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观察杂志上海招募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作为一本每周发行的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已经出版超过1000期了,自1995年复刊24年来从未间断。《三联生活周刊》用2亿多字,几十万张图片,数以万计的人物采访,呈现了对这个时代忠实的记录。

  2019年11月12日,三联邀请您同《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伟以及《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贾冬婷一起,走进复旦大学,聊聊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嘉宾:李伟(《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冬婷(《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

  最初,《生活周刊》只是一张四开的小型刊物,印数只有2000份。邹韬奋先生在上海接手编辑后,迅速发展壮大。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其发行量已经达到了15.5万份,一度创下了当时刊物发行量的最高纪录。后来,由于战乱流离,《生活周刊》一度停刊。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邹韬奋先生创立《生活周刊》的初衷是,每星期乘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以“供应特殊时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粮”。

  上个世纪90年代,一群有理想的出版人、新闻人再度走到一起,经过两年多的筹备,1995年初,《三联生活周刊》正式复刊。复刊之路并不顺利,前期出版了4期,杂志又休刊。直到1995年的12月,《三联生活周刊》再度面世,开始了稳定运营。

  在这几十年中,《三联生活周刊》始终秉承着做时代观察者、记录者的使命,积极回应时代重大议题,用扎实的采访与深入的报道,探索事情的,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专题;同时,《三联生活周刊》也选取年轻群体感兴趣的话题,反映新、新趋势、新人物,在众多的新事物中去寻找生活的本质,探讨什么才是我们值得拥有的生活。

  当然,《三联生活周刊》也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前几年,纸媒即将消亡的说法甚嚣尘上,新媒体异军突起,三联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后来,三联凭借扎实、优质的内容基础和忠实的读者群,反其道而行之,杀出重围,成为传统媒体中成功转型的佼佼者。

  近10年,媒体行业发生了急遽变化,无论从外部土壤、环境、导向、需求、技术,到内部的组织结构、内容生产、资源体系、商业模式等等要素都在更迭和震荡。媒体每天都在蜕变,走向一个新的大内容时代。存在还是消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体未来在哪里?媒体将承担怎样的任务,并如何重塑自己的商业模式?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伟曾说,我们做了一千多期杂志,试图把时代碎片拼接起来,看清正在发生的事情,不断接近,并眺望未来。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贾冬婷也曾感慨道,在大多数情况下,和公众印象中一样,我们追逐的是新闻,是热点,但三联一直在强调,记者要去发现热点中的“真问题”,哪怕这个问题并不是当时热度最高的。因为只有真问题才是推着记者不断往前走,写出真正有价值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报道,所谓“历史的草稿”。

  关于三联,关于如何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内容时代,坚守好一本好杂志,或许你还想要了解更多。2019年11月12日,我们邀请《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伟和《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贾冬婷,一起走进复旦大学,和大家聊聊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2000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工作,历任记者、主笔,现任副主编、副总经理。曾出版《超越者》、《胡适:孤立的人最强大》,主编《穿越丝路》等著作。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05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工作,历任记者、主笔,现任主编助理。曾出版《谁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记忆》、《百年贝聿铭》,主编《我们为什么爱宋朝》、《理想的居所》等著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