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学派有)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0-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学派有)

 

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有效竞争理论由(A)提出

A.克拉克 B.爱德华. H.张伯伦 C.乔安.罗宾逊夫人 D.霍夫曼

2、(B)学派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A.哈佛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新制度学派 D.新奥地利学派

3、斯蒂格勒意义上的进入壁垒是指(A)

A.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而市场上现存企业无须负担的成本

B.产品差别化 C.必要资本量 D.规模经济

4、掠夺性定价的定价方式是(A)

A.企业将价格压低至成本以下,通过承担短期亏损来起到驱逐竞争对手的目的

B.企业将价格定在新企业进入市场后所剩的需求不足以使它生存的水平

C.企业长期保持较低价格,使竞争企业无利可图

D.企业通过高的定价掠夺消费者剩余

5、现有企业通过拥有主要专利来控制优异的生产技术形成的进入壁垒是(A)

A.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B.规模经济壁垒

C.法律制度壁垒 D.产品差异化壁垒

6、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的是(C)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市场行为

你必须有成功的理念。你必须感觉事情会成,否则你就不会卖出产品。

A.完全竞争 B.完全垄断C.寡头垄断 D.垄断竞争

7、生产整车的企业和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属于(C)

A.横向兼并 B.水平兼并 C.垂直兼并 D.混合兼并

8、在哪类市场上企业可以采取hit-run-out的策略(B):

A.完全竞争市场 B.完全可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 D.垄断竞争市场

9、现有企业常常能从供应商那里以更优惠的价格得到批量的投入要素所形成的进入壁垒是(A)

A.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B.规模经济壁垒 C.法律制度壁垒 D.产品差异化壁垒

10、科斯认为当(B)时,企业自己来提供零部件是合算的

A.P>AC B.P+交易费用>AC+组织费用

C.P+交易费用<AC+组织费用 D.P<AC

11、可竞争市场理论主张(D)

A.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B.对寡占和垄断采取规制政策

C.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D.用潜在竞争代替政府规制

12、如果一国各个产业主次不分,轻重无序,甚至出现产业结构逆转,则说明(C)

A.产业素质不协调 B.产业之间联系方式不协调

C.产业之间相对地位不协调 D.产业空间结构不协调

13、消费者即使在消费后也难以确定其质量的商品,如医疗护理等被称为(A)

A.信任品 B.后验品 C.经验品 D.搜寻品

14、下面(C)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A.渔业 B.钢铁业 C.林业 D.石油化工

15、霍夫曼根据霍夫曼比率,将工业化划分为(D)个阶段

A.5 B.3 C.6 D.4

16、衡量有效竞争的标准(C)个

A.5 B.1 C.3 D.2

17、 (A)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A.库兹涅茨 B.克拉克 C.配第 D.罗斯托

18、下面关于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的描述,(B)是错误的

A.短期内,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

B.短期看,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

C.长期看,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

D.长期内,市场绩效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19、最早提出组织是第四生产要素的是(C)

A.萨伊 B.贝恩 C.马歇尔 D.斯蒂格勒

20、下面的例子中,(C)反映了古诺模型所描述的情形

A.两商店的距离差异导致的价格差异

B.偏远农产品市场上两大西瓜种植商的价格竞争

C.偏远农产品市场上两大西瓜种植商的产量竞争

D.消费者对彩电的尺寸差异偏好

21、下面(C)不是劝说性广告的作用

A.提高进入壁垒 B.形成产品差异化 C.降低了广告产品的市场价格 D.提高广告产品的市场价格

22、造船业属于下列(C)

A.中间产品型产业 B.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C.最终需求型产业 D.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23、政府对产业技术开发提供补助金、税制优惠等是属于(A)

A.产业技术政策 B.产业结构政策 C.产业组织政策 D.产业布局政策

二、多项选择题

1、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BCE)

A.部分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B.相互密切竞争相关和替代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C.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D.产业活动包括政治、社会等活动E.产业活动专指具有经济性质的各项活动,不包括政治、社会等活动

