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地产  文旅

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3-2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

  【摘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一个以文化带旅游、以旅游促文化的过程,对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文化为旅游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丰富的资源。文化与旅游融合必须坚持民族性、时代性和人民性原则,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必须树立融合理念,强化资源融合,推动技术融合,加强区域融合,实施跨界融合,最终实现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高质量协同发展。

  2017年9月13日,习主席在向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所致贺词中指出:“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1]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史传统,到“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现代追求,伴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诗与远方终于在一起了”,这标志着文化和旅游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抓住了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顺应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规律,对积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产业的经济性与文化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一个以文化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互惠共赢的过程,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对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旅游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广受大众青睐的旅游形式。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把发展旅游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作为参与国际竞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重要平台。据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世界GDP增长率从2016年的3.3%快速上升到了3.7%,提高幅度达0.4个百分点;2018年世界GDP增长率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约为3.7%、按市场汇率计算约为3.2%,全球经济增速放缓。[2]但2018年全球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全球旅游总人次(包括国内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人次)达121.0亿人次,增速为5.0%;全球旅游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达5.34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6.1%,增速为3.1%。在国际旅游方面,2018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次达12.79亿人次,增速为4.0%;全球国际旅游收入为1.59万亿美元,增速为3.1%,实现连续四年增长。在国内旅游方面,全球国内旅游人次达108.2亿人次,增速为5.1%,全球国内旅游收入达3.76万亿美元,增速为3.1%。[3]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由文化旅游拉动的占40%,在欧洲超过50%,在有些国家这一比例甚至更高。[4]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增速更快,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91亿人次,同比增长7.8%;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初步测算,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6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9%。[5]以上数据表明,文化旅游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旅游融合有着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旅游产业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文化与旅游融合有利于我国新型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现代服务业中两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门类,尽管它们的内涵外延和功能作用具有很大的差异,但由于两者都为人们提供精神消费服务,因此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早在2009年,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就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树形象、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多体现在文化和旅游的消费方面,这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提质增效的新时期。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7]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可以调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在传统服务产业中派生出新的门类和新的消费模式,这对相关产业资源整合利用、效益增值有促进作用,有利于传统服务产业的升级。文化与旅游融合,通过优势互补、功能重组和价值创新,可以形成涵盖文化和旅游产业核心价值的新价值链,将释放更强能量,取得“1+12”的产业叠加效应。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利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文化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能够体验当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互动式旅游服务,让人们在感受自然风景美好中陶冶情操,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消费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能给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文化旅游价值的进一步挖掘与利用,为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有利于构建新型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文化与旅游融合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先进文化传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不再停留在过往欣赏自然风光的游山玩水阶段,现在更多地注重精神层次的享受。文化与旅游融合,一方面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有利于提升旅游产业的品味,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旅游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从而推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产业向文化产业的空间拓展,为文化消费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有力支撑,为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播现代先进文化提供了巨大机遇。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以旅游的形式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与产业化,深入挖掘中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价值,将更有品位的文化元素镶嵌进旅游活动中,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借助旅游载体,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发展红色旅游,积极开发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研学旅游产品,有利于推动现代先进文化和文化的传播。文化与旅游融合,旅游可以让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更为广泛地传播,也可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繁荣良好格局的形成。当今,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文化与旅游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强关联性、高渗透性等特点,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不仅为旅游产业提供了发展动力和价值引领,更为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内容产品。

  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先秦思想家墨子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8]人在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人们对旅游享受的追求表面上看是经济发展驱动的结果,但深层次看还是人的精神满足的需要,人们选择出游的目的主要是追求精神享受。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是离开家,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在旅游活动中,人们时刻都在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因此,旅游的实质是体验文化、寻找文化差异,旅游发展的深层动力是人们对精神文化满足的需求。世界旅游组织将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所发生的旅行。”

  当今,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为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正跨入深度旅游阶段,他们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成为文化消费者。据亚太旅游组织“游客愿意支付的额外项目”调查结果,有60%的人愿意为“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文化体验”买单。[9]正如有学者指出:“文化性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在具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与收入的情况下,个人要成为旅游者还必须有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而旅游需求与旅游动机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文化驱使的结果。旅游者出游主要出于乐生的需要,出于了解异地文化的动机,旅游的本质是消遣和审美,其活动需要文化的参与。同时,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旅游活动尽管带有经济色彩,但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我们说文化性是旅游主体活动的魅力所在。”[10]

