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地产  文旅

文化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乡土景观保护研究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文化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乡土景观保护研究

  摘要:乡土景观作为传统村落重要的物质和文化载体,在旅游商业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乡土风貌破坏、乡土文化遗失的双重挑战。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的价值构成要素,揭示了乡土景观保护对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建立文化旅游与乡土景观互促机制的基础上,从空间整合、文化传承、时令保护三方面提出面向文化旅游的乡土景观保护策略。并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永丰村为实证研究案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乡土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验证表明,乡土景观保护能有效促进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进而实现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的目的。

  “十九大”提出鄉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其中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是其重要内容。文化旅游作为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急速发展。传统村落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落类型,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先天优势。同时文化旅游对传统村落是一柄双刃剑,合理的旅游开发是传统村落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不少传统村落在急功近利的商业开发下,其乡土风貌受到严重破坏,进而威胁到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因此,挖掘传统村落的景观价值构成,探索适宜文化旅游的乡土景观保护策略对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研究结合各地规划设计的实践案例,揭示出传统村落普遍存在景观空间碎片化、景观特色不明显、文化展示性较弱的问题。进而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整体保护方法,对时下的传统村落乡土景观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西方国家在20世纪50~60代便开始了对乡村景观的研究。Choi和Sirakaya、Dearborn和Stallmeyer认识到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确定了制定政策和有效管理战略的必要性[1-2];Dewi,Yulitrisna L K发现Pancasari环境质量发生了退化,提出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在旅游活动中应注重维持乡村生活,提出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对传统村落的保护[3];Sesotyaningtyas M,Manaf A对Kutoharjo村旅游发展进行可行性评估,得出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旅游活动传承当地文化[4]。

  杨欣雨将旅游生态学的理论应用于薛下庄村设计实践项目,避免原本自然及人文景观设计遭到破坏,同时凸显村落的地域优势以实现资源最大优化,实现生态平衡[5];张丽娜提出乡村休闲旅游的规划设计应尊重当地优秀农艺与民风习俗,同时注重乡村农业景观与产业结合,打造景观特色[6];李宇提出共享理论模型,用多种土地利用模式激活乡村产业,形成了“共享农庄”模式下的乡村景观改造思路[7];朱攀从乡村自然景观、聚落景观、文化景观和生产景观四个方面提出乡村景观规划策略[8]。

  从国内外研究看,文化在乡村建设中起着较大的影响。本研究则以文化旅游作为传统村落乡土景观保护的背景,从景观的价值构成要素入手,解析了文化旅游与乡土景观之间的互促机制,进而提出面向文化旅游的乡土景观保护思路。

  乡土景观是人们生存活动的体现方式之一,是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和历史文化的价值载体。本研究从空间要素、时令要素、文化要素角度揭示乡土景观的价值构成要素,对其要素的挖掘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前提。

  乡土景观资源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乡土景观构成的空间层次可根据进入村落空间的顺序进行划分,首先是村落整体的外部空间格局,决定着乡土景观的整体形态,其次是进入村落后的内部空间,包括乡土建筑、乡土动植物、农业生产生活场所,再次是文化景观,包括民俗民风、传统手工艺等。空间要素是乡土景观决定性的价值构成要素。

  乡土景观资源的内核在于文化的属性。传统村落形成时间较早,并且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9]。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拥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淳朴的民风,包括生活习惯、风土人情[10]。乡土文化是在历史沉淀下产生的最具特色的景观,因而文化要素是乡土景观最核心的价值构成要素。

  乡土景观随时令更替呈现乡土的特色,这是乡土景观独特的魅力所在。时令要素包括时刻、季节与时令,通常一天内的景观特色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清晨的村落给人以清新自然、一派农家气息,晚上则给人宁静朴素气息。季节与时令展现出乡村一年的生活和农作状态,同时植物的季相色彩是大自然馈赠的,给予了人工无法比拟的视觉感受。更替演变中的乡土景观是随时令动态发展的,拥有景观的动态美。时令要素是乡土景观重要的价值构成要素。