2、、退出壁垒的成因包括(ABC)

A.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 B.解雇费用

C.政策法律的限制 D.必要资本量

3、日本学者越后和典认为,小企业长期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仍能生存的原因是(CD)

A.政府扶持 B.竞争不充分 C.产品差异化 D.廉价劳动力 E. 技术进步

4、波特认为,影响市场中企业的市场力量的相关因素包括(ABCD)

A.供应商 B.购买者 C.潜在进入者 D.替代品生产者 E. 政府

5、导致企业的规模发生变化的因素有(ABC)

A.企业自身追求规模扩展的动机B.技术进步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C.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也会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D.社会舆论 E. 消费者喜爱

6、以下情况中(ACD)是因为需求结构变化不能适应供给变化而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协调

A.高档商品出现无法吸引低收入阶层 B.产品生产出来已经过时了 C.某些时尚产品消费者买不到

D.抢购风 E. 奢侈品大量涌现

三、简答题

1、简述竞争性产业的政府规制政策

答:竞争性产业的政府规制政策包括:(1)进入规制(2)数量规制(3)质量规制(4)设备规制(5)价格规制(6)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

2、简述股票市场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的?

答:股票市场的存在,使得股东可以以用脚投票的方式避免代理人滥用职权带来的损失,同时引起股票价格的跌落,又能间接地评价出代理人的绩效。

3、简述主导产业选择的筱原基准?

答:(1)收入弹性基准。指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为主导产业。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需求以更快的速度增长。(2)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技术进步是造成生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率先在技术进步上实现突破的产业,其生产率上升快,相应地成本也就下降得快,经济效益好,加快发展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就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因此,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就具体体现为技术进步率基准,即选择技术进步率高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部门。

四、阐述题

1、试述产品差别化的实现途径

答:实现差别化的有以下途径:(1)实际的差异性。如:特色、表现、设计、造型、包装等。(2)购买方式的差异性。如:店内购买、网络订购等。(3)服务的差异性。如:送货、安装、培训、维护、修理等。(4)价格差异性。如:超高价位、中价位、低价位等。(5)形象的差异性。如:象征、气氛、媒体、活动等

2、阐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表现特征

答:从结构上看

(1)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2)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占优势比重演进

(3)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从程度上看

(1)产业高附加值化,即产业价值中所含剩余价值比例大,具有较高的绝对剩余价值率和超额利润,是企业技 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2)产业高技术化,即在产业中普遍应用高技术

(3)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

(4)产业高加工度化,即加工深度化,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五、案例分析题

材料:

《金松集团失败的合并》

问题:(1)你认为企业进行混合一体化需要满足那些条件?

(2)政府在混合一体化过程中,应该起到何种积极作用?

(3)金松集团失败的合并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答:(1)第一、主业已经拥有了稳固的行业地位.第二、原企业发展潜力不大,或者在新的领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三、新进入的领域和主业有一定的联系,和原来的主业有协同效应。第四、有足够的资金,管理经验,技术人才等,具有协调不同业务的能力。第五、混合一体化所带来的效应足以弥补多元化所带来的企业成本的增加。

(2)共同的战略基础。这与政府直接决定合并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四个企业合并是完全的市场行为,在战略方向不一致的情况下,善意的购并也不会发生。之所以做出合并决策,也就是他们所看到的潜在协同,归根到底是规模。显然,这只是战略的一个方面,没有明确形成一个过程或机制,让合并企业的领导就各企业以及合并后新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细致的探讨和分析。

(3)第一、战略协同式横向并购的基础。在采用企业集团式的企业联合中,必须有一个核心企业。它要有相当的规模,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核心企业中要有一个优秀的经营管理团队以及明确的企业经营战略。第二、并购将以市场行为为主。对于一些涉及到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企业集团利益甚至企业高层利益的冲突,政府应当积极主动的进行协调。对于有悖于公平竞争的企业强强联合,政府也应当进行监管。第三、产业资本和经融资本需要相互渗透。这种多角化并购具有很强的优势。

一、名词解释:

收入补偿的需求曲线表示,当消费者的收入调整到不论价格如何都可以购买最初的市场篮子,这时在每一种价格下消费者所需求的商品的数量有多少。

1、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在第一次产业将减少,在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

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

3、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保证各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

4、产业组织:产业组织是同一产业内所有企业的集合。

5、市场集中度:集中度是指产业内若干家企业的几个重要指标X(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职工人数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6、规模经济:是指伴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出现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现象。

7、网络组织:即网络组织是指企业之间的基于市场或非市场关系而形成的网络结构,它是独立企业之间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态。

8、雁型模式:所谓雁型模式,是指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博士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国产业发展具有雁型形态,战后经赤松要本人及小岛清、山泽逸平等著名学者加以拓展,使其成为从理论上解释以东亚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发展的颇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即用于形容和说明东亚各国(地区)经济依次起飞的客观过程,并被形象地称之为雁型模式。

9、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10、增长极理论:法国的发展经济学家弗朗索·佩鲁(F.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生产、贸易、金融、科技信息、人才、交通运输、服务、决策等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场一样,能够产生较强的吸纳辐射作用。它不仅加快了自身的发展,通过向外扩散还带动了其他部门和所在地区乃至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增长极具有支配效应和创新的特点,对周围的区域发生支配的作用,即吸引和扩散的作用。

11、产业集聚:又称企业集群、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地方企业网络,是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

12、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主要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在一些严格的前提条件下,价格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然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些前提条件并不一定能够具备,而一旦这些条件不能够具备,价格机制就起不到最优配置的作用,即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

13、自然垄断产业:自然垄断产业具有一个显著的基本特征,即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经营特定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要比由许多企业共同经营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生产效率

14、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而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法规和行政措施。

15、价格规制:价格管制是指通过规定利润率、成本核定、价格上下限、价格审批等手段,对自然垄断产业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控制的一种政府管制形式。

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2.掠夺性定价:指原有企业将价格消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原有企业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

3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4.管制: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5.有效竞争: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相协调,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

1. 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

2.进入壁垒:某一产业存在的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为新企业提供了进入这一产业的经济激励,对于潜在进入者,它们更关注在进入某一有利可图的产业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即进入壁垒。

3.混合并购:是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4.策略性行为:是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

5.产业结构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依据本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具体情况,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制定并实施的有关产业部门之间资源配置方式、产业间及产业部门间比例关系,通过影响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促进产业结构向协调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综合,它旨在促进本国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体系。

二、简答题:

1、简述竞争性产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2、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合理的作用范围和作用方式是什么?

3、推行产业政策的成功要点有哪些?

4、产业集聚具有哪些竞争优势?

5、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相比有何优势?

6、技术创新的特征是什么?

7、什么是战略联盟?它有什么特征?

8、确定企业最佳经济规模的方法有哪些?

9、面对竞争,企业一般会采取哪些市场行为?

10、如何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1、答案要点:竞争性产业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入规制、数量规制、质量规制、技术设备规制、价格规制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等。(分别论述具体内容)

2、答案要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关键主体是政府。人们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方式和范围的认识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活动中对产权保护的要求导致了人们对消极(守夜人)政府的需求。②对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方面(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垄断等)的克服导致了人们对积极政府的认同。

③对经济长期的稳定与发展的渴望推动了人们对政府作用范围和作用方式进一步扩大的接受。

④对理想和意识形态的追求是人们对经济中的政治化的活动进一步认可的基础。

这些方面的认识为政府的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基础。

3、答案要点(1)产业政策的基础是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

(2)产业政策成功的关键是企业具有活力

(3)产业政策的推行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适当进行论述)

4、答案要点:(1)集群内企业生产成本优势;(2)质量和产品差异化优势;(3)区域网络优势;(4)市场竞争优势;(5)区域品牌优势;(6)产业集聚的创新优势。

5、答案要点:单个企业独立创建国际品牌困难大、时间长、成功概率小。而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和直接,是众多企业通力合作拼搏的结果,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品牌效应难以持续,区域品牌更具有持久性,是一种很珍贵的无形资产。区域品牌是某地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并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该地域某行业或某产品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区域品牌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产物。因此,产业集聚发展初期,集聚优势效益提升显著。产业集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随着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品牌效应凸现,提升区域品牌就势在必行了。

