和抗体外,已上市的中和抗体中,腾盛博药的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在面对变异毒株时,展现出了良好的中和活性,尤为值得期待。

作为首个获批的国产新冠中和抗体,其未来或将会是国内抗击新冠的重要力量。目前该药物也已经纳入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用于抗新冠病毒治疗。并且据公司公告透露,腾盛博药的MAH和GMP认证也正在接受北京市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核,其接下来的商业化销售近在眼前。

小结

据世卫组织消息,作为一种高度分化的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刺突蛋白上有26至32个突变,其中一些与体液免疫逃逸潜力和更高传播性有关。因此,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区域不断突变对疫苗和药物研发不是好事。

面对这样的情况,腾盛博药早在疫情爆发之初就研制的中和抗体疗法,依旧能保持良好的活性,在极大程度上证明了公司在传染病领域的前瞻性和技术积累。

站在投资的角度,对于biotech企业而言,其价值的最根本就是研究团队的药物研发能力。作为传染病领域的引领者,腾盛博药通过其新冠中和抗体证明自身研究团队的经验和实力,有理由相信,在后续的公司发展中,其或将带来更多惊喜。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845508/

2. Desingu, P.A., Nagarajan, K. and Dhama, K.(2022), Emergence of Omicron third lineage BA.3 and its importance. J MedVirol. https://doi.org/10.1002/jmv.27601

3.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4.07.487489v1

4. Yao Zhang, et al. MedRxiv preprint. 2021.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1.07.21.21260964.

5. Mould D R, et al. Curr Opin Drug Discov Devel. 2007;10(1):84.

爱乘以无限大歌词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43758.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