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地产  综合

广州创意产业园(广州创意产业园出租)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9-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广州创意产业园(广州创意产业园出租)

 

从连接广佛两城的三善大桥自顺德到番禺方向跨越顺德水道,在桥上向左望去,可以清楚看到一片工厂聚集地:错落有致的厂房均匀排布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几根高耸入云的烟囱勾勒出独有的天际线。这里便是广州市紫泥堂文化创意园。

自2013年广州市紫泥堂创意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紫泥堂管理公司)进驻,紫坭糖厂变成了紫泥堂文化创意园,草木葱茏、绿树成荫取缔了原本的机器轰鸣与滚滚浓烟。如今的紫泥堂已然成为一个拥有创新科技、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艺术教育、生活休闲等业态的文化创意园景区。

不过,紫泥堂未止步于此。近日,广州影视产业服务中心联合广州地区旅游景区协会推出广州首批影视拍摄取景地,紫泥堂被纳入专业影视拍摄基地名单。近70岁的工厂正朝着影视梦工场方向进发。老糖厂新活力的故事仍在续写。

紫泥堂内部。

从紫坭糖厂到紫泥堂

对于上一辈的老广而言,紫泥堂文化创意园的前身紫坭糖厂或许更为亲切。上世纪50年代初,紫坭糖厂建成,成为第一家我国自行建设的拥有自动化榨糖生产线的国有企业。据记载,糖厂最鼎盛时员工多达4000人。不过,由于资源枯竭等因素,1997年,糖厂关闭,旧厂区难逃被废弃或出租的命运。

占地约400亩的工厂(相当于38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分包了给不同的小企业。他们来自各个行业,却有一个共同特点:高污染。2012年之前,这里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机器轰鸣的声音。2013年,厂区内的企业陆续搬离,紫泥堂管理公司在此成立。为了响应环境保护、活化闲置土地的要求,该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将紫坭国营糖厂地块的工业区打造成紫泥堂文化创意园。

改造紫坭糖厂是一项大工程。首先要解决高污染问题。紫泥堂公司进驻后开始做减法:把外来企业在厂区内遗留的大量建筑垃圾清除,拆除污水直排管口、空中凌乱的电线、无法修复的危房、不合规的简易工棚等;再做加法:在园区内种植数千棵树木及花卉,改善岸线景观,提升生态功能。首轮的生态改造便花了一年多时间。

紫泥堂紧邻顺德水道。

进入紫泥堂正门,一排刷着黄色涂料、前廊有圆拱形装饰的砖木结构建筑延伸至园区内部,这是典型的苏式建筑;还有独具东欧工业建筑特色的制糖制炼车间。当时,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园区内旧建筑的重要性。紫泥堂管理公司营运总监梁光回忆,园区内的一些艺术家到欧洲举办画展时,偶然发现紫泥堂内的部分建筑与前苏联时期的工业风极为相似。为保护这些上世纪留下来的史料,旧工厂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原则。

但紫泥堂的修旧如旧并非刻意复原上世纪的模样。据介绍,设计团队对旧建筑的修缮原则之一是不破坏外立面,维持原始状态;建筑内部则用可拆除的材料分割空间。此外,部分危险建筑被拆除后留下的建筑材料或机器部件,经过艺术家的精心设计变成公共艺术装置。比如,用钢筋制作的艺术作品摆放在废弃码头,园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门口旁放置着制糖机械部件等。斑驳的锈迹沉淀着历史的厚重感,也见证着紫坭糖厂到紫泥堂创意园的变迁。

紫泥堂内的苏式建筑。

EVA是现代管理公司的一场革命,EVA不仅仅是一个高质量的业绩指标,它还是一个全面财务管理的架构,也是一种经理人薪酬的奖励机制,它可以影响一个公司从董事会到基层的所有决策,改变一个公司文化。

从工业厂房到文化创意园

行走于厂区内的大路小径,在独具年代感的厂房中穿梭,一排色彩丰富的建筑很是显眼。这是由十几间房子紧密排布形成的长建筑。每一幢房子的外墙粉刷着不同颜色,门牌上写有不同姓名,点缀着各式风格的装饰,独特而又统一。梁光告诉南都记者,一种颜色的房子代表着一个工作室。每位艺术家进驻紫泥堂后,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和风格对工作室进行改造。高峰时期,40多位国内外艺术家在此设立工作室,涵盖书法、国画、雕塑等领域。