6、答案要点: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

(1) 创造性;(2)风险性;(3)连续性;(4)跳跃性;(5)规模型;(6)动态优化性;(7)效益性。(简要论述各特征)

7、答案要点:战略联盟主要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存在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的事业部门),为了一定的战略目标(如共同拥有市场、合作开发技术、共同使用资源等),通过一定的方式(股权方式、契约方式)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资源(如技术、资本、人才、信息、时间、空间等)共享的一种合作机制或组织安排。它的特征主要有:(1)联盟组织的松散性;(2)联盟内合作与竞争共存;(3)企业行为的战略性;(4)企业地位的平等性。

8、答案要点:不同的生产工艺、不同的技术水平和不同的市场需求决定的各个产业的最佳企业规模是不同的。确定企业最佳规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1)成本法 ;(2)工程技术法 ;(3)生存技术法。 成本法是比较不同规模最佳批量的平均成本。不同规模企业都有自己的最佳批量。比较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在达到最佳批量时的平均成本,就可以选出资源利用效率最佳的规模。其计算公式如下:

AC=(FC+VC)/Q

式中:AC表示最佳批量的平均成本;FC表示固定成本;VC表示可变成本;Q表示最佳批量。

工程技术法又称技术定额法。它根据基本设备参数、工艺参数以及标准的技术费用定额来确定规模成本曲线。

生存技术法 是美国学者斯蒂格勒提出来的。他认为,根据上述两种方法测定最佳经济规模,常常会由于数据资料难以获取而不可行。而用生存技术法较易解决上述问题 。它的基本假设是:不同规模厂商的竞争会筛选出效率较高的企业。其过程:先把一产业的厂商按规模分类,然后计算各时期各规模等级的厂商在产业产出中所占比重。如果某一等级的厂商所占的生产份额下降了,说明该规模效率低,一般来说,效率越低,则份额下降越快。

9、答案要点:(1)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基本特征的定价行为,包括阻止进入定价行为、驱逐对手定价行为、价格协议行为、价格歧视行为等。(2)以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为基本内容的非价格行为。(3)以产权关系和企业规模变动为基本特征的企业组织调整行为。

10、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国际比较法——将标准结构作为参照系,与某一被判断的结构进行比较。影子价格分析法——用各产业部门的影子价格与其整体影子价格平均值偏离程度来衡量。需求判断法——判断各产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与相应的对该产业产品的需求是否相符

1.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2.简述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模型。

3.垄断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4.企业实施横向并购的动机是什么?

5.自然垄断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答:1.答:规模经济的一些成因,如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和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也是范围经济的成因。此外,产生范围经济的主要原因还包括:

(1) 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向标准化、通用化发展的趋势,这些具有通用性的生产技术设备,可用来生产不同产品,从而提高生产技术设备的利用率。

(2) 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

许多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可以用来生产不同的产品,因而可以增加零部件或中间产品的生产批量,取得因规模经济而引起的范围经济。

(3) 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

企业一项研究开发技术的成果往往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从而有利于扩散研究开发成果,大大降低单位产品所分摊的研究开发成本。

(4) 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

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在生产经营多种产品时同样可以使用,不会增加多少额外费用。又如,由于企业的声誉能转化为产品的声誉,企业良好的声誉能支持企业生产经营多种产品。

2.答:在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则将原有企业列为三种可能类型——一般、疯狂或弱小。无论何种类型原有企业,当进入者不进入时,原有企业收益都没有变化。当进入发生时,对于一般原有企业,会选择打击或容纳;对于疯狂原有企业,会总是打击;对于弱小原有企业,总是容纳。