  乡土景观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村落价值的重要载体,记录着村落全部的内容,是村落乡土性的集中体现。通常所说的记住乡愁,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乡土景观的集体记忆。首先,空间要素是村落形成、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落延续、文化传承的物化表现。传统村落的选址大多遵循依山傍水的环境格局,外部空间的山、水、田、地是村落生产的环境资源,内部空间的街巷、建筑是传统村落乡土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次,文化要素是传统村落有别于城市或其他村落的特色所在,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马头墙是各自文化的外化符号。而乡风、民俗则维系着整个村落的生存发展,比如严格的宗族、礼法对农村家族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再者,时令要素是乡村生活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农民根据时令进行农务耕作。由于季节的不同,南北各地建筑结构和材质形成差异,其蕴含着各地农耕民众的智慧。例如西北地区多采用夯土结构,以保证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综上所述,乡土景观作为传统村落价值的载体,对乡土景观的保护即是对传统村落价值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在文化旅游实践中,通常其“文化”是一个广义概念,外延涵盖了村落历史、宗教礼仪、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等内容。从文化旅游的视角去探析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的保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效途径。而对乡土景观的活化保护则有利于文化旅游的长远开发,是进行文化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

  文化旅游对乡土景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旅游的发展为乡土景观保护提供经济基础,对乡土景观具有培育的作用,既可以保护乡土景观资源亦能传承乡土文化。文化旅游同时将乡土景观资源有机串联,使其更具有整体性和丰富性。同时乡土景观对于文化旅游具有吸引作用,乡土景观作为空间和历史文化的载体,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对乡土景观的挖掘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物质保证。在可持续开发的范围内,文化旅游与乡土景观两者能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见图1)。

  文化旅游是对乡土景观就地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开发文化旅游首先需要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将隐性的文化资源显性化。乡土景观在被合理开发为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受到了保護。从自然景观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自然环境的恢复及修复;从人文景观上,对乡土建筑的保护及文化的传承,是对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对其文化价值的实现和升华,更好地挽救濒危的乡土建筑和乡土文化,是对中华文明抢修性的修复方式,因而文化旅游对乡土景观具有保护作用。

  文化旅游活动产生所要依赖的重要载体就是乡土景观。乡土景观是文化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文化旅游又可以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将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与文明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层面上的旅游,它依靠文化实现,反过来对文化又是一种挖掘、展示和弘扬[11]。文化旅游作为乡土景观的传播工具,在文化旅游体验的过程中,在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当地的文化特色,因而文化旅游对乡土景观具有传承作用。

  文化旅游是人们在大地上进行的行为活动,人的活动给乡土景观带来活力与生机,将乡土景观活跃起来。文化旅游是乡土景观的激活剂,刺激着当地乡土景观的发展。一方面,进行文化旅游开发首先需要对乡土景观进行开发,积极地开发有助于乡土景观永葆活力;另一方面,外来人员的进入给乡土景观注入新的动力,活跃着大地上的景观,因而文化旅游对乡土景观具有活跃作用。

  乡土景观是特定自然和文化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化所形成的,适应人类聚居的景观,它不仅是栖居地,而且也是外围生活、生产等空间的复合系统[12]。乡土景观记载着时间演进过程的空间环境,作为物质景观营造了文化旅游的物质空间,同时作为文化景观,给文化旅游带来精神的空间。因此,乡土景观展现了文化旅游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特色,为人们营造别样的空间氛围。

  乡土景观是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活对土地进行的改造,是人们在土地上生活的体现,反映出历史的演替过程,具有历史发展过程的痕迹,记载了村落的过去并且展现了村落的现在,是人们改造并适应自然过程的体现方式之一,具有明显的时间印记。乡土景观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进行历史探索的重要依据,乡土景观的历史价值是外部人感受村落历史、进行交流、游学的重要载体。因此,乡土景观彰显了文化旅游的历史内涵,为人们增长丰富的历史知识。

  乡土景观是传统文化积淀并与自然环境融合所产生的,是当地居民不断适应自然的结果,在大地上记录了地方文化的发展[13]。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景观,村庄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村落文化的魅力,也是文化旅游最吸引人的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人们感受当地文化,体验当地特色的重要基础,乡土景观作为文化景观蕴藏着传统村落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乡土景观提升了文化旅游的文化体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要推动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首先要挖掘、利用其乡土景观资源。传统村落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作用并推进村落的传承和发展。本研究从乡土景观保护目标、保护方法、保护措施三方面探索面向文化旅游的乡土景观保护思路。