  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11]而人文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最具魅力的资源。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为社会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强烈的大众性,为广大游客的参与提供了可能,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型旅游资源。对旅游生产者而言,就是要把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可消费的旅游市场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层面的享受需求和精神层面的发展需求。文化是人的创造物,它的存在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文化旅游活动既是旅游者感知和体验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也是旅游者通过审美创造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人文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但它们只有在旅游者的欣赏与感悟,规划师、旅游商的开发与利用中才能实现其文化价值。没有人的审美创造和价值开发,任何人文旅游资源都不可能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许多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但它们通过人的文化层面的鉴赏、科学知识的解读,就有可能由潜在的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自然美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12]因此,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一种综合性的高品位的审美文化创造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重点就是要坚持特色创新、挖掘文化内涵,走特色文化旅游发展之路,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个性特色的文化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坚持民族性,建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受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传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使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这些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地方性和区域性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的潜力所在。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资源优势,建构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特色化、差异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文化旅游“各具特色、差异化”发展体系的本质是根植于各地域范围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对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坚持民族性和地域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经济条件、生活结构等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点的文化传统,这是各地形成自己独特旅游发展品牌的重要基础。依托这些各具特色的区域和民族文化资源,将文化和旅游充分融合,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形成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比如,深入挖掘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将旅游活动与民俗文化展演展示相结合,以地方重大节会活动为依托,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节庆会展活动品牌;积极运用现代科技,引进或自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打造高水平的特色旅游演艺品牌。通过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提升旅游的观赏性、趣味性,增强文化旅游的内在吸引力,带动和促进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

  坚持时代性,创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文化旅游形式与内容。2014年,习总在中央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3]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旅游需求的过程中,按照新时代要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打造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的中国旅游产业体系。

  要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旅游消费相融合,丰富文化旅游融合载体形式、创新文化旅游表达方式,打造当代大众所喜爱的文化旅游产品。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坚持古为今用,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注重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世界表述,结合现实文化旅游需求,融入现代价值观念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历史活化,讲好中国故事,丰富旅游内核,让文化更生动,旅游更有味。贯彻“见人见物见生活”“融入现代生活、弘扬当代价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理念,创意性打造传统节庆活动、仪式典礼、民间演艺、传统工艺等文化旅游产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创新转化。通过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批独具地域文化魅力、现代生活趣味,赢得市场广泛认可的旅游文化精品,以特色内容吸引游人,用新形式留住来客。

  坚持人民性,提供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文化与旅游融合,必须坚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民性,坚持以人民对文化旅游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健康丰富的旅游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首先,要在产品的多样性上做文章。针对广大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发展趋势,注重以游客为本,坚持品种的多样化、多层次,优先选择广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注重发展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特别是休闲、度假、娱乐、健康类旅游产品,以及“商、养、学、闲、情、奇”等功能的开发。引进国际上受欢迎的文化旅游业态,如主题游乐、航空运动、露营地等,促进文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14]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文化小镇、休闲度假区、文化体育娱乐项目,推出一批旅游休闲小吃、有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酒店和乡村旅馆民俗客栈,还有方便游客购物的、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街区,以及一批实景剧、滑雪场、水上乐园等文化体育娱乐产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推出地方风味菜肴、建设文化主题酒店、提供特色交通服务、打造精品演艺活动,让旅游变得更丰富多彩和更有魅力。

  其次,要在产品的体验性上下功夫。当今,旅游业市场正经历深刻调整,游客的消费习惯和出行方式正发生很大变化,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不再是主流的旅游方式,人们需要更深刻、更多样化的旅游体验与感觉。旅游是体验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体验,文化与旅游融合要在增强旅游的体验性上下功夫。要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内容与情感上深入挖掘与创意加工,为旅游体验增添故事与温度,以满足人们新的体验诉求。要注意文化与自然融合、与生态对话,开发观光、考古、探险、运动等多样化旅游项目和产品,扩大视野,放松身心,制造意外惊喜,提升游客的娱乐体验感。要创新文化传播体验方式,提升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打造一站式旅游消费和文化娱乐园区。要因地制宜地采用震撼唯美的景观化塑造、博物陈列的馆藏式展示、精彩生动的表演式展现、情景互动的活动式体验、科技支撑的智能化再现、主题文化的集聚式打造、文化延伸的商品式开发和文旅融合的产业化拓展等多种方式,形成规模性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满足各个层面的游客需求。

  文化与旅游融合是指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汇合或整合重组,逐步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15]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旨在“以文强旅、以旅兴文”,增强文化和旅游的互补性,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实现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重视理念融合,打牢文化与旅游融合基础。首先,要增强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充分认识文化与旅游融合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树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一体化发展理念。必须认识到,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是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战略选择和着力点,两者融合程度越高,旅游吸引力就越强,旅游经济就越发达。从思想深处打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要深刻把握文化和旅游方针政策,结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时代特征和新要求,科学制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凸显地域资源和文化特色,明确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规划创新和“多规融合”,做好规划实施工作,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规划依据。