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模型包括一个原有企业和N个潜在进入者。原有企业打击进入的收益为负值,原有企业知道其具体数值,而进入者不知道。进入者n不进入的收益可正可负,但决不会和原有企业容纳进入时进入者的收益一样大。当进入者不进入时,进入者知道他的具体收益,而原有企业不知道。即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模型属于对手收益的双边不确定情形。博弈开始时,进入者仅知道原有企业属于何种类型的概率。

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得出的结论是:潜在进入者由于不能确定原有企业的类型,故选择不进入。只要原有企业打击的概率存在,进入者就会推迟进入,直到博弈将近结束。

3. 答:根据垄断的形成原因和特征,我们可以把垄断分为经济垄断、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这三种基本类型。

(1)经济垄断

经济垄断是指市场主体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或者通过联合组织或合谋等方式,限制、排斥市场竞争的行为。

(2)行政垄断

行政垄断是指政府运用其行政权力排斥、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

3.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是指由某些产业或其业务领域的技术经济特征所决定的垄断。例如,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和管道燃气等基础设施产业(特别是其网络性业务),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投资额大且回报期长、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等技术经济特征。

4. 答:横向并购的具体动机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成本节约所致,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二是由于追求市场势力所致。并购具有潜在的反竞争的效果,但是由于并购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交易费用,也会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

5.答:对单一产品的自然垄断性而言,规模经济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在规模不经济的情况下,只要成本弱增性存在,也同样存在自然垄断性。对多产品的自然垄断性而言,规模经济既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也不是自然垄断的必要条件。决定自然垄断性的是成本弱增性,而多产品的成本弱增性通常可用范围经济性来表示。

1.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方法?2.结构性进入壁垒有哪些。

3.横向并购的竞争效应? 4.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

5.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1、(一)综合反映企业数量和资源份额非均等的指标

(1)绝对集中度指标,(2)H.H.I即H指数,(3)E.I即E指数,(4)R.I亦称罗森布拉斯指数,(5)CCI通常也称为包括性集中指数。

(二)单纯使用市场份额非均等指标:(1)相对集中度指标,(2)相对熵,(3)剩余。

(三)单纯测量企业数量的指标

(四)反映共谋潜力:(1)绝对集中度差分,(2)相对集中度差分。

2、(1)规模经济壁垒(2)绝对成本优势壁垒(3)必要资本量壁垒(4)网络效应壁垒(5)产品差异化壁垒(6)政策法律制度壁垒

3、横向并购的目的是为了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占有率,由于横向并购对竞争存在着潜在的负作用,因而一直是反垄断法的管制重点。横向并购可能导致的反竞争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过度的并购将造成市场过度集中,进而导致企业间形成共谋 (2)过度并购可以导致独占,从而限制竞争

4、(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3)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4)产业发展的效率

5、传统视角下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资本的供给;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区位,人口,社会历史因素;技术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加工技术,运输技术,与技术相关的组织因素。

现代视角下的影响因素包括: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新区位因素。

三、论述题

1、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利用就业弹性基准选择主导产业。

2、请试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模式,分析我国某一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3、请用产业梯度转移模式分析西部产业的承接问题。

1、答案要点:首先说明什么是就业弹性。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简称就业增长弹性,是指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每一单位的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的比率。 就业弹性基准就是选择就业弹性系数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探讨经济发展不同的阶段,就业弹性水平的差异。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技术水平低,技术进步的速度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简单扩大在生产方式来完成。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投入的劳动数量大,因而,就业弹性水平通常较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纵深发展,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技术进步,此时就业弹性下降。

探讨我国的实际情况,劳动力丰富,所以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

2、答案要点:

首先阐述SCP范式,结构决定行为,进而行为决定绩效。

选择某一行业来进行分析,比如电信行业,分拆以前,独家垄断的结构,导致了垄断的行为,行业获得高利润。分拆以后,引入竞争,开始采用竞争行为,消费者的福利得到改善。

还可以选择电视机行业、汽车行业等进行分析。

3、答案要点:论述梯度转移模式的理论,包括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论和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说明低梯度地区(西部地区)如何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

勾结是指一个厂商和同业内其他的厂商签订有关价格、产量和其他事宜的协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