  乡土景观保护目标的制定为传统村落整体发展提供了方向,也是一种激励保护工作的力量源泉。只有制定了明确的保护目标,景观设计的思考和行动才有客观的准绳,而不至于凭主观意志做决定。目标在景观规划、设计整个流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它既是决策方案的出发点,也是考核设计实施好坏的依据。把控整体的景观保护目标,其作用可比喻为“北斗星”,有助于组织景观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乡土景观保护目标的制定是协调各景观要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村落乡土景观是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筑的复合景观环境体系。物质实体景观空间的保护和非物质景观空间活化,是促进旅游发展的一体两面。因此,保护目标必须是从整体的乡土景观出发,考虑促进文化旅游的结果,各景观要素的保护目标必须协调一致。其次,保护目标层次要清晰,在总体乡土景观保护目标下再分层次列出相应的各景观要素子目标,且各子目标不是同等重要的。再者,规划设计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是可行的,应建立在对乡土景观内外环境进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充分的客观依据。最后,目标在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能根据乡土景观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

  从目标角度来说,保护村落的自然景观、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实现文化旅游与乡土景观互促是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总体目标。依照目标拟定的特点和工作实现的路径,可以将这一总体目标分解成空间整合、文化传承和时令保护三个部分。其一,空间整合可以使景观空间资源得到最优化的解决,空间功能性和形式美感都能得到表达。提升乡土景观空间环境是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在物质空间方面的子目标。其二,对于传统村落的文化可通过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宗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以及其物质载体如民居、宗祠等来传承和延续。协调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使传统村落在历史发展中永葆活力是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在人文方面的子目标。此外,对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对乡土景观空间整合均应围绕时令要素展开,合理有效利用不同时节的景观特色能使乡土景观更加符合地域的特点。为了村落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更好地表达,将时令保护列为让传统村落乡土景观保护的特色目标。

  针对村落自身特征和建设规律,按照层级逻輯关系将保护方法分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面。为结合经济条件进行分步实施提供了可能,体现了保护方法的可操作性,让乡土景观的保护目标得到逐步实现。

  宏观层面可以从空间整合和线路规划梳理村庄内外环境;中观层面抓住恢复街巷空间及其四季季相呈现与表达的重点;微观层面则可以具体到建筑空间整治、手工技艺体验等内容。最后实现空间整合、文化传承和时令保护三个子目标,从而共同促成传统景观的吸引力的提升,进而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反过来看,“目标—方法—措施”三者的链条关系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乡土景观保护策略。依此策略所开展的规划设计,也是面向文化旅游的传统村落乡土景观保护的经验探索(见图2)。

  为了进一步将上述理念具体化,本研究选择地处甘肃兰州的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永丰村作为实证案例。通过规划设计实践的经验,归纳总结为具有普遍价值的保护策略。

  永丰村是兰州市金崖镇下辖的行政村,背靠北山,面朝宛川河,与金崖镇隔巴石沟相望。村落保留了建设初期堡寨式的空间布局,“村落—山体—河流—田地”格局完整。同时,作为宛川河畔丝绸古道之上的古村,在历史上承担着重要的商旅住宿、驿站的功能,拥有河川地区传统村落物质文化与多样的非物质文化。出于对乡土景观保护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考虑,实践方案提出了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保护方式。

  宏观层面是从村落整体出发,对其景观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并结合其文化资源和时令景观进行统筹规划,以实现乡土景观的整体设计,形成系统性的空间环境。

  根据永丰村的历史发展,通过空间的整合将其景观系统划分为传统文化体验区、水烟产业展览区、山地情景居住观赏区、滨河田园景观游览区(见图3)。整体以旅游接待及公共服务中心为核心,形成“一心四片”的景观系统。规划方案首先从乡土景观的空间要素入手,整合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通过文化线和时间轴整合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达到对永丰村乡土景观文化性和持续性的发展。

  在划分的景观片区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景观特色,提出“民俗节庆旅游线路”和“生态观景旅游线路”整合永丰村乡土景观空间环境(见图4)。“民俗节庆旅游线路”主要以永丰村三个传统建筑景观片区为基础,串联永丰村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空间环境,通过游线有机串联金氏宗祠、弥陀寺、戏台、永丰堡古城墙遗址、农耕文化展馆、古村瞭望塔、永丰堡文化展馆、水烟工艺体验馆等特色旅游节点,充分融合七月官神、宗族祭祀、社戏、迎神做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深入体验永丰民俗文化的魅力。“生态观景旅游线路”则主要围绕永丰村及其周边田园、山地、梯田、绿烟地、古村落这几类主要景观,利用古驿道串联若干个观景平台,让游客充分体验永丰自然、野趣的生态魅力,感受田园风光的四季景观和古村落的季节变化。

  中观层面是从村落层面对乡土景观的设计,村落由街巷空间和空间节点及公共空间组成。对其进行设计探索则从街巷空间恢复和设置北山瞭望塔观赏村落空间季相的呈现,从而实现乡土景观保护。