  其次,要增强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融合、真融合,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在顶层设计上融起来;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质量发展上融起来;聚焦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在品牌塑造上融起来;聚焦构建融合发展机制,在形成合力上融起来。[16]要进一步强化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理念,不断拓展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在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上形成一体化,在理念、载体、市场等方面实现共享融通,在基础资源、生产要素、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要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用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审美诠释旅游,促进其内涵和创意提升;借助旅游产业载体保护、传承和传播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17]

  强化资源融合,优化文化与旅游资源配置。首先,要优化资源配置。资源融合是资源整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资源融合程度越高,产业融合的价值及意义也就越大。我国拥有丰富的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文物遗址、古建筑、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人文资源以及土地、环境、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多种公共资源等,它们都是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通过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融合协调发展。近年来,旅游企业进一步深度挖掘文化内涵,通过文创概念、现代科技、影视媒体等手段,降低了对自然资源、文化古迹的依赖,并在二次开发中盘活并提升原有资产的价值,在迎合旅游需求的同时引导和激发了消费需求。[18]

  其次,要实行资源共享。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要在赋予各种资源新价值的同时,实现各类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有效共享。要全面提高各类人文、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实行公共休闲设施和旅游资源的对外开放,重点推动各种文化场馆和活动中心的免费开放。[19]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放共享中,打通资源壁垒,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与旅游发展的资本优势。

  推动技术融合,转化文化与旅游发展动能。首先,用科技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加大了与技术融合的力度和强度,丰富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体验和感受。如各类主题公园、遗产旅游和大型实景演出等,它们融合了科技、艺术,以及流行的传统文化,扩大了旅游产品的影响力、渗透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伴随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虚拟旅游景点和景观的出现,大大提升了旅游项目的科技含量,丰富了游客体验,提高了产品吸引力。要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科技装备,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充分运用现代高新科技,如AR、VR、MR和人工智能等,创新文化旅游形式,提升旅游产品创意,打造让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

  其次,要加强旅游信息化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开发建设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20]通过服务智能化,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区域融合,推进全域旅游优质发展。2018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性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21]推进全域旅游优质发展,既是增强产业空间竞争能力的市场行为,也是区域经济实现最优化发展的一种选择。

  全域旅游运用全域性整合思维、创新性目的地思维、融合性系统思维、优质化品质思维和参与性共享思维,推动管理体制协调化、资源整合系统化、公共服务便利化、产品供给品质化、产业发展融合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参与社会化(全民化)、旅游效益综合化(最大化)。全域旅游在整合全社会资源基础上,重新规划旅游项目、旅游接待设施和条件,使各区域旅游产业在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中获得收益最大化,成为该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

  推动跨界融合,延伸文化与旅游产业边界。在共享经济的时代,文化和旅业的发展,需要跨界融合,共荣同赢。跨界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或增长点的动态过程。[22]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就是要以“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助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从而衍生新业态,拓宽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谋求多元化发展。要在大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加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旅游结构调整和要素配置优化,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推进组建跨界、跨域融合的创意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推动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验性、参与性、交互性的文化旅游新兴业态,形成旅游与体育、娱乐、康复、餐饮、文化、传媒等融合的产业体系。让“旅游+”逐步成为旅游产业升级扩容的新动力。通过跨界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本文系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的资助成果,项目批准号:16JJD860009)

  [1]《习向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致贺词》,央广网,2017年9月13日,。

  [3]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19)》,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发布。

  [4][9][19][22]池重庆:《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疆日报(汉)》,2019年1月4日。

  [5]裴超:《迎来新机遇 探讨2019中国出境游发展趋势》,《中国会展(中国会议)》,2019年第4期;数据出自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人民网-旅游频道,2019年2月13日,。

  [6]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市发[2009]34号,2009年8月31日。

  [7][2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2018年3月9日。

  [12]李静:《文化提升大理旅游品位的点睛之笔》,《大理文化》2009年第03期;尹华光、彭小舟:《文化与旅游关系探微》,《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第10期下半月。

  [13]《习总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1页。

  [14]施俊玲:《未来文化旅游产业五大发展趋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2018年8月17日,。

  [15]黄震方:《走向更有诗意的远方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上)》,搜狐网文旅,2018年12月30日,。

  [16]李洋:《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彰显首都魅力》,《北京日报》,北京频道-人民网,2018年12月31日,。

  [21]席建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文化和旅游”解读》,山东省文化厅网站,,上网时间:2019年6月17日。

  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化、文化产业、通俗文学。主要著作有《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中西通俗小说叙事:阐释与比较》《从资源到产业的文化创意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述》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旅融合的定义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