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涂料橡塑

成都有家“奶奶厨房”:小小泡菜香 浓浓社区情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老人们在“奶奶厨房”聊天。这里除了以成本价为空巢老人提供餐食,还是社区居民娱乐活动的场所

  开栏语

  社区稳,则城市稳。

  刚刚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我国城镇化下半程开始的阶段,对社区的发展建设治理做了方向性的引领。

  社区稳,则城市稳。社区治理是城市运转的基石。两年前,成都率先设立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在社区治理的制度体制上进行了创新,许多社区因此在探索治理新模式上走出了特色。成都商报今日起开设“一物一社区 社区治理成都探索系列报道”栏目,聚焦那些承载社区治理特色的物件。这些物件背后,是成都探索社区治理的努力和心得。

  点位

  成都市 武侯区 黉门街社区

  破局

  2016年,刘四孃在社区支持下开起了“奶奶厨房”,除了以成本价为空巢老人提供餐食,还是社区居民娱乐活动的场所。奶奶厨房打破了社区治理以政府提供服务的局面。

  升级

  黉门街社区也在8月中旬打造了奶奶厨房2.0版本——“奶奶名厨”。这是面向社会的带公益属性的餐厅,其20%的利润将回到社区基金。

  背后

  成都设立社区专项资金,每年平均为每个城乡社区匹配35万元保障资金,并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培育中级以上职称专业社工2800人。

  “刘四妹儿,整点泡菜!”

  咕咚一声,半米高的泡菜坛子被掀开,醇厚酸爽的泡菜味弥漫开来。86岁的叶奶奶拄着拐杖眯着眼睛乐呵呵站在三只泡菜坛子前,“就是这个味儿,巴适!”

  这天是14日上午9点,住在成都市武侯区黉门街社区的叶奶奶一大早就来到奶奶厨房,她想吃口这里的泡菜。

  奶奶厨房的掌门人是71岁的刘道笠,2016年,她在社区支持下开起了这家社区餐厅,除了为空巢老人以成本价提供餐食,还是社区居民娱乐活动的场所。奶奶厨房由7位六十五岁上下的老人掌厨,它安静地藏在武侯区小税巷深处,对于所有来这儿的人而言,一碗清粥,一碟泡菜,就是生活。

  对社区而言,奶奶厨房打破了社区治理以政府提供服务的局面,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参与者,在最了解居民需求的情况下,凭借其专长,变身为社会企业。

刘四孃的泡菜

  三只泡菜坛子

  “不缺吃,缺的是那一份情”

  刘道笠在黉门街小税巷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大家都叫她“刘四孃”或“刘四妹儿”,是这里家喻户晓的人物。

  刘四孃出名,不仅是因为她心肠热乐于助人,还在于她烧得一手好菜。而俘虏食客的秘密,就在墙角立着的这三只泡菜坛子里,那是刘四孃的“传家宝”。

  刘四孃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这三只泡菜坛子是母亲留给她的,历史要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前。“酸甜酸甜的,你在别家吃不到这个味道,这就是家的味道。”叶奶奶夹着切碎的泡菜对记者说。

  刘四孃原本在国营企业上班,1997年下岗后和老伴儿在家附近开了家串串馆子,那时起,年纪稍大行动不便的老街坊就喜欢喊她跑上跑下送饭。2015年,原本打算回家养老的刘四孃被大家留了下来,“都是看着我长大的老邻居,大家也有感情。”

  黉门街社区聚集着多个老旧院落,有很多高龄的空巢老人,刘四孃在给邻居做饭的同时,也常送饭、照顾陪伴一些高龄重病老人。老人一要吃得烫,二要吃得软,菜一出炉,刘四孃就马不停蹄往老人家里跑,“像打仗一样”。这么多年来,她摸清了每个“老朋友”的生活习惯:张奶奶有糖尿病,不能吃甜的;田婆婆有高血压,要少吃肉……

  有了奶奶厨房后,刘四孃还是常给高龄老人送饭,“你说他们是缺那口吃的吗?不是。他们缺的是那一份情。”

刘四孃正在做饭

  公益属性餐厅

  空巢老人第二个家

  现在,奶奶厨房早已跨越了年龄地域的限制,除了社区原来的老人,附近的上班族也常到这儿来吃饭,甚至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不管谁来,刘四孃都会免费给食客上一碟泡菜。

  泡菜唤醒的不只是大家关于“家”的味蕾记忆,这个原本住着很多空巢老人的老社区还因为奶奶厨房“活”了起来。

  “老年人最怕孤独,以前我一个人在家,连想找个吵架的人都没有,奶奶厨房让我们从家里走出来聚到了一起。”85岁的陈爷爷最爱刘四孃的酸豇豆炒肉,时不时要来上两口。“我们这个年纪,坐在一起打打牌拉拉家常,脑子活泛了,就不会得老年痴呆。虽然保不住时光,但保得住健康。”

  如今奶奶厨房已成为社区邻里相帮相亲的生活互助平台,黉门街社区也在8月中旬打造了奶奶厨房2.0版本——奶奶名厨。奶奶名厨是面向社会的带公益属性的餐厅,其20%的利润将回到社区基金,下一步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送餐服务,延续“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传统美德。

“奶奶厨房”让社区老人们聚在了一起

  枢纽型社会组织

  社区增添更多人情味

  在成都,“刘四孃”们还构成了一组颇具特色的社区风景,不同于以往社区里的组织,她们更主动、也更专业地提供各类服务,为社区增添了更多人情味。

  成都市委社治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所有区(市)县全部成立枢纽型社会组织,新成立社会组织数量达到763家。

  同时,成都一些社区还探索设立了社区基金,甚至成立了社区基金会,资金源于本区域及社会资本,资源也用于本社区,使居民感觉自己与社区有利益关联,有利于增强居民的参与性。

  为了推动更多“刘四孃”们的出现,成都还设立社区专项资金,每年平均为每个城乡社区匹配35万元保障资金,并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培育中级以上职称专业社工2800人。

  成都在今年初就专门制定了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出,政府新增公共服务支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安排的部分,向社会组织购买的比例不低于30%。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邹悦 王垚 摄影记者 吕国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