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媒体

【媒介】《环球时报》的场与争议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媒介】《环球时报》的场与争议

  《环球时报》,可能是目前中国传媒生态中,最具独特性、也颇具争议的一份报纸。隶属于人民日报的它,凭借母报在全球的记者网络,很快占据国际新闻的龙头之位。近几年,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空前激烈和媒体环境的巨变,其报道立场与新闻风格也招致不少争议。可以说,理解《环球时报》是理解当今中国传媒生态环境的重要部分。

  发声筒和传线年,《环球时报》走过了20个年头。20年前,从《人民日报》的母体中诞生,《环球时报》的目标就定位在对内报道国际新闻,对外宣传中国形象上。

  《环球时报》诞生在风雨交加的1993年。那时,国际环境一片喧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美国大获全胜,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国内环境也十分复杂: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兴未艾,资本主义经济涌入中国……如此境况之下,迫切需要有媒体打开一个缺口,让国人看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环球时报》的前身《环球文萃》正是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诞生。

  在具体内容定位上,《环球时报》主要将报道聚焦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特别关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周边地区新闻,在地缘上争取优势。第二,关注国外的对华政策和华人消息。还有,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大国关系以及地缘的一些问题。第三,在公共新闻中挖掘中国人感兴趣的点,也就是所谓的用中国人的眼光看世界。除此之外,《环球时报》还在2007年开办了英文报纸、环球网等,形成了环球报系,更加全面、多效的报道新闻。

  不过,贴在《环球时报》上各式各样的标签,如“愤青大本营”、“爱老窝”、“商业民族主义”等等,无不在说明,它所用的中国人眼光,至少非大部分中国人之眼。《环球时报》所热衷的体裁,譬如民族主义、外交及军事方针、大国主义等,其所积聚的守中正式立场分歧明显。情绪化十足的人群,在他们高分贝、绝对化的喧嚣中,有很大的几率形成上的“沉默的螺旋”。

  可惜如今,网络如滔滔洪水,无法治理。面对《环球时报》的诸多报道立场,有人提出了质疑。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教授展江曾批评《环球时报》中文版在国际摩擦报道中或断章取义,过于偏向民族主义。郑若思教授曾指出该报在05年奥斯维辛60周年纪念时报道称日本对此纪念未做反应是错误的,网络上的质疑声更是迭出不穷,谩骂之语也并不鲜见。其总编辑胡锡进开微博不到四个月,粉丝直接突破百万。他发的微博能轻易收获数百条的评论,其中批评、讽刺甚至谩骂之语占了一半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环球时报》中文版和英文版话语尺度也存在差别。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2011年3月30日,英文版以”Three outspoken academics”(三个敢言无讳的学者)为题对张鸣、陈丹青和贺卫方作了报道。贺卫方在微博上说,“我们又一次看到,在中国,媒体管理尺度的‘内外有别’。该报中文版也能如此坦率真诚,尊重事实,遵循传媒伦理,那该多好。”

  这个发声筒和传话筒的功能已经显现,效果如何仍是大家议论不止的焦点。有人总结,该报中中美关系、中日关系、问题,总是占据着最显赫的位置。报道的腔调是一贯的,美国与日本对中国总是用心险恶,则是它们经常利用的工具……记者们的语气总是酸楚且义愤填膺。如此报道、如此评论,发行量过百万《环球时报》成功了吗?是主流了吗?恐怕漫天的,都在使劲地摇头。

  《环球时报》和“南方报系”的核心——《南方周末》均为发行量超百万的纸媒。其中,《环球时报》在北京,《南方周末》在广州,“一南一北”的地域特点恰好也与两家报纸的迥异风格相互呼应——“南腔北调”,用自己的方式报道中国的新闻。

  首先,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南方报系”,其文风犀利,以纵深见长,有专家称其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公信力”;其历任主编使命感颇强,以“普世价值”、“自由平等”等多种口号为其办报宗旨,注重独立思考,挖掘新闻背后的——这些都是“南方报系”之所长,也正因如此,它在网络上、社会上被广泛称为“为数不多敢说真话”的媒体。

  另外,据相关统计显示,《环球时报》是在国际上被转载次数较多的中国媒体,由此可见,其影响力毋庸置疑。但是,由于其主编胡锡进“为国家打气、国家利益至上、一切以国家发展为主调的理念”,《环球时报》也被贴上了“愤青大本营”的标签。

  同时,马少华老师在《自信心与危机感》一文也指出《环球时报》:“一般直接采用祈使句,‘中国应’等词语频率密集。而对于困难、矛盾、压力、冲突,则倾向于在判断上降低其严重程度和心理冲击;在语言使用上有意‘放轻’。”

  如此的做法,杜骏飞老师认为可能传承于“发展新闻学”(Developmental Journalism)的诸多理念。“《环球时报》的模式在满足国家需要的发展建设、树立国民的自信心、反映成就、重置国际话语秩序、反抗西方刻板印象、建设性的批评等方面经常有所为,而在报道经济的核心问题、精密详实的新闻调查、亲近民众和关心低收入社群、维护及其他人道主义原则方面则经常有所不为。”(引自杜骏飞《我们为什么而新闻》)

  其次,在报道内容方面,从《南方人物周刊》的一篇文章——《“环球”不高兴》中我们便可清晰地感觉到“南方报系”和“环球时报”的相异之处,双方的一问一答颇有拳击对太极的意味,例如,

  人物周刊:你在很多场合谈到《环球时报》传递的是真实中国的声音,是民间中国的声音。但也有网友反问,如果是一个真实的中国,那为什么国内发生的负面新闻你们不去报道?

  从中可以看出:南方报系偏重深度挖掘部分新闻并进行反思式报道,它所受到的大多支持也皆源于此;同时,《环球时报》作为“有意识地把自己作为媒体的命运和中国崛起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一份报纸,对部分新闻的报道有所限制。这种对于同种事件的不同报道态度,便成为了“南方报系”与《环球时报》一个根本差别。

  在《“环球”不高兴》一文中,《南方人物周刊》的编辑为了树立公正客观的媒体形象,便暗示性地把正方、反方、中立方的三方典型观点加以报道。其中,貌似“正方”的观点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张晓红的评论,“《环球时报》毫无疑问是党报子报,是‘导向性与可读性’高度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不管这些人愿不愿意,有一个常识是:在中国今天的社会现实下,不可能存在这些人心中向往的那种“自由媒体”。

  外部的一些人愿意看热闹,如果有媒体公开对抗现行体制,这可比什邡或启东的环保性‘好看’多了。如果有一家媒体真这样做,而且做成功了,那可真是太有趣了,能给一些人带来太多遐想。

  希望所有喜欢《南方周末》的人配合风波的平息,别逼一份中国报纸扮演它无论如何也承担不了的对抗角色。”

  将这篇报道与之前的《“环球”不高兴》相比较便可看出《环球时报》与“南方报系”新闻风格的明显差异。环球不急不躁,腰杆子硬,想以主流的论调服人。南方锐意满满,先锋性足,崇尚新闻自由便不肯轻易低头。

  由此可见,两刊新闻理念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中国需要不同的声音让民众自己思辨,中国需要“南腔北调”书写自己的新闻。

  中国在发展中寻求多方面转型,环球也在发展中想要突围。两者的路何其相似,很多的矛盾必须直面,很多的声音必须聆听,以此来确保,前行的脚步,更加稳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环球时报是什么媒体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