紫泥堂曾命名为紫泥堂艺术小镇。小镇里安静、开阔、独具厚重历史感的环境吸引着各领域艺术家和文化企业从四面八方而来,并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场地以承载各式交流活动。比如,早在2016年,中法文化之春(广州)开幕式暨《父与子》摄影展在紫泥堂举行;2018年,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平行展在紫泥堂开展,超过30位国内当代顶尖艺术家和新锐艺术家应邀参加。

虽然过了几十年,但那本谈论经济原理的书,依然是众所公认的一字千金之作,无可取耳。

艺术家们的集聚交流碰撞出独特的花火。梁光就表示,园区内的不少创作团队通过各式的聚会沙龙获得创作灵感。比如,我们引进了几位服装设计师。他们把工作室设在园区,平常会和园区内其他艺术家交流聚会。交流激发的灵感会呈现在他们的设计中。作品设计出来后,又通过艺术家们的点评不断完善,再投入生产。

不过,梁光也坦言,团队成立之初对文化艺术产业的认识以及对园区运营的规划相对不足,这让紫泥堂的发展走过不少弯路,引进的企业、项目无法形成可持续运营的合力。他表示,最初,团队将紫泥堂定位为为市民提供文化艺术交流平台的休闲场所,但由于交通、环境保护等因素,相关规划很快被暂停。团队也曾尝试引进各种文旅互动项目,但由于对文旅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引进的某些项目反响平平。此外,团队还曾多次到国内其他成功的文创园区考察学习,但落地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梁光看来,从硬件上改造紫泥堂不难,难的是业态活化。

紫泥堂内部。

从网红摄影地到电影梦工场

活化紫泥堂确实困难。翻开地图,400亩的园区内有100多处大型工厂建筑,比如发电厂、锅炉房、水泥厂等。这就被不少小企业筛出办公场所的考察范围,因为小企业一方面不需要如此大面积的办工用地,另一方面,小企业难以承担较高的改造成本。对于大企业而言,考虑到员工的通勤问题,也鲜少考虑在此落点。因此,改造多年,园区内仍有许多建筑处于荒废状态。

不过,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浓郁的文化气息让紫泥堂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更有许多影视剧组在此拍摄取景。运营管理团队看到了隐藏其中的机会,打算将紫泥堂打造为专业影视拍摄基地。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全市范围内的拍摄场地大多为1000㎡以下的室内影棚,只能承接短视频和广告的拍摄,难以满足电影拍摄需求。梁光介绍表示,电影拍摄对场地的规模要求严苛,华南地区相对缺乏专业的电影拍摄基地。

经过多方调研探讨,去年3月,紫泥堂终于踏上了电影拍摄基地的赛道。目前,园区内已聚集近20家影视制作相关机构,涉及服装、化妆、道具制作、器材租赁等领域;已有多个旧厂房改造成专业影棚,多部电影在此取景拍摄。

不过,梁光表示,要成为专业的影视基地,紫泥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服化类企业需齐全,涵盖古装、现代,而古装按题材可分为多种类型;道具制作类企业更为复杂,仅是兵器制作就可以分为盔甲、冷兵器、热兵器等类别。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再增加几座标准影棚以接待更多剧组。同时引进影视拍摄产业链上的更多机构,在紫泥堂内形成电影拍摄产业链的闭环。这意味着一个剧组来到这里之后,只要导演带着剧本和主演,在这里就可以找到其他与电影拍摄相关联的内容。

钢筋铁架、烟囱砖楼,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成片老厂房仍在沉睡当中。再过不久,它们将变成专业的电影拍摄地。将来,会有更多精心制作的电影在这里拍摄。梁光说。

紫泥堂内有多处大型工厂建筑。

采写:南都记者梁思华

图片:受访者供图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金提供的免息贷款和补助金虽然数目不大,但能够即时提供援助,以济燃眉之急,纾缓突发的经济困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