  永丰村原是作为堡寨形式存在,属于民用防御聚落,聚落内的街道空间在满足正常生活功能的基础上,也体现了一定的安全防御思想[14]。永丰村村落整体空间形态保持完整,街巷格局基本保持城堡修建初期的框架格局。传统街巷空间是永丰村最具代表性的空间,体现了永丰堡整体的内部空间格局,对街巷的修复是村落完整性的体现。现状街巷的立面被冷冰的混凝土材质取代,失去原本堡寨土坯墙的质感,与永丰村的历史文化冲突(见图5)。因此恢复原本街巷土坯的質感,采用黄泥抹面尽可能地恢复传统街巷立面,维护历史界面的丰富性与连续性,以保存古巷道的原始风貌(见图6)。

  堡门是唯一与外界联通的出入口,堡门不仅是防御的关键部位,而且是聚落文化、经济、地位的一个象征[14]。现状堡门采用了现代的砖混结构的红瓦白瓷色彩,失去了传统街巷质朴的韵味,与堡寨的气质极其不符(见图7)。规划将堡门的形式与整体的村落环境相协调,采用与村落相符的青瓦及土坯色彩,更具历史性(见图8)。

  永丰村乡土景观有其四季的景观特征,对其季相色彩的运用是实现文化旅游的重要手段。永丰村是高原夏菜的产地,其农田景观四季可赏,对其农业景观加以利用,使乡村风貌生机勃勃。同时,依托地形地势,在北山设置古村瞭望台,观赏整个村落的景象。瞭望台可以作为观赏整个村子的最佳地点,欣赏永丰村四季不同时刻的美景(见图9)。

  微观层面是基于建筑空间及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对传统建筑空间整治及功能再利用。同时,永丰村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是其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当地社会和村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建筑风貌体现了村落整体的景观风貌特征,对建筑风貌的整治,是永丰村保留原有特质的重要手段。永丰村内建筑采用生土材料形成厚重的墙体,以此围合成庭院,形成了一个围护性极强的院落空间。四合院的住宅方式是为防止外部对房屋建筑的侵犯而筑起的住户外墙,由内院采光[15],具有西北民居特色。规划中建筑布局应结合地形,高低错落,避免开挖山体,延续原有村落肌理。墙体利用夯土、砖石等建筑材料自身的色彩,对原有建筑防护加固。同时永丰堡作为堡寨,其四角各有一个瞭望楼。瞭望楼一层原作为装备的存储功能使用,二层向外的两侧还保留着枪眼,是当时用于瞭望并射击的功能,如今只剩下东南侧的一处,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规划对其整治和修补,并加以功能化再利用,改造为农耕文化展示馆,让游客感受永丰村农耕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文化意义。

  清末民初,金崖地区制作水烟的大小作坊遍布各地,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福元泰”烟坊。水烟制作是当地重要的传统手工艺,是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烟制作经过“撕筋—晾晒—配料—闷烟—压捆—推丝—压方—出风—包装—销售”的过程,工人在作业时上下配合,环环相扣,铿锵悦耳,其整套工艺有严格的操作标准,极富节奏感[16] 。福元泰烟坊遗址作为传统教育的场所,也是展示榆中地产水烟的展馆,极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研价值。水烟制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5月至10月是绿烟的种植期,可以进行绿烟地观光,11月至次年4月是水烟生产制作时期,可在水烟工艺体验馆体验传统水烟手工艺。

  文化旅游背景下,乡土景观保护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着手乡土景观保护,首先应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内涵,其中农业时令使这一内涵进一步彰显。可以认为,农业时令是乡土景观设计区别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关键动因。其次,在保护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明确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与景观保护的辩证关系,引导这一对矛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再次,保护策略应依照乡土景观的宏观、中观、微观的逻辑关系构建文化性、可持续性的保护方法。一方面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乡土景观資源,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全面地整合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另一方面,又能在最大程度地保护传统风貌和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最后,通过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系统性整合,旨在能够提出适合于传统村落文化性和可持续性的保护方法,进而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5]杨欣雨. 基于旅游生态学的浙江省薛下庄村景观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8.

  [6]张丽娜. “美丽乡村”背景下近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8.

  [7]李宇.“共享农庄”模式下的乌镇横港村乡村景观改造设计[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9.

  [9]胡燕,陈晟,曹玮,等.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中彩页.

  [10]徐丽萍.福建省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营造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旅游设计背景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